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探讨

时间:2022-07-04 03:11:31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探讨

【摘要】应用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教师讲的兴趣,现行的教材等因素导致学生学得没劲,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接着,本文就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育;应用文写作教学;应用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因此,在现代生活中,应用文的写作,无论是对机关文秘人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要道》一书中指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这里虽然是针对大学毕业生而言,但是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然而,目前作为一名职业中专毕业生,他们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而教师们也反映应用文写作不好教,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不甚看重,这就使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边缘化状态。本文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兴趣及教学方法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不高

笔者所在职业学校使用的《语文》课本,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占了近1/10。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自身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教育,更缺乏应有的应用文写作的实际经验,所以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乏味无力,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一般,应付了事。而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而学生认为应用文的文学性不强、枯燥乏味,觉得有些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因此学得没劲,练习写作时也就是强迫自己依照范文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应付了事。总之,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职业学校基本处于“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的状态。

二、现行的应用文教材、教学条件、手段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职业中专的应用文教学,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基础条件,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对语言、事情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我们现行的应用文教材,在讲述具体文种的时候,理论性过强。例如:在讲述公文中“通知”一则时,大量笔墨介绍的是通知的特点、种类,而对于学生急需的具体写作格式,却涉及的不多,寥寥几笔。特别是通知在具体写作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中最欠缺的知识,却基本没有涉及。本来学生就觉得应用文距离他们很遥远,看课本又看不懂,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烦情绪。

另外,应用文教学是一门写作教学,每一种应用文学生掌握起来,都需要进行实际的练习,而写作的前提是收集占有大量的可用材料。目前职业学校的应用文教学,大部分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阶段,即使少数学校可以做到到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也都还停留在教师单纯讲授,学生听讲的局面,限制了写作练习。

三、必须抓好教师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所提倡的“完全备课”包括三个方面即“备自我,备学生,备内容”。所谓“备自我”,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务必排除生活中各种得意的或失意的情绪干扰,以稳定从容、精神饱满的形象步入课堂投入教学。“备自我”,还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长,将自己的教学能力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的才情覆盖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附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所谓“备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知识基础、思想状况、能力水平、专业特点,因班施教,因人施教。所谓“备内容”,首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适度进行增删详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慎重而大胆地选择最恰切的内容,在课程设置的有限时间内,真正获得将来能派上用场的应用写作知识。需要提醒同事们的是,备课还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四、多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熟能生巧”,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多写多练,而联系实际的实操训练更是促进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手段灵活,要求教师做到随机应变、有的放矢。例如,在学期之初指导学生订立学习计划,学期末指导学生写好总结;在“五四”青年节之前指导学生写入团申请书,“教师节”来临之际指导学生给教师写慰问信;对临近毕业的学生指导其写自我推荐书、求职信;针对学生关注的学校环境、饮食、安全、教学等诸方面的看法和建议,指导他们写调查报告,此外,还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从报刊、杂志上收集材料指导学生写作合同、司法文书等等。事实上,联系实际,多写多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将课堂知识学以致用,在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综合素质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丽,吴清华.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2006-7.

[2]郭子升.职业教育论丛[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上一篇:以“本”为本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下一篇:让幼儿语言教育置耕于轻松互动的家庭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