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研指导和培训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时间:2022-07-02 12:29:19

加强教研指导和培训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摘 要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趋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教科研为龙头,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有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教科研组织和指导,可促进教师更好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教科研活动;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70-02

1 前言

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也产生积极影响,对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探索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很多学校在推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采用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学科教研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积极争取教学科研的指导,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打破了教学信息化应用瓶颈,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2 以教科研为引领,重视重难点突破

探索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 现代化教学理念下,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法指导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科研活动要重视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活动。毋庸置疑,近年来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多以教学为主要方向和培训目的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对教学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不足是对学法方面有所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因此,学法指导方面的培训与创新思考就变得格外重要,应该尽快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其次,教科研要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法指导活动,学法指导应更为具体有效。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要以软件模板的运用指导为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调控[1]。引导的内容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提示、说明和介绍,依情组织网上学习讨论、个别化辅导、答疑、练习和评价等。如师生社交软件的下载、使用,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更为真诚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学法指导路径。

另外,避免不加选择、无限制地滥用软件技术。目前有很多学习软件充斥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如诸多的作业完成软件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运用这些软件内容,可以将自己认可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

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法指导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设计的学习情境,给予的学习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等,都要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教科研组织要针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进行教师的教法指导工作。

首先,指导教师学会应用,提高技能,如微课制作、动画制作、多功能文档制作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教师才能够经常性地使用;如果只是“会”而不是“熟练”,那么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之中,教师还是会减少使用的频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还是无法得以完整实现。

其次,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搭桥铺路;借助动画技术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化解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增强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学生常在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教师要掌握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化辅助学习的方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

3 在应用中深化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努力提高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校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硬件条件 首先,学校网络宽带及设施要符合应用要求,保证学校网络接入水平、设备条件符合标准,实现全覆盖,支持课程与网络的整合。其次,学校要配备并及时更新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终端,如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画图软件等,以及可视化集中控制、数字化双向视音频、网络电视直播、课件点播、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双向电视教学、示范教学、智能广播等资料设备等。

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培训活动要重视阶梯分层次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尝试采用“课程学习+资源分享+线下实践成果+网络研修+论坛研讨+网络作业”的模式,引导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资源共享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全面掌握培训内容。中、高端培训活动的内容要以贴近教学的内容为主,如“音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加工”“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Science Word的初步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微课制作”等。另外,在具体培训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详细地设置学习内容。如三维动画制作的技术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教科研组织在培训活动中要设置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建模(包括场景、角色、道具的模型),为设计的场景进行动画制作,运用灯光、镜头的技巧,最终把渲染和特效输出的序列帧导入合成,为其校色,添加o助效果,最后完成设计等内容。还可以利用动画构建理科学习的微型世界。许多微型世界已被开发,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学科中。

4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坚持有效性教学

坚持实效,避免追求形式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首先要求避免追求表面化、形式化。教科研组织要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学习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与一线教师构建网络沟通平台,然后具体地帮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活动,并保证教学实效性,避免轻视教科书上的某些知识点[3]。其次,要在培训中强调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界面制作要合乎自然,切忌过于花哨,以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要朴实,交互不能很多、很复杂,避免造成课堂操作的手忙脚乱;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避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全面摒弃传统的东西,不应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另外,教科研部门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来发现教师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将问题整理起来,然后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及培训。

精心制作课件 教学课件要精心制作,避免粗疏凑合。如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影响教学效果。教科研可以组织教师联合建设课件资源库,支持教学应用。此外,教科研部门还可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指导并与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包括:PowerPoint是一种易学易用的软件,操作方法简单,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幻灯片类型的课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Authorware是课件制作者用得最多的软件之一,能把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整合在一起。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科研部门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可有效化解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促进教学信息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王琴,杜华,张舒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9):15-18.

[3]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54-57.

上一篇:初中数学自制教具应用研究 下一篇:流转土地管理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