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革命”

时间:2022-07-04 01:08:13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中学历史教学中在讲授《工业革命》一课时,教师们通常是按历史三要素来加以讲授的,即“因-----过------果”。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在介绍完工业革命的含义概念后按着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工业革命的过程和主要发明、工业革命的影响和评价这三大块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线索结构明晰,利于学生掌握。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新意,引发不了学生兴趣。我尝试着从另一种角度来对工业革命加以讲授,结果引发学生很大兴趣。我的课堂是如下设计的。

第一、让学生阅读教材和所学知识明确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国际地位和生产状况然后展示下图。

解释:原有的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正由于市场上商品需求量的扩大,才直接成为增加生产的导因,才产生出强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追求,从而引发了机器的发明。

第二、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属于生产领域。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主要发明后展示下图讲解。

解释:1、纺织业包括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2、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织布效率,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棉纱供不应求)。这个时候人们迫切要求发明一种机器来提高纺纱的速度提供更多的棉纱。

3、于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它是一种手摇纺纱机,一次可纺出许多根棉纱,此后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利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相对而言,手工织布的环节又滞后了。

4、为解决这个问题,1785年的时候英国人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

5、这样,纺纱和织布两环节的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整个棉纺织业实现了机器生产。

6、在棉纺织业的影响和带动下,英国的制瓷、采矿、冶金等生产部门也相继采用机器生产。

第三:讲解完棉纺织业等领域的革命后展示下图并加以讲解说明。

解释:1、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2、生产的扩大,产品的极大提高和对原料需求的急剧扩大也使得原有的人拉马驮的交通运输不适应生产的要求

3、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它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 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

4、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其中的核心发明,既解决了生产所必须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同时又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第四、在讲授工业革命影响时这样设计

上一篇:巧用教学语言 点缀精彩课堂 下一篇:善用多媒体网络,有效辅助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