创业融资过程5个不能答应

时间:2022-07-05 01:02:21

创业融资过程5个不能答应

感谢你们创办了一本好杂志。我今年36岁,迄今创业历史已经超过了7年。期间我从事餐饮、小百货、小五金、小家电、创意家饰,到现在的互联网城际交友社区,几乎将所有的项目都做过了一圈,但是最终结果都不甚如意。有些是很彻底地失败,有的做得表面看上去还可以,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在最红火的时候收手。我回想自己7年的创业历史,发现很多困难和困扰其实都是由投资人造成的。我曾仔细翻阅贵刊从前有关创业融资的一切文章,发现谈到很多注意事项,也谈到与投资人的关系相处,但投资人对创业者造成的负面因素,以及如何防止投资人对创业者的干扰,却甚少谈及,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不知道是不好谈,还是因为有别的原因。但这绝对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投资人其实从一开始,就利用创业者的轻信、无知和急于融资的心情,故意埋下陷阱,相信包括我在内,还有很多创业者都遇到过这类的事情,在这样的问题上吃过亏,受过苦。希望你们能给我们创业者补上这一课,万分感谢!

重庆 林岩

2008年5月11日

林岩:

谢谢你对《科学投资》的信任。接到你的来信后,我们也翻阅了一下近7年来的杂志目录,发现确实是如你所说,对创业者与投资者关系的处理,谈正面的多,谈负面的少,而谈到投资人对创业者的“设局”或“设陷”,的确没有。如你所言,这是一个很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希望今天能够补上。

以我们所见,投资人对创业者出于恶意,故意“设局”或“设陷”的情况似乎不多,毕竟投资人将真金白银拿出来,投入一个企业,目的是希望它做好,将来自己水涨船高,也有所收益,从开始就布设种种机关,希望把投资对象弄垮的情况,应该是没有。但也不排除有的投资者老谋深算,能够提前一步看出投资目标的巨大价值和远大发展前途,因而希望将来通过种种方式将其掌控,攫取在自己手中,所以在投资之初,便故意布下种种埋伏,而创业者因为林先生所说的那些原因,果真落入圈套。这种情况我们也见过,但应该不是主流。我们所见最多的,是投资人为了自我保护,在投资协议中预设多种防护性条款,而创业者因为自己的无知或急于融资的心情,轻易接受了一些过分或不合理的投资人防护条款,使自己在未来的运作中陷入被动,也就是林先生所说的落入“陷阱”。我们认为,像这样的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应理解投资人自我保护的要求;第二,对相关协议进行仔细审查,必要时应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审查,对不合理的要求事先提出,若有协商余地,则双方妥协,若不能获取共识,则创业者必须拒绝相关条款,哪怕因此而导致融资失败亦在所不惜。这需要创业者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抉择。

依我们的经验,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创业者是应该加以委婉拒绝的:

第一,投资人在投资协议中提出反股权稀释协议。一些投资人在安排投资协议时,会设立反股权稀释条款,尤其是天使投资人或初始投资人,提出该类协议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投资人按协议所占股份比例本来就不大,更可能提出此类自我保护性条款。所谓反股权稀释,即当再有投资人进入时,原投资人在公司中的股份比例保持不变。比如有某人原来投入林先生公司100万元,占林先生公司5%或10%的股份,那么,当新投资人进入,不管该投资人投入多少,原投资人要求保持在林先生公司占5%或10%比例的股权不变。显而易见,此类协议会给未来林先生的再融资造成巨大障碍。此外,如承诺原投资人保持股权比例不变,则为了吸引新的投资者,创业者可能只能出让更大比例的自有股权,对创业者,这也是一种不公平。遇到此类情况,目前一般创业者会倾向于原股东等比例缩股,如新投资人进入占公司30%的股权,那么,原投资人都按30%的等比缩减在公司持有的股权。但是这也不合理,因为作为先进入的投资人,一般情况而言,将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理应给予一定的风险溢价,这才是合理之举。至于这个风险溢价具体定在多少,需要双方协议,寻找到一个双方皆能接受的平衡点。

第二,对小资金的联合投资一般情况下应加以拒绝。一些投资人本身资金不足,但又看好目标对象的成长前景,因此会联合其他的一些投资人共同参与投资。一般创业者对此类情况不会加以拒绝,认为只要对方投入的资金量达到目标,同时对方要求的股权符合自己的愿望即可。但由此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公司股东一下急增过多。好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这当然是好事,但更多出现的情况则可能是,人多意见分歧也多,对创业者的干扰也就越大。尤其如果在决策表决机制上再设置不当,不是按股权,而是按股东人数享受决策表决权,甚至可能导致创业者的决策权和公司控制权的旁落,那样损失就会更大。所以,即便创业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接受对方“集体”性质的投资,亦应在投资协议中,预先加入决策机制的防御举措。

第三,对投资者的越权干预要坚决予以拒绝。比如,一些投资人在投资协议中,会加入对公司主要人员的薪酬限制协议,如果仅仅是对公司现有高层人员的薪酬限制尚可以接受的话,但是,如果将此限制扩展到公司未来所有新加入人员的范围,则要备加小心。除了它对公司创始人应享有的权力造成的可能的侵犯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公司总是要不断的发展,因而也就需要不断地吸纳各方面的人才,如果不能在股权上(包括期权)做出更多的牺牲,则只能以较之同行更高的薪酬去吸引所需人才的加入。承诺投资人的薪酬限制,将使创业者到必要时无法吸纳自己所需的人才,尤其是当对方对股权或期权不感兴趣时,造成的困扰会更大。如近来紫金矿业为吸引原盛大总经理唐骏加盟,付出了10亿元人民币的薪酬的代价,若紫金矿业内部原来有类似的限制条款,紫金矿业便不可能吸纳唐骏的参与。这固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在创业企业中,类似案例不少。一个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可以答应对方成立一个类似薪酬委员会之类的组织,一事一商,或按层级进行薪酬限制,但规定某些情况下,创业者拥有自由裁量权,可以自行做主。对于投资人对创业者的其他限制,亦应充分考虑,谨慎处理,切不可为了顺利拿到资金,便不管后果,将投资方的要求都承诺下来。

第四,对意外情况进行过重处罚的条款要坚决拒绝。一些投资人为了自我保护,会隐伏许多事项,对创业者提出不合理的惩罚要求。如对公司过去所签署的协议,一旦出现某些问题,便算作违约;如投资人提出某些目标,一旦未达到,便算作违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有些要求是合理的,但有些情况,是创业者自身也无法预料的,排除某些创业者对投资人的恶意隐瞒或设陷,理应从重处罚外,对其他一些情况,如系创业者自身也无法预料或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无条件防范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双方应协商处理而非一味处罚,甚至过重处罚。一个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在双方的协议中设立弥补条款,一旦出现问题,投资人应给创业者一定的时间周期解决问题,如果届时还不能解决问题,再进行必要和合理的处罚。

第五,对创业者退出的某些限制性条款亦应加以拒绝。通常情况下,投资人会对创业者最终退出公司设立种种限制条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不能讳言目前确有某些创业者存心不良,建立一个概念,或描绘某种前景,将投资人吸引进来后,自己立即套现走人。在IT类企业中,此类情况更常见。针对这种情况,投资人对创业者的最终退出,设立某些限制条款,实有必要。但也要防止投资人出于不良心理的限制。比较妥当的做法是,与投资人商议其阶段性目标,只要达到目标,对方便允许创业者有做出某种退出动作的自由,直至达到投资人的最终目标,而创业者也完全获得自主退出的自由。这样既可以妥善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又可防止某些创业者确实存在的恶意行为,同时,也不损害正当创业者的利益。

上一篇:创业遭遇中国式困局 下一篇:股东反目拖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