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02 01:37:32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合作学习、创新思维、探究学习等三大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抓住学生主体学习特点,紧扣教材大纲要求,开展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合作和实践探究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实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但由于受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和制约,部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但归根到底是一种表面式的“形而上学”的教学方式,未能从根本上对学生创新思维潜能、方法、要领等方面实施有效教学。基于以上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究,现简要论述。

一、紧扣教学活动环节,设置创新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环节层层相连,环环相扣,教师只有通过周密、细致的教学活动和方式,将学习能力培养渗透到每一教学环节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润无声”的影响,达到学生学习能力“普遍开花”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处处皆教学”、“能力训练无处不在”的“运动式”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根据各环节的目标要求,设置出足够的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感知知识内涵的丰富联系和深刻含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情感。

二、发挥问题探究特性,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探究未知问题或现象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学习压力的不断加重,学生受到外界环境和内在情感的影响,不愿动手探究,不愿动脑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探究思维的内在天赋,借助数学问题要素,搭建起有效问题平台,发挥问题探究特点,教师设置探究问题,提出探究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知识,开展探究问题活动,找寻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使学生在探索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明晰思路,从而掌握和领会创新思维的要领,奠定创新思维初步方法基础。

探究题:已知:如图1所示,在梯形ABCD中,AB//CD,AD=BC,延长AB到E,使BE=DC,求证:AC=CE。

上述探究问题是教师教学“梯形”知识内容,为使学生掌握和领会“梯形辅助线条件的基本方法”,而设置的一道探究性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开展自主解题活动,独自找寻出进行这一探究问题解答的方法,然后向学生提出“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共同思考分析,找寻进行该问题解答的其他途径,学生讨论小组讨论,纷纷表达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该探究题宗旨是“掌握和领会梯形辅助线条件的五种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探究问题的形式,发散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初步掌握了进行该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

三、彰显学科内涵特点,注重发散问题教学,积累创新思维经验

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利用其内在的知识关联点,多设置和运用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问题辨析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活动,通过长期锻炼和积累,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1:如图2所示,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DE//AC,DF//AB,(1)求证:FD=FC;(2)若AC=6 cm,试求四边形AEDF的周长。

问题2:如图3所示,大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8厘米,高是12厘米,小平行四边形(阴影部分)的顶点分别是大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该教学案例是有关“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设置这一问题时,根据学生对该知识点与“三角形”知识点之间掌握的程度,通过设置上述案例问题1进行有效“粘连”,设置出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条件的辨析,找寻两者之间的关联处,从而结合以往解题经验,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问题的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延伸和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又向学生设置了问题2,让学生开展思维创新活动,从而有效巩固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水平。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抓住学科特点,搭建教学载体,开展行之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长期分析、探索、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形成技能,促进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 下一篇:联系生活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