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枢纽港的运营有效性评价

时间:2022-07-02 11:01:04

区域性枢纽港的运营有效性评价

摘 要:区域性枢纽港运营的有效性评价是一项持续性、复杂性的工作,应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实现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目的,从而为港口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行动研究的视角研究区域性枢纽港的运营有效性,是一种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区域 枢纽港 评价指标

区域性枢纽港的概念与特征

1、区域性枢纽港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区域性枢纽港的概念形成统一和规范的理论认识,但是对枢纽港的概念,学术界早有定义:一个现代化的集装箱枢纽港应该是地理位置优越、港口泊位条件好、经济腹地广阔、能接纳大型集装箱船舶、大量干线和支线航线集聚、以中转贸易为中心、连接区域性集装箱运输的深水港。

区域性枢纽港是枢纽港的支持层,其功能主要是集散该地区的国际贸易货物,从南北方向支持主干航线上的枢纽港。就现阶段而言,区域性枢纽港应该是以先进的港口物流服务理念为核心,以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和高效的集疏运体系为基础,以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保险理赔和信息等服务业为支撑,以优良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支撑,在该地区地理区域范围内依托港口城市的区域性优势,发挥较强的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当然,区域性枢纽港的概念和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港口功能的拓展而不断演化。

2、区域性枢纽港的特征

先进的港口物流服务理念。港口始终是属于服务类行业,港口经营者应该摆正自己的观念,以服务者的姿态,提高港口服务质量和通关进度,来吸引更多的航运企业以本港为枢纽港开辟更多的航线,打造自身的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的投资以改善港口的软硬件设施。

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和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港口的基础设施是由码头、堆场、航道、锚地和集疏运网络等构成,这些要素都会制约一个港口的发展,因此要综合考虑,不断港口的基础设施。光有硬件设施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港口的装卸货效率,完善装卸货工艺,采用自动化的集装箱调配系统,以完善地面运输和堆场调配,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干线船舶的挂靠要求。港口的集疏运体系包括公路、铁路、沿海支线、内河、航空以及集装箱运输中转站等,只有这些子系统都高效的运转,才可以保证港口集疏运体系的正常运行。

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保险理赔和信息化建设。区域性枢纽港在提供港口基础服务的同时,更要注重提供与航运港口相配套的航运金融服务、航运保险理赔服务和航运信息等高端服务。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成熟的航运金融服务可以缓解航运企业的资金压力,保证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性;同时航运业又是高风险行业,完善的保险理赔服务体系可以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而先进的港口信息化体系可以保证集装箱码头生产与用户之间的即时联系,打造“无缝式”港口信息化建设体系。

优良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区域性枢纽港可以考虑申请国家政策扶持,参照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政策,针对转口货物可以免收关税,针对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国家,可以采取免收或适当减免关说的方法吸引邻近地区和国家的托运人和承运人,以促进区域性枢纽港的发展。

发达的区域经济和广阔的港口腹地。区域性枢纽港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该地区地理位置范围内都是该港口的港口腹地和集装箱生成地,同时该港口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整个区域,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这个地区的就业问题。同时,依托港口城市的区域性优势从南北方向上支持主干航线上的枢纽港。

区域性枢纽港运营有效性评价

目前,关于港口评价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网络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层次分析等等。本文在区域性枢纽港运营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将“行动研究”思想应用于区域枢纽港的评价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其进行评价,以提出区域性枢纽港发展中的关键点。

行动研究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行动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社会效率的研究方法。因此,基于行动研究理念的区域性枢纽港运营有效性评价过程包括:通过实地调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反馈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不断修改,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在该阶段通过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与资料,实地了解区域性枢纽港运营的相关信息,根据所得的资料汇总情况,提出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诊断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通过专家、研究人员对评价指标进行诊断,以判断指标构建的合理性,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以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诊断,得出区域性枢纽港运营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区域性枢纽港运营效率分析是基于港口运营投入与产出指标的对比,同时考虑对主干航线枢纽港的支持力度,来评价港口运营效率的高低。该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港口自身的运营效率,还要同时关注区域性枢纽港对主干航线枢纽港的支持度,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图1区域性枢纽港运营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区域性枢纽港运营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运营投入指标、运营产生指标和主干线支持度指标,其中,主干线支持度指标是区域性枢纽港与一般港口和枢纽港的主要区别性指标。港口运营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运营成本、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口岸服务能力等指标,其中,口岸服务能力指标包括金融服务能力、保险理赔服务能力、信息化建设成都、货物评价通过时间、集装箱装卸效率等,该指标也是区域性枢纽港的重要特征体现,因为区域性枢纽港主要是服务于区域的发展,通过港口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港口运营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区域经济贡献、港口腹地范围、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外贸班轮航线数量等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运营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分析

第三阶段,行动的评价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结合德尔菲法,通过专家打分,将上述所各指标的评价结果呈现给港口管理者和专家,再由其评估所构建指标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同时,在该阶段要确定所构建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以为今后发展、解决瓶颈问题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反馈阶段。信息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经验的反馈信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并产生最终的改进评价模型,从而使得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具有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因此,区域性枢纽港的评价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时代性特征的。

综上所述,区域性枢纽港运营的有效性评价是一项持续性、复杂性的工作,应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实现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目的,从而为港口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鉴于此,基于行动研究的视角研究区域性枢纽港的运营有效性,是一种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天津港集团)

上一篇:农村基层贿选现象解析 下一篇: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