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学生差异的对策

时间:2022-07-03 02:41:37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学生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语文课堂 学生差异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66-01

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正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课堂才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富有个性。新课标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加以评价、引导、挖掘,并把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去珍惜、去开发、去利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活用差异巧生趣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学生的探究必然存在着兴趣高低、进度快慢和程度深浅的差异。因此,在选择探究的切入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尽量选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感兴趣、都能进行探究而又有一定深度的切入点。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始终处在兴趣浓厚而又生动活泼的过程中了,他们便能不断享受到发现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爱之链》一文时,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已非常熟悉,便产生了阅读的倦怠感。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学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性,设置这样的探究点:文章中爱是如何传递的?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断发现:曾经被别人帮助过的下岗工人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受到爱的感染,又帮助了一位女店主(乔伊的妻子),乔伊未找到工作,妻子安慰他。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人世间的爱是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片爱,世界将变得美好。

二、活用差异荡波澜

只有跌宕起伏的课堂,才能引人入胜。课堂中,除了教师有意识地制造波澜外,学生因认知能力的差异而自然产生的“不同声音”(包括“异议”、“歧义”甚至“戏言”等),也是生成波澜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甚至压制这种“不同声音”,而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它来生成教学波澜,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例如,《祁黄羊》是一则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课文,着重讲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思想境界。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意外:有学生认为祁黄羊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自己的儿子当中军尉,他知道解狐大病在身,就先推了仇人解狐,解狐死了,他就举荐了儿子祁午。其实,这就是学生认知的差异。课堂上这样“横生的枝节”,有时正是生成教学波澜的时候。教师抓住契机进行点拨:“祁黄羊究竟是怎样的人?结合他在推荐时的神情,推荐的职务想想。”这一问便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涵泳深思,讨论辨析,最终领悟到祁黄羊的人格魅力。

三、活用差异掀高潮

有认知能力的差异,必然有智慧的碰撞;而这种碰撞又必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在关键点故意制造疑云,“挑拨”起争鸣。这样,在激烈的争鸣中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深入探究。随着辩论的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了。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一个可以在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扫路人每天面对的是顶天立地的天游峰,却不累,学生对此认识肯定有差异。而这一问题恰好是从深层次理解课文内涵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可以趁机“挑拨”,引发是“累”还是“不累”的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佩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活用差异重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亮点。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潜入”到语言文字里,去涵泳品味、联想感悟。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深入体验的机会;并且要巧妙利用认知能力的差异,或故意制造情感体验的误区,或多向引感体验,或对比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出情味来。

例如,《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学生提出疑惑: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去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呈现阶梯式的跃进,他们始终陶醉在顿悟和发现的乐趣中。

总之,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地利用差异开展教学,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

(责编 黄鸿业)

上一篇:树立生本观念 构建有效课堂 下一篇:某三级医院职业暴露分析和防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