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02 09:05:5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1月我院门诊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疏肝健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病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黏膜上皮和固有腺体萎缩,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并有癌变倾向,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临床上普遍采用抗幽门螺旋杆菌(Hp)、保护胃黏膜和促进胃动力的三联疗法治疗,收到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其副作用较为常见。笔者于2010年3月~2011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为2010年3月~2011年1月我院门诊患者116例,均经胃镜及胃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66岁,平均(37.4±12.7)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病程(3.4±1.3)年;萎缩性胃炎轻度32例、中度19例、重度7例;肠腺上皮化生11例,非典型增生8例;HP阳性27例。对照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19~65岁,平均(36.6±13.2)岁;病程8个月~13年,平均病程(3.7±1.6)年;萎缩性胃炎轻度33例、中度17例、重度8例;肠腺上皮化生12例,非典型增生9例;HP阳性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理分级及HP感染情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上海会议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辨证属于肝郁犯胃型,脾虚湿热型,心脾两虚型和胃阴亏损型。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静滴奥美拉唑钠(山东罗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由武汉合中化工制造有限公司生产)20mg/次,1次/d;甲硝唑(由厦门金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800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疏肝健胃汤加减,组方为:柴胡15g、丹参20g、党参15g、陈皮15g、茯苓15g、广木香15g、白术12g、香附12g、白芍30g、蒲公英30g、甘草6g。随症加减:肝郁气滞者,加青皮、佛手、紫苏梗各15g,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寒邪伤胃者,去丹参加炮姜12g,桂枝lOg,陈皮15g,吴茱萸6g,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伤胃者,加神曲30g,鸡内金15g,山楂25g,谷芽20g,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瘀血停胃者,加延胡索、银杏叶各15g,蒲黄、三七各10g,五灵脂12g,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湿浊阻中者,加藿香、苍术、厚朴各15g,制半夏12g,白蔻仁12g、以芳香化湿,醒胃止痛;胃阴亏虚者,加玉竹、石斛各15g,生地10g,麦冬12g,以滋阴养胃,和中止痛;中焦虚寒者,加炙黄芪30g,肉桂、砂仁各10g,干姜12g,以温中健脾,暖胃止痛。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4周为1疗程。

1.3.2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疗效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进行u检验,P

2 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4]:①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胃镜下黏膜炎症转为轻度;②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胃镜下黏膜炎症好转;③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胃镜下黏膜萎缩好转,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④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无改变甚至恶化。病理疗效标准:痊愈: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显效: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2个或2个以上级度;有效: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甚至加重者。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两组对比,用Ridit分析进行u检验(u=2.25,P

2.3两组患者病理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5%,两组对比,用Ridit分析进行u检验(u=2.71,P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发病率约7.2%左右,其中2%~8%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胃癌,而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十大癌症之首[5]。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可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继而发展成多灶萎缩性胃炎,且多伴有肠上皮化生。西医一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对Hp阳性者用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胃动力不足者用多潘立酮或西沙必利治疗;对胃酸分泌亢进者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治疗;对胃酸分泌缺乏者用稀盐酸或胃蛋白酶合剂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胃痞”、“泛酸”、“嘈杂”范畴。其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邪侵袭等所致。其病机为胃络淤堵,气机不畅。临床症状为胃脘胀满、痞满或胀痛,嘈杂反酸,伴有嗳气多,大便干结,或烂而不爽,舌苔黄等,治宜健脾益胃、清热消痞、调气畅中。西药联合应用,协同相加药物疗效,抑制胃酸分泌,祛除致病菌;中药扶正,疏肝解郁,清热和胃,理气止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君药;广木香、陈皮、白术理气宽中,和胃止痛为臣药;再配丹参、党参、香附、茯苓以行气通滞,活血止痛;蒲公英以清解胃中郁热,达清热和胃止痛之目的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使药。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调理,标本兼治,相辅相成,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江瑞,陈静,曹泽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4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4):471-47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l):674-684.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129.

[4]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90-294.

[5]尹毅霞,潘小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现状与前景[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6):893-895.

上一篇:解郁清心法治疗头痛个例 下一篇:肛周术后中药熏洗坐浴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