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相关问题思考

时间:2022-07-04 07:06:5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相关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入世后,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不断扩张,中、外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从2004年开始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前进中关键的一步,这项历史性的改革至今仍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并从多个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改革

不良贷款大幅下降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在减少已有不良贷款的同时,防止新不良贷款的滋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障碍。

我国不良贷款余额高、占比大、消化难、增长快,消化不良贷款是一项长久性和艰巨的任务。其形成原因由来已久。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然而国有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不完善,效益不好,不能偿还银行的债务,这样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到了国有商业银行。国家的政策制度也是促成不良贷款的因素,银行根据国家指令发放政策性贷款,以支持国家的宏观经济建设,这样,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上,以国有商业银行累积的不良贷款为代价。国有银行内部的贷款管理机制落后,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权责制不完善都是引发不良贷款的内部因素。

1998年,财政部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资金全部用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8%,但若提取足够的不良贷款拨备,则达不到8%的水平。1999-2000年国家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12940亿元。这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不良资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之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断反弹,而且发生了一系列的融资和骗贷案,给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雪上加霜,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国家在2003-2005年剥离中行、建行、工行11628亿元不良资产,2008年剥离农行8156.95亿元不良资产,2003-2008年注资中行、建行225亿美元、工行150亿美元、农行19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同时由于上市后严格控制贷款质量以及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不良贷款率的大幅度下降,提高了银行盈利能力和利润效率。

公司治理完善是改革的根本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是公司治理的改革。上市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产权结构、委托链条、融资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上市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与经营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产权问题,股改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得到分散化和多元化,但所有权绝大部分仍属于国有股,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司制。当然,国有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是政府,应该适当减少国有股的持股比例到最优,同时增加法人股与公众股的比例,但应保持国有股的地位。对高级管理人员提供法人股,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增强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公众持股可以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持有银行股份,实现十七大报告中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对上市银行来说,公众股解决了直接融资困难,国民储蓄率过高和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其次,商业银行委托关系复杂,公司治理机制因此要困难得多。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要体现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股东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这四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在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委托制度安排下,主要的委托关系是一个委托人为国家,和多个人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和支行,这种委托的链条过长、成本大,约束机制弱。从人角度看,一方面因多层导致决策难以及时有效地落实,造成约束成本增大;另一方面助长了人侵蚀国家利益,容易造成效净损失,从而使问题突出且成本过大。从委托人角度看,因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造成监控低效,导致监控成本过大,这也增大了成本(张杭鑫,2009)。而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管理层次扁平化,股份制改革应不断改进管理层次,使委托链条扁平化,提高经营效率。最后,信息不对称是银行业一大长期问题,股份制改革有助于商业银行本身对其资产质量、盈利状况等情况进行完整、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借助信息管理手段的创新,对其外部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的标准化,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降低信息成本,促进信息在其内部的传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也有助于监管部门和公众对银行的经营进行监督。

健全监管体制

国有银行上市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力度,防范银行风险;另一方面要给予政策支持,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发展进程和竞争力的提高。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明显增强,以及经营体制的改革都需要健全的监督制度进行监督与保障。因此,股份制改革从侧面促进了监管职责的清晰化,从资产安全性、经营风险性和管理合理性等方面全面监管。上市银行定期公开财务报表,并且建立重大案件信息公开制度,使上市银行不仅受到银监会和证监会的双重监管,还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和稳健经营的能力。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也应加强其自身的内控制度,增强自制能力。要加强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提高风险意识和遵纪守法信用;提高管理人员管理的专业化和责任感;上级银行要加强对网点的监控力度。但过度的监管也会制约银行业的创新步伐,因此要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的监管原则,在鼓励推动创新,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同时,加强银行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构建一个健康完善的市场环境。

金融创新与其相辅相成

股份制改革为国有商业银行奠定了制度和经营结构的基础,使国有商业银行能逐步独立发展,在经营和监管方面都能够自主自立;金融创新则使国有商业银行能够减少对货币政策和国家政策的依赖,不断拓展低成本高利润的业务,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具体的服务。因此,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把握住机遇和挑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内需、中小型企业发展融资、促进进出口业务提供资金支持,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来说,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过于谨慎,导致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而银行想贷款却不敢贷的供求不对称态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急、频率高、金额小”等需求特点,而且中、小企业由于所处行业范围广泛、面对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缺乏有效的担保品的特点,这就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研发定位要清晰,要设计出发展方向明确、层次清晰、规范管理、针对性强的服务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第二,在寻找优质中、小企业客户时,不仅要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名单和基层机构客户经理提供的信息,国有商业银行还应提高其自主能力,利用自身的信息传递系统挖掘优质资源。第三,在贷款后的风险控制环节,应利用产品的标准化来减轻贷后管理的繁重任务,做好贷款风险的跟踪和监督工作。第四,商业银行的产品具有可复制性程度较高、技术壁垒较小的特点,在近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中,要获取竞争优势,惟有得到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和肯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解决中小客户信息来源分散的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李、李芬萍、权永平,2009)。

参考文献:

1.张海宁著.银行反对银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中国信用风险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美)保罗•H•艾伦著.柳星译.银行再造:生存与成功范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李芬萍,权永平编著.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产品管理与创新的几点思考,2009

4.张杭鑫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探讨―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为例.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研究 下一篇:面向制造业协同商务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