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散论

时间:2022-07-01 05:26:08

乡土文学散论

摘要:“乡土文学”这个慨念是鲁迅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里首先提出的。洞悉、挖掘9本土文化精神,透示展现民族、时代的风骨神韵,形象地表明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具有超常的再生力。

关键词: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1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76-02

一、乡土文学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负荷了沉重的乡土精神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实际上就是乡土精神不断完善的文明。二十世纪乡土文学以一种富有现代意识的眼光,立足现实,反思历史,洞悉挖掘乡土文化精神,透视展现民族、时代的风骨神韵,形象地表明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具有超常的再生力。

“乡土文学”这个概念是鲁迅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里首先提出的。鲁迅是这样提起的:

寨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G・BranDes)所说的“侨窝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许钦文自命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已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的。再看王鲁彦的一部分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许钦文的苦恼是失去了他的“父亲的花园”,他挺烦冤的却是离开了天上的自由的乐土!还有湘中的作家黎锦明,他大约是自小就离开了故乡的,在作品里,很少有乡土气息,但蓬勃着楚人的教感和热情。

茅盾在一九三六年二月曾特意撰文论述“乡土文学”,他刊载在《在召文学》六卷二期上的《关于“乡土文学”》中是这样写的: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膺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给与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眉目。

在笔者看来,所谓“乡土文学”,是根源于乡土,是关于乡土的文学。它是作者以浓郁的乡情抒写乡土这一特殊地域里的人情世态,风俗习惯及地理自然环境,并通过这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再现出时代和社会风貌。形式上她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视电影等一切文学样式。

这里,值得强调的有两点:一是乡情,二是乡土,所谓乡情,不能仅理解为怀乡之情,还应包括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及对故乡传统陋习的憎恨。有人认为所谓乡情,即是怀乡之情,从而认为只有那些怀念乡土的文学作品才是乡土文学。这是对乡土文学的狭义理解。怀念乡土的文学固然是乡土文学,但那些“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文学,同样也应归于乡土文学范畴。所谓乡土,也不仅仅指家乡的某个村寨,它实际上可以指家乡周围在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相类似的一片地域。《辞海》中关于“乡土”解释为:“家乡,故乡。……亦泛指地方。《晋书・乐志下》:“乡土不同,河朔隆塞。”我认为乡土文学与“乡井文学”在题材范围上是大小之别,选材的着眼点不拘于故乡某一村寨,但也不是与故乡完全脱离地理联系的其它乡村,这样一来,就与一般农村题材的文学区别开了。从情感流注看乡土文学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乡土具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浓郁乡情,这是儿子对母亲般血肉相连的情感。而农村题材的文学作者对笔下的乡村却缺乏这种深厚的情感基础。另外,乡土文学其目的在于向人们展示故乡之美,传达自己对乡土的强烈的爱憎和怀念之情,而一般农村题材的文学往往缺乏这种强烈的感情因素的灌注。二、乡土文学的现状与发展

作为一大派别和一种文化形态,乡土文学发展中自觉融汇了多种经验以强化个性,无论在生成还是体式上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艺术规范,亦即有别于其它文学现象的自身独特性。

究竟什么是乡土文学内核呢?乡土文学最主要、最特殊、最宝贵的价值质点和审美品格是满熏着土气,这种土气就是指家乡的地域特性,包括地方风物(山光水色、历史名胜、文化遗迹、地理气候、农事耕作、房屋构造、院落格局等)、风尚习俗(守教信仰、村规民约、家风家纪、婚丧嫁娶、节日礼仪等)和世态人情(社会世态、伦理道德、情趣品性等),展示出异国他乡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风俗画、风景画、生括画。

鲁迅作为乡土文学的始祖,写下了许多乡土文学的名篇,展现了故乡浙东小镇一带的风物、习俗、人情。《孔乙己》中曲尺形的柜台。下酒的盐煮笋、茴香豆,长衣衫短衣帮不同的温酒方式,《祝福》中“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杀鸡宰鹅的祝福习俗,《阿Q正传》里的土谷祠、春米场、“龙虎斗”,《社戏》里的戏台、乌篷船,《风波》里用称的斤数命名等等,不胜枚举。赵树理从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开始,几乎篇篇都是家乡太行山区的风俗画,甚至连地名都充满了乡土特有的风韵,青龙背、龙脖上、柿树腰、红土坡、刘家坟、山神庙、旗杆院、刀把地等,都散发出黄土高原特有的山村气味,加之老赵对家乡农民吃住穿戴、起居往来、婚丧嫁娶、民间节日等风俗人情的精致描绘,更加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

由此看来,乡土文学主要偏向于描绘地方风习以传达独特的“土气息泥滋味”,这同时也构成为乡土文学特色的一个外在标志。一般地讲,所有文学作品都是或多或少地描绘了某些风俗习惯,攀写了各种山川景物的,难怪作家孙犁因此要坚持认为“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川了。这样一来,就要以这种一般性消解、否定乡土文学的存在,我们必须特别做出明确区分,不能让那种一般性消解和否定了乡土文学自身所以能够存在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乡土文学与一般也写乡土的文学相比较而显示出的差异性:乡土文学把展现特有的乡土色彩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独特艺术追求,或者说作为乡土文学存在的灵魂,而不是像一般文学那样把乡土文学这一自觉追求仅仅当作某种点缀。刘绍棠在谈到这一区别时,曾将自己的创作同浩然作了一个比较,结果发现“浩然主要写京东山村,反映农村的重大变化:我主要写京东水乡,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二者的艺术视角与分野是截然不同的。无独有偶,孙犁、汪曾棋也是典型的乡土文学大家。在《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大淖纪事》、《受戒》这一类优秀篇章中,我们看到诸如战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已经被笼罩上一层淡淡的、甜甜的、柔美的诗情画意的轻纱,清新的田野的风和隐约的牧歌曲调营造了一种极美韵致。

三、乡土文学的主题思想

“五四”时期西方人道主义思潮广为流行,加之传统文人鄢种关心国事民虞的社会忧患意识,对苦难的体察成为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的出现,既是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反映,同时也是苦难深重的乡土中国在新时代中觉醒和奋起的标志。芷是因为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有了尊重和维护个体生命权利的现代观念,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意识,才注入了新的生命,焕发了新的光彩,跃升到新的层次,于是才有了现代作家对农民和其他下层劳动者非人处境的敏感和关注,才有了对于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环境的愤怒控诉和严正抗议。

徐玉诺的《一只破鞋》、台静农的《新坟》、彭家煌的《喜期》以及高世华的《沉自己的船》等,都以令人心碎的赦事诉说了善良无辜的乡民们在匪祸兵灾中的悲惨遭遇;潘训的《乡心》、《晚上》和许钦文的《元正的死》更是真切地反映了在农村经济的衰败中人们走投无路的内心痛苦;啼饥号寒、抛妻别子的惨剧一幕幕地在《偏枯》(王思拈)、《蛆绷们》(台静农)、《为奴隶的母亲》(柔石)中上演:为在绝境中求生,铤而走险的得银(台静农《红灯》和闯关东的刘二一家(王统照《沉船》也都未能逃脱命运的毁灭性打击。《石宕》(许钦文)中被压在巨石之下活活困死的乡民与其家人的生离死别之情,《新坟》中“女儿被大兵奸死”、“儿子被大兵打死”因而发了疯的四太太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惨笑,所有这些,都以农民的斑斑血泪和声声呻唤,把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内心痛苦推向极端,从而造成一种触目惊心、催人泪下的阅读效应,写出了乡土中国日趋破败衰亡的时代悲剧,传达出一种凝重倡郁的时代氛围。

文学作品中对乡土苦难的描绘,显示了经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知识者――作家对乡土生活之负面价值的理性审视和严肃批判,显示了现代人对传统农民悲惨处境的深厚同情和密切关注。它与社会生活中变革、前进的主题是协调一致的,与广大人民群众争取翻身解放、自由幸福的正义斗争是相互促进的。它充分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与时代主旋律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乡土文学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以,尽管其中不少作品还显得稚嫩、粗糙,但却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一篇:汉字“年”与年节民俗 下一篇:新世纪样板戏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