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民办高校对于家长和考生的吸引力呈下降趋势,文章分析了民办高校吸引力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提升民办高校吸引力的对策:规范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对学生进行“爱心服务”。
[关键词]民办高校 吸引力 规范管理 办学质量 爱心服务
[作者简介]张德宜(1974- ),男,广东饶平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副校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谢炳清(1955- ),男,江西高安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 广州 510925)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43-02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民办高校吸引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的推进,影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以广东省的民办高校为对象,就民办高校吸引力的问题展开研究。
一、民办高校吸引力的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民办高校的内涵伴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迁,原来以民办专修学院为主体,现在特指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其实民办高校从专修学院向高等职业院校过渡时期,也曾出现过短暂的辉煌,受到不少家长和考生的追捧。但近三年来,广东省的考生数虽然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民办高校的招生规模却未能同比例增长,有些民办高校的招生还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萎缩。种种迹象显示,民办高校的吸引力在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生对民办高校的热度锐减。从2011年广东省29所民办高校录取情况看,在3B批次录取的民办高校,仅有2所能够在省考试院划定的录取分数线以上完成招生计划,有3所录取分数线平均降了50分才勉强完成招生任务,另有24所最低录取分数线平均下降了126分仍未能完成招生计划。“行情惨淡”是众多民办高校异口同声之词,从多数民办高校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却未能达到预期招生目标看,很多考生对于选择就读民办高校缺少热情。
2.民办高校新生报到率持续走低。笔者对广东省14所3B批次的民办高校近三年的报到率进行了跟踪调研,结果显示2009年平均报到率为74.25%,2010年为72.73%,2011年为69.84%,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同时期公办同类院校比较起来,平均报到率少了近15个百分点。其中有4所民办高校的报到率三年均走下坡路,6所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所基本持平,2所略有上升。另有个别民办高校报到率出现了低于30%的情况。民办高校报到率走低已成高等教育界的共识,这也是多数民办高校难以启齿的“硬伤”。
3.新生对学校的失落感较大。据笔者对广东省“进出两旺”、报到率首屈一指的某3B批次的民办高校新生作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0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17份,回收率为78.34%,受调查的学生中,24.56%的学生有放弃就读的念头,说明即使是优秀的民办高校,仍有超过1/4的学生对于自己的选择是有保留的,或是出于无奈的。显然,学生对于就读民办高校是普遍心存失落的。
4.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不强。民办高校的教职员工普遍有一个感受,就是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在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中可见一斑。如学生在与老师谈及自己母校时,多数以“你们学校”相称,对于校方推出的有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各项举措,会不加理解地认为这是校方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学生的利益。对于学校的公共设施,不时会看到被学生破坏的痕迹,包括毕业时的诸多反常行为等,都显示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对自己母校心存感念的不多,认同感不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导致民办高校吸引力持续走低的原因分析
1.“普通高校”的光环不再令家长和考生趋之若鹜。《关于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通知》(教发[2004]24号)规定“自2005年起,所有进行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一律终止招收文凭考试学生”。在高校资源紧张的状态下,较之不能自主颁发学历文凭的民办专修学院,具有自主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的吸引力较大,因此,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民办高校门庭若市,充足的生源为民办高校的高速发展输送了大笔资金,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民间组织把投资引向办学,民办高校得到了较快发展。短短几年,广东省民办高校的数目快速增至29所,超过了全省高校总数的1/4。民办高校数量增长的直接效果是家长、考生可选择的余地扩大了,人们已不再把“普通高校”作为择校时考虑的重点,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生活条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校风学风、文化氛围等已成为家长和考生选择民办高校时重点考察的内容。
2.市场化的办学手段备受家长和学生的反感。民办高校虽在投资主体方面与公办高校不同,但这并不因此而影响她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这在《民办教育促进法》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民办高校越是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原则,就越能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支持。笔者注意到,一些曾高姿态采取经济利益驱动手段进行宣传发动的部分民办高校,虽然市场化的招生运作使其短期内建立了较为稳固而畅通的招生渠道,但好景不长,近两年这部分学校考生填报志愿并不理想,报到率也呈现较大幅度的递减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家长、学生在择校方面逐渐占据主动,开始对学校过于市场化的办学行为说不,对高中班主任、招生中介人员的“唯利是图”宣传手法极为不满,对相关院校产生了负面的感觉。
3.层出不穷的负面事件让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民办高校的生存能力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大的负面事件的折腾。一方面,因为社会各界仍然带着有色眼镜来看民办高校,有些在公办高校可能是并不起眼的小事,但在民办高校说不定就会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往往会放大民办高校的负面事件,加重对校方的指责。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部分民办高校的确也发生过老板携款潜逃、合作者一方侵吞学校资产、教职员工不能如期拿到工资、学校因管理不善致使学生受到身心伤害等负面事件。这些负面事件在有色眼镜和放大镜的双重作用下,难免会让家长和学生在对民办高校作出选择时产生畏惧心理。
4.参差不齐的办学质量是家长和学生弃选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企业用人的观念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更加理性、务实。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学历论”已逐渐被市场经济时代所推崇的“能力论”所取代。不可否认的是,“重规模、轻质量”是多数民办高校的指导思想,办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严重脱节是社会对民办高校办学的整体观感。而作为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通向未来就业的多数学生来说,能否习得实实在在的谋生本领才是自己选读学校的主要依据。在这种形势下,那些办学质量欠佳的民办高校,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仍然不能完成招生任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提升民办高校吸引力的相关策略
1.规范管理是民办高校吸引力提升的基础。纵观广东省的民办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体印象是“管理混乱”。这与举办者的私心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防学校的权、钱旁落他人之手,多数民办高校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核心部门聘请与“老板”有血缘关系的但并不熟悉高等教育规律的“心腹”来担当,而且常常出现“老板”干预学校行政事务的现象,学校主要领导更迭频率很高,人治管理渗透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
规范管理其实是民办高校比较容易做到的,也是一所正规大学所必须秉持的,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要给社会大众传递“这是一所正规大学,其次才是民办大学”的正面信息。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几年来考生志愿填报率逐年攀升,报到率稳定在85%以上且四年蝉联广东省民办同类院校报到率的冠军,这与该校四年来着力推行规范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学校所推行的“八制”管理模式,包括:董事会(院务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民主集中制形式下的院长办公会制,院管会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省教厅督导专员)三方沟通制,院系两级管理制,学年财务预算制,民主监督制,全员聘任制、目标责任制等。这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制度不仅使学校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而且在规范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办学优势,打破传统的治校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培育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现代大学”。
2.办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吸引力提升的根本。现代高等教育的竞争,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从社会宏观角度讲,是一种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民办高校的硬功夫,也是真功夫,更是打动家长、学生的最有力武器。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学校能够把他的孩子培养成才,因此办学质量的提高是民办高校提升吸引力的最根本的途径。民办高校应该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科学设置专业,合理配备师资,努力加强内涵建设,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校风,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社会服务,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只要真心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就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3.爱心服务是民办高校吸引力提升的关键。与公办高校比较起来,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基础差是民办高校的硬伤,也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而且在短期内难以突破。鉴于此,民办高校唯有在管理服务上取得比较优势。以“爱心服务”为基础的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民办高校吸引力的提升能够起到“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笔者根据学生及其家长的实际需求,在工作中导入“用爱铺就学生的未来”的工作理念,所有工作均围绕这个理念来开展,为学校树立良好口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基于严格的管理要求。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习惯、日常行为自律性较差等特点,可以透过学风常态化建设、严惩学生违纪行为等举措加强管理,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逐步形成优秀的学风,并将有违校园稳定的事件降至最低。二是基于科学的成长引导。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辅导员的正确引导,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历练。一所优秀的大学在新生入学后就应指导学生做好三年在校期间的成长规划,帮助学生沿着自己的意向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个人目标。三是基于自信的能力展示。民办高校的学生不缺智慧,但缺自信,这与他个人成长的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打造不同类型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透过自身能力的展示来获得自信,是学生快速成长、认同学校的有效途径。四是基于赏识的教育氛围。即使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在老师的赞赏面前也会循规蹈矩,即使是意志消沉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之下也会自信从容。赏识教育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获得源源不绝的成长鼓励、成才激励。综上所述,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导过程中,民办高校都应遵循以生为本、爱心服务的理念,真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着想和服务。
民办高校吸引力的提升,是下一阶段民办高校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民办高校吸引力的提升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历史的沉淀,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民办高校要早作规划、循序渐进、集中优势资源选其一点进行突破,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徐绪卿.内涵发展——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上一篇:旅游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解构与重建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策略探析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