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阅读课更加有效

时间:2022-07-02 11:17:04

如何让阅读课更加有效

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与鉴赏,但从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并不是阅读,而是讲读,在阅读课中,更多的不是学生阅读和探析,而是教师讲解和分析。如此,学生只能听,阅读失去了本真色彩。阅读更多的是学生和文本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起到的是引导和点拨作用。要提升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率,不仅要发挥好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多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

一、任务驱动,提倡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强调阅读教学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提倡通过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阅读,目的是要让学生走出等教师讲的怪圈,让学生能学会在课前自主阅读文本,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同时,通过自主阅读,学生能在阅读中获得初步构建,提出问题,这也就自然为课堂中的合作活动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和内涵。

在自主阅读中提倡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目的是要提高自主阅读的效率。以《我与地坛》为例,任务一是借助工具书查阅不懂的生字词,初步阅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朗读。因为该文较长,若在课堂中留时间给学生读,探究时间就会被占用;任务二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感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主题;任务三是通过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通过该任务引导学生在初读基础上学会分层分段阅读,学会把握文章的内容,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在教学中,任务一定要明确,要让学生知道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否则,学生的课前阅读会较为盲目,阅读效果自然不佳。学生自学后,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相应的评价,在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学习惯,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相应的肯定。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内容

进入课堂后,不应急于结合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而要以情境作为铺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感知文本内容,为探究奠定基础。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在导入中,先以轻音乐和荷塘、月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交流作者当时的心境如何,接着以问题“找出作者的游踪”引导学生初步阅读,通过阅读找到“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等关键词,弄清作者的行踪。应该说,情境在整个课堂中所占用的时间不多,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课堂气氛的调节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不能一带而过。

情境的作用自不待言,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情境的形式,弱化了情境的引导作用。其实,情境只是一种手段,更多的是要借助情境来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在情境中,手段可以多样化,但无论如何都要以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活动。如《林黛玉进贾府》通过视频资料引入课题后,问“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由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逐段引入人物(如5~6自然段是初见凤姐),弄清小说的结构。同时,也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谈话的方式创设情境,如《想北平》中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表达和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情境要及时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在初读中了解作品的背景、文章的内容及脉络,这样才能为下面的交流作好铺垫。

三、问题引导,展开交流活动

阅读重在理解,关键在感悟,要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在阅读中获得体会,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对文本的内容、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提倡合作交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个体的范围束缚中走出来,学会相互分享和交流。同时,以交流的方式组织学生根据问题展开阅读活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理解和感悟,学生从以往被动听的模式中走出来,深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这也更利于学生把握作品。应该说,讨论和交流环节是阅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将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要较好地开展讨论活动,一是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并展开交流活动。以《老王》为例,先问“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并找出“苦”与“善”,结合“苦”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地方“苦”,由此逐一对其职业、身体、居住条件展开分析。同样,对其“善”,是忠厚老实、心地善良,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要围绕这个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二是要指导好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交流活动。一些学生在交流时容易忽视文本而天马行空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致使讨论脱离预定目标,故而在讨论中须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如《老王》中,有的学生说老王是一个老实、坦诚的人,那么,要追问学生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由此对“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赶忙止住”等关键词句展开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较为活跃,讨论往往会偏离主题,为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预设好讨论的问题,而且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监控和指导,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活动。

四、教师点拨,突出重点难点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围绕文本内容、结构、事件、人物形象等逐一引导展开探究活动,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并非是无事可做,相反,要转变角色,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发挥好导向者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点拨和指导。需要注意,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合作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只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

首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补充。如《江南的冬景》的教学中,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那么,这样写的意图何在?此时就可补充其作用,即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明朗的情调。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并探究作者是如何将其与闽粤的冬天比较、与德国的寒郊比较,在探究中体会作者洒脱、悠闲的心境。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一定能够全面,故而教师要及时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在补充的过程中,可先组织学生归纳,再进行点拨。

其次是要进行相应的讲解,但需要注意,讲解并非直接讲授,而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点拨。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对主人公贝尔曼形象的分析,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结合文本对其暴躁、酗酒、爱唠叨、不得志进行点拨。这里所指的“讲”更多是精讲,即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和教学重点、难点,精要讲解,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如《荷塘月色》中的“泻”字,为何不能换为“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后教师就要明确其作用。

五、拓展练习,培养应用能力

阅读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把文本读懂了即可,更要让学生能读熟了,做到灵活应用。要真正能让学生走进作品,读熟后走出作品,学会分析、学会鉴赏,这样的阅读才会更加有效。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以小说为例,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肯定离不开人物的描写方法,那么,学了心理描写,对其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阅读其它作品时,是否会对其作用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以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

除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书面练习外,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在《想北平》《我心归去》《肖邦故园》《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等作品的学习后,结合“月是故乡明”的主题引导学生展开主题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思乡之情。如在《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雨巷》《断章》等诗歌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展开现代诗歌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了解现代诗的形式特点。同样,在《荷塘月色》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在明月下去荷塘走一走,感受一下“不宁静”到“宁静”,这样的拓展活动可较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不能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而要转向学生主体,切实通过教学优化设计,让学生融入到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获得体验和感悟。当然,在阅读中也要注重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多引入生活素材,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体验,为阅读注入新的生命力。

黄文俊,江苏苏州市高新区吴县中学教师。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下一篇:借用白板,生成看图写话生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