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研分类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3 07:14:02

地方高校科研分类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科研工作是地方高校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学校考核学院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二级学院进行科研分类管理,能有效促进二级学院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在高校推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背景下,从科研管理角度出发,根据科研和教学任务比重等对二级学院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科研管理分类管理分类标准

随着我国地方高校跨越式的发展,大部分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科研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学校考核学院的重要指标之一。二级学院作为真正的办学实体,直接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就针对科研管理而言,地方高校没有针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二级学院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单一,不仅不能客观地反映学院的科研水平,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还束缚了二级学院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在高校推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背景下,从科研管理角度出发,根据科研和教学任务比重等对二级学院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地方高校实行二级学院科研分类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校科研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

对二级学院科研分类管理,必须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其的管理效果进行科学的衡量,才能获得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结果。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促使各二级学院不断改进、优化自身的管理;另一方面能使学校正确判断各二级学院科研水平,有利于学校加强对各二级学院的宏观管理和科学管理,从而推动学校科研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2、有利于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

高校推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背景下,科研管理工作作为高校重要中作之一,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有利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提升。通过逐步完善学校科研分类管理的监控体系,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

3、有利于推动二级学院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地方高校快速扩张,高速发展,对于二级学院的管理与考核,手段单一,使用同一把尺来衡量和考核,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因此分类管理势在必行,对于二级学院有关科研的分类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更好地促进二级学院的科研活力,是实现二级管理的必要手段。

二、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分类标准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讨论二级学院如何分类。2010年6月,浙江林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科研实力的显著增强,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科研项目已经从2005年的600余项增加到2010年1200余项,项目成倍增长,经费年增长率0.23%。对于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管理及考核,如果继续沿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科研的快速发展了。

1、数据的处理

首先对所有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里,即:均值化方法方法,每一个变量值除以该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化后各变量的平均值都为1,标准差为原始变量的变异系数。

该方法在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影响的同时,保留了各变量取值差异程度上的信息,差异程度越大的变量对综合分析的影响越大。

该无量纲化方法在保留原始变量变异程度信息时,并不是仅取决于原始变量标准差,而是原始变量的变异系数,这也就保证了保留变量变异程度信息的同时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2、对各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根据各二级学院办学层次不同,我们主要参考二级学院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的比例来说明,通过表1的比较,我们制定分类标准。

表1各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量比例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工作量差不多的情况下,当承担的科研工作量越多,教学与科研比越小。说明该学院承担的科研工作相对较多,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由此,我们将按照教学科研比来对二级学院进行分类。当教学/科研比≤2时,我们将这类学院称之为研究型学院,包括:农学院、林生学院、环科学院、工程学院;当2<教学/科研比≤10时,我们将这类学院称之为教学研究型学,包括:园林学院、经管学院、信息学院、旅游学院、理学院;当教学/科研比>10时,我们将这类学院称之为教学型学院,包括:人文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国教学院和体军部。

三、针对不同的二级学院实行不同的分类管理

1、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的配比

针对上述三种类型的学院,学校可以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编制。对研究型学院来说,必须配备较强的科研管理人员。不仅需配备专职的科研秘书,还需要按学科配备学科秘书,构成一个学校——学院——学科的三级管理体系。而对于教学研究型学院,可以配备专职的科研秘书,但学科秘书可以采用兼职形式;对于教学型学院而言,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配备专兼职科研秘书,学科秘书采用兼职形式。这样既能有效管理,又可节约学校资源。

2、二级学院科研分类管理的核心即是实行目标管理

针对上述三种类型的学院,学校根据每个二级学院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不同的目标,用于考核,这样有助于促进二级学院健康发展。其实,分类管理的关键就是实施目标管理,建立评价机制有两个层面,即学校对学院的考评机制和二级学院内部的考评机制。学校层面上,根据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学院的不同情况,设立不同的目标管理机制;同样的,各学院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针对不同学科的科研发展水平,科研基础综合情况,实行分层次、重过程的目标式管理,逐步建立科学和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方法。

四、二级学院科研分类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

1、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增强二级学院发展的突破口

近年来,科研工作作为高校三大职能之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的评估考核都离不开学校的科研业绩。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学校管理重心有所下移,但普遍在管理模式上还是一刀切的模式,管理手段单一。为此,我们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开拓创新,寻求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以确保二级学院的健康发展,同时,给二级学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对二级学院投入时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对下设的二级学院的投入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重点投入,重点扶植,优先发展来确保二级学院的建设。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上,促使二级学院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成果,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学院科研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从二级学院内部建设角度来讲,学院建设经费的使用也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握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把经费投到最需要的环节,强化管理绩效。

3、对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应助强扶弱的均衡发展原则

根据各二级学院科研发展情况,有层次分步骤地推进。对于科研方向明确,管理有所创新,发展势头好,同时人才梯队合理的学院,应重点扶持,以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对于科研基础相对较弱的学院,以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在管理上,多启发、多鼓励,积极培养科研人才,组建团队,加强整体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等.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05-106

[2]韦元,王世锋.成长型高校科研二级管理机制的构建与过渡[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3]陈厚丰.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现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

[4]姜舒.对构建综合性大学二级管理责权体系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5] 王蕾,赵秀海,吴丽娟.高校科研二级管理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5)

上一篇:通胀背景下的工薪阶层投资理财策略 下一篇: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