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

时间:2022-07-02 04:56:30

谈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广阅博览,熟读精思,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的血液,并在熟读精思中积淀语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培养 阅读习惯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中学生而言,阅读可以使他们间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和生命的价值;可以调动起他们心灵中诸如悲悯、感恩、爱与坚强等美好情愫,进而奠定牢固的人文底蕴,影响人生让生命更惬意美好、更丰富有趣。例如读《孟子》我们感受到那恣肆的语言,雄肆严整、充满智慧的思辩,传统士大夫的浩然之气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庄子》我们感受到想象的诡奇丰富,迷离荒诞,读来令人神思飞扬,飘翔万里;读《离骚》我们感受那瑰丽的幻想,恢宏的境界,以及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作为理想的殉难者的壮美人生;读《红楼梦》我们感受到那种宿命的伤感悲凉,和梦幻一般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执着怀想;读《瓦尔登湖》,我们会向往那里澄净的山林和清新的空气,会深深地被作者那简单而丰盈孤独而美丽的灵魂所感动。生命中能有如此美丽的文字相伴,我们还不会感到生命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吗?

二、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阅读也需要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阅读方法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全读、跳读,慢读、速读,勾划圈点、记笔记、写摘要、做卡片、列提纲,分析、比效、归纳等等。在教学中要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并教会学生根据阅读对象的性质、阅读目的等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随着阅读进程的深入进行适当的调整。如精读和泛读,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指教师所选的阅读材料为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由教师重点辅导,要求学生精心细读,将阅读提问与材料内容结合考虑,把中心思想、语法结构及词汇用法等吃准吃透;而泛读是指学生根据各自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自选阅读材料,快速浏览阅读,以拓宽知识面,要求学生培养阅读速度,提高思维能力,并能迅速获取所需阅读对象信息。

三、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问题,提出问题,在阅读中提高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提高课堂探究的问题的质量。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一般地应先整体入手,统摄全文,然后分步探究,研读全文。主要关注的问题应该是:①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的,如这篇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为什么?等。②对内容理解感悟的,如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从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体会到什么?)③文章的分析鉴赏的,如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或语言上)有何特点?它可借鉴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是什么?等等。

四、加强阅读交流,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阅读(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重的,如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等等,因此,师生、生生之间又必须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交流互动,共生共进。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基本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直面文本,多元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建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本环节的核心。

教学中,教师组织、激励、启发、点拨;学生围绕问题(预设的或生成的)读书、思考、探索、讨论、交流、体验、展示,沟通新旧知识经验,通过同化或顺应,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形成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在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的目标任务,自主地、能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文本(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五、自我评价拓展,提高阅读的效果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对所学的知识、所用的方法、所发现的问题、所得到的启示等进行整理归纳,对阅读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并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层次性延伸性的作业,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多维拓展,促进学生将所得知识、能力推广到各种新的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会灵活运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当然,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还需要持之以恒,多观察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发现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找到补救措施,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新课标阅读教学“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