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时间:2022-07-02 06:09:10

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摘 要: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点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从美术素材的理解、美术课堂环境的优化等方面,探讨和研究美术教学对初中生审美情感的培育方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培养策略

从实际教学的例子来看,艺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亲身经历的一种活动。在活动时,可通过学生产生的情感,来了解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概况和学生的思想变化。在美术课堂上,审美情感的产生,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该把教学重心放在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育上。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教学改革后,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打造一个平等有爱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发挥。教师提供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审美情感的培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在艺术材料上发掘内涵美

审美思想影响着人对美的东西产生一系列的情感,这是人的审美活动的一种表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品,就艺术作品与学生进行讨论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原始作品进行自我创作。学生对任务的完成过程,可以使审美情感得以形成。譬如:教师解释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内容时,先把艺术品中要表达的“时代美”“劳动美”等思想美传递给学生,接下来通过对艺术品主题内容的扩展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观察艺术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先辈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学生通过对艺术品的深入挖掘,感受其背后的思想美,审美情感得以呈现。

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美术教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美术知识中寻找生活的缩影,在生活中发现美术知识的奥秘,理解艺术的美,这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而且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由此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有一定的帮助,培养了学生正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注重学生观察生活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校园风采报的设计活动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侧重于教室内和教室外之间的主要差异,要求学生观察要全面。这样很好地提高了校园风采报活动的趣味性,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学生所提供的校园风景图都很有个性,富有创造性,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因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意识,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

四、把握好美术作品的意境美

美术作品的意境美是作者所要表达美的一种形式。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融入到美术作品的意境中,才能更好地体会美术作品的美。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我们总结出,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借助外界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揭示美术作品的实质,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意境美,通过音乐节奏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感受美术的魅力。例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欣赏教学中,可播放些轻松的音乐做背景,教师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下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通过对这幅图片的欣赏,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作品在绘画上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从中感受此作品的意境,教师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五、走出美术教室,去外界发现美术知识的内涵

新课改对美术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精神是:要求把美术的教学与社会生活、加工制造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使美术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延伸。基于这个要求,各个领域的人都应该具有审美能力,如服装、建筑、设计行业都与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如今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授课地点局限于教室内,应把美术教室转移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从自然界的花、鸟、虫、鱼中发现美术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对色彩有更直接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自然界中感受美术知识的应用之广泛,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一句话,“感情”是艺术的灵魂,培育初中生的审美情感,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主线,贯穿美术知识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能够把握好学生对情和美之间的转换,从而使美术课堂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涛.初中美术教育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4).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浅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议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