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动物语素词语的隐喻研究

时间:2022-07-02 10:45:12

含动物语素词语的隐喻研究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本文试从隐喻的角度来认识汉语中存在的大量含有动物语素的词语,从而更深入了解这些词语的使用范围和隐喻运行机制。

关键词:动物;隐喻;源域

一、引言

含动物语素的词语,即以表示动物名称的词语作为构词语素而组成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虎背熊腰、铁公鸡等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角度来认知这些词语。隐喻就是将对某一事物的熟悉和了解用来表达另一事物,从而实现不同领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在丰富多彩的隐喻现象中,含动物语素词语的隐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隐喻现象。在此隐喻中,以动物名称为喻体,以表征和表达的人或事物为本体,以此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隐喻。本文就动物隐喻这种常见的现象,全面分析其在语言系统中的 广泛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动物隐喻形成的源域。

二、动物隐喻的多域投射

本文收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及百度百科中212条含动物语素的词语作为语料,大概归纳出动物域词语在不同领域的投射,并分析其原因。

通过对以上表格的分析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动物域的词语已经广泛映射到多个语义领域,如人类域、饮食域、植物域等。但每一领域中动物词语所占比例并不相同,其中人类域所占比例最高达 43.4%,其次是植物域和饮食域各占 9.0%和7.1% 。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种原因:

1、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事件、现象、新生事物等会进入人类的认知系统,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程序、网络病毒层出不穷,语言系统中的现有词语已无法满足其表达的需要。因此人们就利用某些动物的特征与其要表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动物域词语投射到计算机域。

2、目标域与动物域之间的不同关系

⑴与植物域、疾病域等多种领域相比,人与动物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动物息息相关。人类在与动物的长期相处中建立了密切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使人类将动物的某些特征充分地投射到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多个方面。Kovecsea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从动物行为的角度来理解。①因此在人类域中,含动物语素词语的隐喻要远远高于其他领域。

⑵植物的命名经常取象于动物,植物学家经常以动物为原型,取其某些特征,通过相似性来为植物命名。据统计,我国共有22个植物科、209个植物属以及3768个植物种(含亚种、变种)在命名中使用了十二生肖动物。②

⑶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美食王国"之称。长期与动物的相处,使得很多动物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因此,在给食物命名时,动物的形象自然成为人们首要的考虑对象,所以含动物语素的词语的隐喻在饮食域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三、含动物语素词语隐喻的源域类别

Lakoff在他的专著《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一书中指出隐喻涉两个域,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自身的图式结构和语义特征。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用一个领域来说明另一个领域,其中被说明的领域叫目标域,用来说明的领域叫源域。③在动物隐喻中,人类、饮食等属于目标域,动物域就是源域。

(一)从语法角度分析语料,按照源域的数量,我们发现含动物语素词语的源域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单源域、双源域、多源域。

单源域就是源域数量只有一个。如"狗尾草"源域是"狗",目标域是"草",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就产生新的结构"狗尾草"。

双源域是指源域数量是两个。如"鲸吸牛饮"的源域是"鲸"和"牛"两个。双源域的词语中成语所占比例最高,如"蜗行牛步""龙凤呈祥"等。

多源域就是源域的数量是两个以上,这样的词语较少,如"狼虫虎豹"源域分别是"狼"、"虫"、"虎"、"豹"四个。

(二)从语义理解的角度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含动物语素词语隐喻的源域类别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源于动物的外貌特征

"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③在人类与动物共存的漫长时间里,动物一直是人类最熟悉最了解的生命体。人们对动物最直接的观察便是动物的外形特征。外形特征又分为整体特征和部分特征。

(1)整体外形隐喻

整体外形隐喻指用动物的整体外部形象来隐喻人或事物。如"马"的体态庞大,人们通常用马的体形高大来和人的身材高大作相似隐喻,"人高马大"一词更直观的表现人的高大壮实。

(2)局部外形隐喻

局部外形隐喻指用动物的局部身体部位来隐喻人或事物。我们在描述人的五官特征时,常常会用"马脸""鹅蛋脸""鹰钩鼻"等这些词。这些词的使用均与动物的某个身体部位有一定联系。"马脸"就是长而且窄的脸型,长得像马的脸型一样。另外,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类似的用动物局部特征隐喻的词语。如"龙须面"是一种非常细的面条,因外形像龙的胡须一样细而得名。

2、源于动物的生活习性

人类在和动物的长期相处中,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已有了大概了解。每种动物都有不同的习性,人们对不同习性的认识也就成为了动物隐喻的重要材料。最典型的牛一直是华夏儿女的忠实朋友。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古国,耕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人们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人们就用老黄牛这种辛勤耕耘的习性来隐喻生活中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人们。鲁迅曾经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赞扬牛的吃苦耐劳的品性。

3、源于动物的行为特征

人们对某一类动物的认识和了解,往往是先观察动物的动作行为。动物的行为特征就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隐喻认知的重要资源。老鼠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种低贱、卑微的负面形象。在遇到危险时,往往会快速逃跑,而且行迹诡异。因为老鼠的这个特点,人们通常用抱头鼠窜来形容人遇到困境时急忙逃走。

四、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隐喻无处不在,语言整体上是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④不同领域中动物隐喻的不同数量与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不同关系密切相关。通过对源域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让我们对动物隐喻的工作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

[1]Kovecsea.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植物里的动物名[J].生命世界,2009,(5).

[3]周晓辉.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4]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陈亚男(1990.6-),女,山东即墨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应用语言学方向。

上一篇:《到灯塔去》中拉姆塞夫人和莉莉人物比较分析 下一篇:青少年音乐教育的误区与偏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