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7-04 01:12:40

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是我国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类型,影视动画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还在探索中,大部分课程还是沿袭本科院校同类专业课程设置,很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规格要求。目前,动画行业发展出现新特点,要求动画人才不但有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手头工夫。我们应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相关课程设置的情况,朝着"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课程建设方向,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努力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水平,着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一、国内外影视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日等国的动画教育起步早,发展快且成熟,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且各具特色。突出表现为:在课程设置方面,有的参照世界上同类大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分阶梯进行设置,有的与任职资格密切结合在一起(如美国);在课程内容方面,理论课程少,实践课程多且时间长,注重对学生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如日本)。在我国,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不完善,专业教材、师资缺乏。鉴于这种状况,许多院校开始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如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影视动画专业在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了具有“企业课程、项目课程、过程性课程”特色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现今,如果以发达国家院校的动画专业作为参照,我国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还要作大的调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二、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设想

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探讨课程体系建设原则、课程结构模式以及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毕业证和动画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实现零距离就业。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一)课程体系建设原则研究

科学合理地建设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⒈应用性原则 以培养高等级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计划适应现实的社会需要,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课程设置方面要尽量和现实需要联系紧密。

⒉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设置应以现实的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同时应看到发展速度惊人的动画业不断出现的新的动画领域等。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

⒊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原则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与动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如在专业及专业限选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动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科目与要求设置课程与专业方向,并选用相应教材,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资格证书。

⒋突出核心能力培养原则 加强影视动画基础课程,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突出核心能力培养,使学生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发展后劲,毕业后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⒌模块化原则 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将课程设置为几个主要模块的课程结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学校课程开放,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课程或课程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调整课程重心,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

⒍特色化原则 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坚持走工学相结合的办学道路,着力培养应用型的动画专业人才。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体现各高职院校各种资源的优化利用,培养专业特色人才。

(二)课程体系结构及具体课程设置研究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要求,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将课程设置为前期课程、中期课程和后期课程三个主要模块。

从动画制作流程来讲,可大致分为制作的前期筹备阶段、中期制作阶段、后期编辑合成输出阶段,我们在课程设置顺序上以这个制作流程为基本依据来设置课程。集中前四个学期,根据动画流程的环节来安排课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后两个学期进行动画短片的制作和实习。

图示为动画流程环节与课程设置结构图(注:括号内的为对应课程):

前期课程以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使学生对素描、色彩、分镜头台本、设计稿等课程有更高、更专业、更清晰的认识,以巩固学生的美术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为下一环节的原画设计、动画绘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习了前期课程,可以进行角色设计、背景设计、分镜头台本绘制等工作。其间的公共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使之达到制作理念与作品意境的完美结合。主要开设课程有:道德与法律、大学英语、素描、剧本写作、动画分镜头设计等。

中期课程属于对前期课程的一个巩固与应用,使知识更加专业化,均为实践操作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手头绘制与上机操作能力。学习了相关中期课程,学生在理论上有个更高的认识,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专业性,可以从事原画设计、动画绘制等工作。主要开设课程有:动画运动规律、原画技法、中间帧绘制等。

后期课程是对前期、中期课程的一个总结,是学生最终把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课程大体为动画制作的后期处理理论技术,可培养数字特效人员、画面合成人员等。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实战性,与社会工作岗位人才的需求接轨,对其就业有相当重要意义。主要开设:动画短片创作、动画后期合成技术、3D动画与特效等。

另外,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还开设了任选课,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科技知识与能力,包括动漫创作、表演基本技能、数字音频技术等任选课。以上这些课程主要根据动画行业的技术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现今动画公司工艺流程的分工而设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和就业志向进行选修,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三)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我们在影视动画专业教学管理中发现,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有些弊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影视动画专业应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考核模式,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对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可以进行阶段性考核,也可以把相关项目的制作完成成绩及水平纳入对应的课程考核当中,市场对其作品的认可度既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尺度,也成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如《动画运动规律》等课程,如果用考卷的形式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采取作品创作的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又能达到对学生考核的目的,给学生一个综合评价。课程评价的改革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极大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加速学生对影视动画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动画艺术系)

上一篇: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下一篇:中国古典舞台基本训练的技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