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时间:2022-07-03 11:48:07

中西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透视是客观存在和视觉现象,我们研究目的是为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分析事物,用理性的观察方式解决视觉艺术。中国是散点透视,西方是焦点透视。对比学习这两种透视有利于我们对中西方美术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透视的概念

“透视”是绘画中的专业术语,是根据物理学,光学,数学原理,特别是投影几何的原

理运用到绘画中的专业技法理论。通过艺术表现使自然物象在二维的画面上造成三维的空间氛围来,使绘画从自然的真实上升为艺术的真实。

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罗马建筑师和维特鲁威的说法,最先有了图象的缩减和投影的想法。早期建筑师布鲁涅列斯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研究。再后来列昂巴帝斯塔阿尔伯蒂在《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十分重视透视学的研究,他将透视分为: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特别对光影做了更深的研究。德国的画家丢勒他写出了有关透视的专论。

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形成和发展

公元5世纪南朝宋宗炳提出“令张绡素以远映”,即眼睛通过近似透明的画面,在“方寸之内”观察到“昆阆之形”的方法和理论。宋代的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集》中提出了“三远”的透视理论,即高远,深远,平远三种透视变化构图特点。到了元代又有了“幽远,阔远,迷远”,也是散点透视的重要理论。

焦点透视,又称“定点法”,属于有限视域范畴,其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将人的眼睛在视觉活动中的瞬间停顿,相对静止状态,从理论上加以固定,绝对化,从而假设的,固定单一的观察点代替双眼,在固定的时间内形成固定的观察范围,从而推导出角度单一的凝固的理性空间。

散点透视,又称“活点法”,属于多视域范畴,移动视点,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采取漫视的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将景物自然地,有机地组织到一个画面里。是一种复元性的透视方法,给画面构图带来更大的自由性。

结合绘画作品解释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1.《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的作者是伟大的艺术大师达芬奇,这幅画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题材取自《圣经》犹大为了30块金币出卖了耶稣,当晚耶稣平静地对12个门徒说:“你们之中有人出卖了我”。达芬奇选取这个情节对13个人进行富有戏剧性的心理刻画,运用焦点透视法突出了主体,表现了空间深度。各个人物神态各异,严谨的焦点透视把众多人物有序地置于深远而阔达的空间之中,加上整个气氛的渲染,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和冲突感,而焦点透视在这幅画中的运用功不可没。利用直角边线向心点集中的原理,疏导视线形成视觉中心和封闭式构图,同时又以餐桌不消失的水平直线构成衡定情绪,稳定画面的制约力。

2.《清明上和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采取长卷构图形式,采取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取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而散点透视却使画面有了更大的延伸性,可塑性,画中的景物给人一种无边无际,无界无束的感觉。使人感到,画中有一种内在的和谐和自然气息的生机,画面富有曲折流动的变化。

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的比较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在各个领域起着主导作用的思维方式是圆周旋转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圜道”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直观性,与之思维方式相对照,西方人更注重直线式的逻辑思维和因果式的分析研究方式,西方分析

型的思维方式主要特点是思辩性,实证性,机械性,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透视方法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符合心理的真实,是种内在的真实。焦点透视符合视觉的真实,是种外在的真实。这两种结构法的差异从文化积淀角度看,也许正透露出了一者更注重内心,一者更注重环境的东西文化差异的消息。焦点透视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物体,近大远小,呈放射状,散点透视不拘泥于一个视点,多视点的表现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

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对绘画的影响和作用

西方写实绘画的核心是“焦点透视”它对西方的绘画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严谨性,科学性,条理性都使西方绘画的作品具有时空容量大,表现幅度大的特点,也有很强的严格限度。

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对我国的绘画艺术也是影响深远的,它由我国的历史特色所成就,历代画家对它的应用也是各有所需,它的艺术性,浪漫性,写意性使我国的绘画作品时空跨度自由,表现幅度随意。

总之,我们了解了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的相对关系和基本涵义,就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语言,并利用它们提高我们的绘画表达能力。东西方文化艺术长期交流,绘画意识也互相渗透,影响,我们的绘画艺术也越来越变的灵活和丰富了。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探析婚礼仪式中的色彩 下一篇:惠安女服饰刺绣元素与现代审美意识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