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诱因、治疗及预防

时间:2022-09-29 08:23:53

[摘 要]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致病因素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治疗困难,死亡率高。若能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现对我院7例产科急性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DIC;发病诱因治疗预防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分娩及中期引产共4356例,发生产科急性DIC7例。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28.5岁;其中初产妇5例,经产妇2例;双胎妊娠1例,巨大胎儿1例,中期妊娠1例,晚期妊娠4例;剖宫产2例,顺产5例。

1.2发病诱因

产后大出血4例,羊水栓塞1例,植入性前置胎盘1例,重度妊高征合胎盘早剥1例。

1.3临床症状及体征

均为大量阴道或子宫腔流出不凝血,质稀薄,色鲜红,出血量1800--4500ml,平均出血量为3150ml。伤口及针眼渗血2例,1例有皮下出血。

1.4实验室检查

患者均做了相关检查,结果显示,7例血小板进行性下降(<100×109/L),7例纤维蛋白原下降(<2g/L),7例3P试验阳性,6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例羊水栓塞(末梢血找到羊水成分),1例植入性前置胎盘(术后病理检查证实)。

1.5治疗及转归

7例患者一经确诊立即治疗原发病,大量输新鲜血、冰冻血浆,给予抗休克、纤维蛋白原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性应用肝素,对于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则果断行子宫切除术。7例患者中行子宫切除术4例,给予肝素治疗1例,给予纤维蛋白原治疗2例,均抢救成功。

2.讨论

2.1诊断

产科急性DIC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以为治疗争取时间,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临床表现又是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因此,应熟知急性DIC的临床表现,可以在实验室检查结果未出来前给予积极的治疗。对于可能发生DIC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对可疑DIC患者要边抢救边做实验室检查。分析本组7例DIC患者,均有明显的诱因及DIC临床表现。

2.2治疗

2.2.1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内、外源性促凝血物质的来源,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产科急性DIC患者病情凶险,但病因较明确,应抓紧时间分娩。对于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不能迅速终止妊娠者应及时行剖宫产术;对于无法控制的出血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使病情很快得到改善;即使在休克状态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行剖宫产术或子宫切除术。本组4例产后仍大量出血者,果断行子宫切除术,制止了出血,挽救了患者生命。

2.2.2补充凝血因子消耗性低凝血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适当时机,补充新鲜血和冰冻血浆除能补充血容量外,还能补充DIC患者消耗的多种凝血因子,当DIC患者出血不止,纤维蛋白原下降至1.25--1g/L时可补充纤维蛋白原。本组7例均输入大量新鲜血和冰冻血浆,4例在输血后补充纤维蛋白原,止血效果较好。

2.2.3选择性应用肝素肝素的应用一直存有争议,关键在于肝素应用时机的掌握,要结合DIC的诱因和发展阶段而定。有报道称,小剂量肝素在DIC早期应用有防止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消耗,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含量恢复正常,阻止DIC向低凝期转化的作用。但临床上发现诊断为DIC时很难见到典型的高凝期。临床上一旦确诊,往往已处于高凝与低凝的交界期或纤溶期,特别是产科急性DIC患者,体内常有较大的创面,应用不当反而会增加出血。本组7例急性DIC患者中,有1例因羊水栓塞给予了肝素,6例因病因已去除,DIC不发展而未应用,只补充足够的全血或凝血因子。因此,要全面考虑发病诱因及病情发展阶段,慎重用药。

2.2.4改善微循环产科急性DIC患者均以大量出血为特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改善微循环之灌注量是防治DIC的先决条件,同时要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

2.3预防

产科急性DIC绝大部分发生在产科合并症的孕妇中,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胎盘位置异常及各种原因导致的产后大出血。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合并症或终止妊娠,是预防产科急性DIC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泽霖.DIC的研究进展――诊断标准的探讨[J].血栓与止血学,2001,(02).

[2]曲筱静.藕节促凝血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江南大学,2008.

[3]陈华军,杨学忠,陈涛,等.DIC52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22).

[4]乔凤伶,冷平,邓福贵.DIC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

[5]曹红旭.产科实施工作流程图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1).

上一篇:应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的临床效果... 下一篇: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三联疗法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