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积极语言

时间:2022-07-02 01:19:36

编辑的积极语言

[摘要]编辑的积极语言意味着快乐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职业心境,是幸福人生的外在体现,是编辑提升精神品质出好书的内在基础和保障,也是出版行业正能量的体现与标志。文章描述和总结了编辑工作中常见的四种非积极的语言现象及其危害,提出编辑要能用、多用、善用积极语言,并对如何做到上述“三用”提供经验和指引。

[关键词]编辑语言 积极向上 和谐语境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编辑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表达,基本的功能是传递信息与传情达意。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时代,各行业都在倡导“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做一个积极向上的编辑,剖析不和谐语境,呼唤编辑的积极语言绝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很有必要。因为编辑的积极语言意味着快乐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职业心境,是幸福人生的外在体现,是编辑提升精神品质出好书的内在基础与保障,也是出版行业正能量的体现与标志。

十年前,邵益文先生在为靳青万《编辑学基本原理》一书的序中说到编辑学界的争论与学术批评时指出:“只有没有理的人,才不能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才会讽刺挖苦、攻击谩骂,或以势压人。”可见,不积极的语言现象,在编辑学术研究领域的高端都有。事实上,在我们身边,“恶语伤人六月寒”“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例子屡见不鲜。不能“有话好好说”,究竟为什么?有话为何说不好?是素质问题、情商问题,还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补上这一课未必立竿见影,但重视这个问题,有所觉醒,加之有目标的内功修炼,一定能有改观。

编辑的积极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没有固定的套路模板。但笔者确信一定是智慧的语言,一定是合时宜的语言,一定是符合编辑身份的语言,一定是真心反映真实信息的语言,一定是善意的表达,一定是尊重别人考虑别人感受的语言。有积极的语言,编辑才会表现出自信而不狂妄,谦逊而不奉迎的积极姿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有些人夹枪带棒、抢占上风,语言充满侵略性、非理性,恶语伤人后无所知觉,被人指出后自我谅解不以为然,甚至自诩为个性如此无可厚非。这是眼里心中没有他人,只有自我的沟通方式。以如此言语和作者沟通、同事沟通、领导沟通、合作者沟通,经常出现梗阻,甚至产生矛盾冲突。

一、编辑工作中常见的非积极语言现象

1.诘问

有些编辑习惯于诘问、反问,常常用诘问沟通了解,用反问回答问题。A编辑有稿急需外编帮忙,托B编辑找了C期刊编辑,C抽空如约而至。B带C 见A,A连问三个问题:“你编过图书吗?”“你能保证编校质量吗?”“你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编校并保证质量吗?”话音未落,C转身(此处用转身不用起身,是因为C还未落座)对B说:“对不起,我怕是接不了贵单位的这个活。谢谢您的信任,告辞了。”此后,C再也没和A、A所在的单位有过合作。

平心而论,A所问的问题,是其必须要了解的,这是其本职工作。但是A应事先通过B了解这些问题而不是待见到C后才作一连串发难式的对话。这样的语言既反映出前期自己没有了解该找什么样的合作者,也把对B、C的不信任暴露无遗,让人觉得不可理解:不信任B何必让B去找,不信任C要C来干什么?

其实,A完全可以在向C介绍需要加工的书稿时,通过表达谢意、请多费心的方式交代时间要求、质量要求(如果B已经介绍过这些要求的话,A再做些强调也无妨)。毕竟对方是来帮忙,不是来上课受训的。

用反问作为问题的回答,是许多编辑不经意的习惯。当被问及某个进程怎么样了的时候,编辑用陈述句回答再正常不过,但观察一下,会发现有的编辑就是喜欢用“我不是已经……了吗”来反问。或许这样回答的编辑并没有对他人了解自己抱有过度的戒备,但言下之意,似乎带有“连这个都要问”的些许不屑。对人不尊重也就难以获得别人的尊重,这就不是积极的语言和态度。

2. 否定

否定式在对话中表现为抢白式的否定,对别人表达的某种观点,不管是否正确,一律打断先说“不”,缺乏基本的礼貌与修养。没有倾听,强占话语权,以势压人,其实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习惯性的否定在前,往往自己在后续表述中观点恰恰与别人并不矛盾,这就自然难以取得良好沟通的效果。有的编辑把这个习惯沿用到审稿改稿的书面语言使用中,只要自己看不顺眼的统统改掉,按照自己的习惯来顺,结果每每改得满篇皆红,扼杀了作品的个性,却是吃力不讨好,得不到作者的认同、市场的认同。

更有甚者,出于个人目的否定他人的兴趣爱好甚至优点与长处,直接反映在言语上,影响了和谐的出版生态。比如你搞出版科研,说你不务正业;你搞合作,就怀疑你有经济问题;你按章办事,说你保守;你在选题论证时指出问题,说你不支持工作;你忍让宽厚,说你怯懦不刚。总之,唯我独尊,强词夺理,无所忌惮。反正你怎么不爽他就怎么说。这样的人极少,用网络语言叫“奇葩”,但绝对影响一个单位整体的文化风气,如此话风可煞不可长。

甘于为人作嫁是编辑的优良传统和职业良心。握笔如刀,一言九鼎,但都不是用来伤人的。编辑首先要善待作者、善待同事,学会发现和欣赏别人的长处优点,学习他人的经验、分享别人的成功喜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从业经验的积累更好地帮助他人。积极的语言有助于良性的竞争而不是斗争,有助于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而不是团伙。

3. 不实

笔者曾经对编辑参加选题论证会的不同发言做过观察分析,写过《选题论证会之痛》的小文。几年过去,一些表面和谐,但没有实质内容的话语多了。选题实现率越来越低,意味着“影子选题”有增无减。选题提出者只论不证,虚言市场、虚言选题价值,论证者的经典评价是“做好了,很有价值;但是做得不好,很有风险”。永远正确的空话,滴水不漏,一团和气。

十之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很快在全国刮起一股开短会讲实效、不念稿说真话的清新会风。讲实话和积极语言并不矛盾,只要出于公心、为项目为事业负责,为集体的利益负责,是能够既指出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又通过一定的语言策略保护好创意人的积极性的。让所说的话有积极的意义,需要言者投入真心与助人的善意。空话盛行一方面助长了不负责没担当的投机取巧之风,另一方面打击了真正认真做事、踏实苦干者的积极性。编辑群体的理性思维以及有理性务实的言行,是出版单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基石。空话浪费生命,浪费财富,当被身为文化人的编辑摈弃。

4. 不适

有些话是否该说,要看场合、时机、对象。这是语言的技巧,也是语言的智慧。所以积极的语言无一不是“过一下脑子”的语言。往往如俗话所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位实习生在初到出版社和一群编辑一起去食堂的路上,听到他们在讨论如何给某本新书做宣传写微博的时候,马上对这个敬业的群体充满好感,觉得这个企业阳光而有前途。相反,当一个作者找到出版社的编辑谈论稿件,却发现上班时间有编辑在“谈股论金”或在津津乐道八卦新闻小道消息时,可能暗自会给整个集体负面的评价。出版社可能因此失去一个甚至多个优秀的作者资源。

编辑喜欢质疑,在和作者商量稿件的时候,质疑之类的书面语言信手拈来。有的出版社在审读记录单上把“质疑”之处赫然列表,用于和作者的沟通。其实,有经验的老编辑往往会选择“存疑”一词,因为他们知道慎用“质疑”是因为自己即使已经是“杂家”,总不如专家专业,万一自己不明就里,存疑也是给自己留一个台阶;即使明确作者的错讹,也要有个谦逊的态度,给作者一个台阶。总之不能以师自居。有些话未必是错,但在有些时机不适宜讲。出版社的编辑应该是一支有修养守纪律的部队,有些话适合在会上说,那就不要在背后讲;有些话应该个别交流,那就不宜公开宣传。

二、编辑如何能用、多用、善用积极语言

1. 能用积极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但对编辑来讲,首先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术。编辑会不会运用积极语言,前提是是否了解和掌握积极语言的常识与经验。所谓无知者“无畏”,口无遮拦,对成人而言,不计后果,不知后果,也不知前因,是可悲的和幼稚的。因此,不论编龄长短,出语咄咄逼人者都该补上这一课。

编辑的一项工作是发现并纠正差错。然而,这本来只是处理文稿的一部分工作内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准确运用,是对合格产品的基本要求。毫无疑问,编辑对书稿的整体把握、价值判断,则是全局性的考量。同样,对人对事如果只停留在挑毛病的层次,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不注意和他人形成合力,那就真的把编辑对付错别字的职业习惯用错了地方,成为“职业病”。在工作中如何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所谓正确意见,对待他人的“错误”,首先不要盲目自大,积极的语言诀窍是在肯定对方的基础上寻求共识,不伤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说话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一团和气好好先生说出的就是积极语言,快人快语就一定不积极。建议编辑不妨抽空反思一下:究竟什么是积极的语言?曾经遇到的尴尬语境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说话方式和内容太过消极?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关于积极语言的知识和经验一是来自书本,二是来自实践。近年来,积极语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编辑可以学习借鉴。事实上,掌握编辑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对理解什么是积极语言也是有帮助的——调控好心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积极语言就有了不竭的养分。所谓来自实践,简单说来就是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别人是怎么说得好的。在《文坛故旧录》中,我们可以学到老一辈出版家的言与行。在注意观察身边有亲和力感召力的同事是怎么说的时候,大体可以悟出一些积极语言的要素。

2. 多用积极语言

多用积极语言,首先要从增加积极期望开始。大到出版理想、教育理想,小到项目推进、目标达成、人际关系融洽,脑中有积极的预想,才会有积极的情绪,多说积极的话语。

努力少用动辄否定他人、质问他人的习惯用语,克服背后负面评价他人的不良习惯。当一个编辑面临不同压力时,不断埋怨稿件质量太差、作者水平不高、照排粗心大意、校对把关不严、手续繁琐教条,并不是没有道理,但不解决现实问题,相反,会在集体环境中引发更多的比如工作量太多、收入不见长之类的负面话题,工作的愉悦感也就不见踪影。积极语言不在话多,而在有效。思考之后的一个合理建议,或能“话半功倍”。当然,这个思考首先是一种反思,比如,稿件质量差、作者水平不高,自己有没有尽到责任和义务,如果是自己组稿的,那前期自己没找对人、没严格要求;如果是别人组稿的,那及时与组稿人沟通如何按程序和要求退改。让制度说话,比说风凉话、泄气话要好得多,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闭口不说,尽力补救。

加强人格修养,提升精神境界,自然就能多用积极语言。多一点牺牲精神奉献精神,自然就少了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放下架子才能平易近人,甘当学生才能不耻下问;出于公心才会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不以私心、小利益为出发点,才会客观公正地执行规章和程序,才会讲出正气,让人心服口服。人正心正,言为心声,鼓励的话、赞扬的话是积极语言,批评和建议照样是积极语言。

3. 善用积极语言

所谓善用积极语言,就是把握时机、区分对象、适当运用语言技巧。这需要更多实践积累,通过反思不断改进。一个编辑,与专家学者的对话和与小学生读者对话,显然不能用同一种方式,与新同事和资深元老的交流也应有所区别,当然,与领导、团队成员或跨部门的沟通,各有需要拿捏的分寸。

再多的技巧,总不该离开坦诚。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不要总指望别人大度包容。但过度的技巧往往会成为拙劣的表演,比如夸张的表扬、不实的肯定,起不到积极的效果。积极语言一定离不开方向的掌握、进程的控制,关注语言的效果。处理好了,轻松自如的自嘲、幽默,严肃认真的批评指正,都会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让人受益,而且都有艺术含量。比如,对一位新编辑的策划报告的评价,某编辑先用了“写得比较完整”的肯定,无用多话,新编辑已经听出话外之音。下面的对话如何继续?是道有不同答案的多选题,结果可能殊途同归,也可能大相径庭。

竞争时代,人心浮躁。放眼望去,编辑似乎大有向急性子趋同的态势。催稿急,赶稿急,发稿急,当然还有话赶话的说话急。朱赢椿大师呼吁,编辑要有快思想、慢生活的理念。另一位同行为一些不和谐的编辑生态痛心,直言:出版社已经把编辑宠坏了!此话不代表编辑整体的语言水平能力与状态,但一些编辑似乎已经不再珍惜自己的话语空间,缺乏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动性了。

语言是性格的外衣、人品的镜子、心境的窗口。做书如做人,要做好书先要做好人。一个不注意语言修养的人,口德自然不佳,也就难有好的口碑。

当然,千人千面,各人有各人的语言风格,才构成丰富多彩的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我们期待编辑尽可能多用积极的语言,营造健康向上的出版环境。运用积极语言有利于个人的修为与成长,编辑不妨观察一下自己的语言,尝试改进自己的“说”。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公司终于搬家了!于是,我有了25个问题 下一篇: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