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03 01:11:27

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蒋华秀,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金的来源和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对如何保障民办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进行了研究,提出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建议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国家、社会、民办高校自身四个关键主体的力量解决民办高校面临的资金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融资;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73-03

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动耗资量巨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资金问题成为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资金缺口的存在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严重阻碍着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壮大,甚至威胁到民办高校的生存。民办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光靠举办者投入或捐赠以及每年的学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还需融资。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面向市场,拿依靠社会力量筹集资金的民办高校来说,资本市场融资是其实现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和适应高等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影响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因素众多,政府、金融机构、民办高校、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其它社会力量都应在高校资金供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各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讨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新途径,为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添一份力。

1 国家应给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

《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涉及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只是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般性的问题做出了规定,而且部分条文的规定也是概括性的,缺乏规范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专门的法律。要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更完善的法制体系予以规范。

1.1 清晰产权

现行关于民办教育产权的法律法规政策严重影响了投资者投资民办教育的积极性。2007年2月10日施行的《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的若干规定》第6条要求:“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应当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民办高校的借款、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接受的捐赠财产和国家资助,不属于举办者的出资。民办高校对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资产、办学积累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并分别登记建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民办高校的资产。”并且在第7条提出明确要求:“民办高校的资产必须于批准之日起的1年内过户到学校名下。”该规定一出台,引发了民办教育者极大的争论,由于投资者的产权没有受到保护,很大程度了打击了人们对民办教育的投资积极性。

1.2 完善社会捐赠法规与机制

我国的法律虽然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向公益事业捐赠,但对捐赠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既不提供配套资金,也不鼓励税前捐资。从我国现行税法来看,有几条扶助公益事业捐赠行为的规定。即《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所得额中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第六条也规定:纳税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但超过的数额还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征收税金,同时,税法还规定,捐赠的物品不享受税收优惠。减税手续复杂也影响了捐赠人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社会捐赠法规与机制势在必行。

1.3 放宽银行信贷政策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8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这点充分表示了政府对民办高校信贷政策的新态度。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9条、37条又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也不得抵押贷款。所以,《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8条款在实际过程中很难操作。虽然,目前大多数省份已放开对民办高校的贷款,但大多数民办高校获得的基本上都是保证贷款,以相关业务单位或担保公司做担保,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且贷款年限较短。

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与《高等教育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等教育投资开放的领域,允许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经营适当赢利,让投资者获得必要的回报,保障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对接。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为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办学。同时,政府加强监管,规范民办高校的秩序,保证其健康发展。

2 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实际措施

2.1 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功能,推动民办高校发展

2.1.1 利用信托产品进行融资

信托是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对委托财产进行管理。信托的财产既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动产或者不动产。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信托融资有限制相对条件少,融资负担小,且时间短,见效快,是可以为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及时、更灵活、更个性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民办高校本身就是面向资本市场,自负盈亏的组织利用信托产品进行投融资既切合了它的特点,又能过有效地解决融资困难。

2.1.2 资产证券融资

民办高校的教学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资产属于比较优质的财产,具有盈利能力,可用于证券的收益支付,况且这些资产可以作为抵押品存在。于此同时,高校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信用程度,投资风险较小,对于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最后,民办高校的资产的规模较大,进而融资额度较大,能够有效降低资产证券化。

2.1.3 创建高等教育投资基金

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家和企业通过设立各种基金会慷慨地向社会教育事业赞助,客观上履行了回报社会的责任。如美国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就比较发达,其每年资助社会公益、教育事业就高达l200亿美元,其中用于教育的经费达140亿美元,直接向教育提供资助。鉴于此,高校还可把这些基金委托给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让其不断增殖,进而支持学校发展。

这种方式是将学校暂时不用的教学资源投入市场,聘请专门的金融机构运用金融手段获得收入的方法.采取这种方式既利用了闲置资源,又可以获得比银行更高的利润,但是要风险极大,需要规避风险。

2.1.4 发行教育债券融资

民办高校在面向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可凭借大学的声誉,按照企业的做法,发行一定的教育债券,来解决其持续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截止1995年,美国就有160所高等院校发行债券,债券总额达26.7亿美元。高等教育债券发行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高校。可以借鉴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经验,对于有一定声誉的民办高等院校,不妨首开先河。形式上,高等教育债券可以发行具有企业债券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发行高等教育债券是高校参与资本市场的比较合理选择,对于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5 借鉴BOT项目进行融资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指将重大投资项目转让给民间单位或外商组成的项目公司,按一定条件授予专营期和专营权,在此,专营期是有限的,在专营期内由项目公司对此项目筹集资金,负责进行建设,并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专营期内提品或服务,获取利润以清偿贷款债务,得到投资回收和红利。到专营期终了时,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将无偿移交项目给所属单位,并保持其正常运行状态。现阶段,这种方式已为很多高校所实践,一般用于电子阅览室、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经营性项目上。既可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可解决管理维修技术人员缺乏的后顾之忧,还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

2.1.6 教育股份制

一般可以用这种融资方式来解决民办高校的启动资金。民办高校一般有多个投资主体,在学生缴费的前提下,可以用股份制方式联合投资办学。由于这种教育股份制规定了股份不能退出只能转让,教育发展资金的稳定性就得到了保障。

2.2 资金管理手段企业化

2.2.1 制定适当融资规模计划

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办高校事业发展与经费短缺的矛盾,满足了高校的教学需要。但融资不是越多越好,如贷款,贷款数额越大,庞大的利息负担会增加未来学校财务风险。高校必须在现有的财务状况下确定如何适度贷款,既能确保学校各项建设需要,又能控制学校发展速度。高校要在总体规划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实际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必须经过严格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贷款额度不得超出高校预期偿债能力

2.2.2 管理控制融入资金

融资高校应成立资金管理部门,以校或院长为组长、主管财务副校或院长为副组长,财务、基建、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融资项目的论证、融入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制定高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在高校总体规划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实际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融资额度。重视融入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财务部门必须配备专门人员做好融入资金的管理工作。在资金的日常管理方面应实行动态管理,适时的统计费用的发生并进一步严格相关的会计处理,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最少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系统,适时监控高校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应加强校内财力资源的统一配置,开源与节流并重,双向控制财务风险。

2.3 培养发展方向符合市场需要

2.3.1 注重培养市场特色学生

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注重培养特色的学生,符合市场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创出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吸引生源,从而扩大规模,增加办学收入,走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树立起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事实证明,质量越好的学校筹集到的资金也就会越多,这就是高校筹资中的“马太效应”。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注重规模的同时,更应注重质量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3.2 发展民办品牌院校-民办211

美国的私立大学结构层次很高,科类结构文理兼备,在美国大学的地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1996《美国新闻世界报道》报导,1996年在排名前25位的美国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了23位,公立大学仅占2位,且前十名全为私立大学。另据统计,在20世纪,诺贝尔奖得主中184人拥有美国的博士学位,其中来自私立大学的就有140人,来自公立大学的只有44人;20世纪美国的17位总统,其中15人都在私立大学深造过;2000年在任的9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全部都来自于名牌私立大学,美国的66家最大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中,58.5%毕业于美国私立大学,来自公立大学的仅占12.3%。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社会资助方面还比较少见,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的影响力不够大,名牌高校甚少,知名度较低。发展民办品牌,创建民办211势在必行。

3 其他资本市场主体可做的贡献

3.1 金融机构可做的贡献

金融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也是高校融资发放的主体,在重视教育融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银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

3.1.1 优化评价机制

鉴于近年持续扩招,我国高校的容纳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同时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高校的收费标准在今后5到10年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因此,其偿债能力会受到一定影响,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危机,必将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引发金融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应认真分析公办高校发展性融资形势,优化评价机制,对不同院校区别对待,提高风险和效益意识,防止盲目贷款。

3.1.2 提高监管机制

金融机构应提高监管机制,即信贷资金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对高校融资的风险监控。可以对直接用于教学、科研的项目给予支持;对于消费性建设项目、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分析其招生、收入、竞争优势劣势及政策环境变化等影响因素,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加强贷后管理,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形成有效资产;密切关注高校资金流向,在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前提下提醒高校及时用于还本付息。

3.2 社会大众可做的贡献

3.2.1 认识民办高校的公益性

民办高校通过举办教育带来的公益性。在现阶段,我国教育经费短缺,供给普遍不足,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既存在质量的短缺,又存在数量的短缺。在市场对高等教育需求巨大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可以有效补充公办高等教育的不足,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提升全民族的教育水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此外,随着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他们将会增加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选择性,促进教育的多样化、丰富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办高校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社会大众理应认识到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对其进行捐助,帮助民办高校快速健康发展。

3.2.2 了解民办高校的可盈利性

虽然,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样具有公益性。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出资主体的不同,决定了其办学目的的差别。因为不同行为主体的动因代表着各自的利益,而出资行为又能够真实地反映各自的出资意愿。

根据经济学理论,出资讲究成本与回报。教育作为一种出资也要计算成本与回报。而且高等教育直接成本巨大,培养一个大学生所需要的教育经费一般是培养一个中、小学生的15倍和34倍。与公办高等教育相同,投资民办高等教育活动也需要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与公办高校不同的是,民办高校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其投资主体呈现民间性特点。所以,与公办高校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办学目标相比,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目标的前提下是可以获得资产增值回报的。因此,国家民文规定社会大众的资金投入到民办高校是可以得到收益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资本市场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挥着配置资本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给许多市场的投资者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民办高校因其具有发展的规模性、长期性、公益性,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又因其具有发展的稳定性、前瞻性、效益性,成为吸引资本投资的主要阵地。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中,分析资本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探讨民办高校介入资本市场的迫切性、可能性及方式方法,探讨如何建立民办高等教育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保障体系,无论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还是对资本市场的完善,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熊田兰.论我国民办学校的投资负担[J].民办教育研究,2005,(3)..

[2]章雯燕,李建红.民办高等教育与商业银行合作发展的亮点和前景[J].会计之友,2002,(10).

[3]教育信托融资,郑州北大学城[EB/OL].

[4]v傅斌.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关键环节及制度条件[J].金融研究,2000,(4).

[5]上市融资:教育也疯狂[EB/OL].教育频道,2006:09-18.

上一篇:碳税理论实践问题研究综述 下一篇: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