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数学,应用数学

时间:2022-07-01 04:56:06

体验数学,应用数学

从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三个方面,对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数学 体验 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中要多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教学

艾迪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学习,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满足学生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创设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操作、交流,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于发展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0”时,我把书上的画面编成“小猫钓鱼”的故事,然后问:“猫弟弟一条鱼也没钓着,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你知道这个数吗?”同学们踊跃抢答:“这个数是0”“0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有其它含义。”“我在天气预报上见过0,爷爷说0表示水结冰时的温度”“我在尺子见过0,妈妈说0表示新的起点。“我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在宽松的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又如,在教学第一册教材“认识钟表”时,我带领学生参观钟表店,让学生观察墙上、柜台中不同形状、型号的钟表,认识钟表,寻找共同特征,学会准确地识别整时数。并适时出示一幅早晨8时小朋友上课的画和一幅晚上8时半小朋友睡觉的画,让学生通过对比识别白天与晚上的时间。走进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探索、操作、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活”起来,“动”起来,从操作中获得正确的认知。例如,在教学第一册教材“加减法”时我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及合作的机会。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5枚5角钱的硬币。上课时,当学生看见每张桌子上老师都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时,好奇地睁大了眼睛,急切地想知道老师要做什么。我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顿时,教室时响起一片掌声。我一边演示一边提出要求:将这5枚硬币往圆圈里扔,分别记下圆圈内外各有几枚硬币,然后根据圆圈内外硬币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下来。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扔,看哪个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的正确算式最多。接着,我又让同桌的两人合作,并改变硬币的总数,继续重复着以上的操作。整节课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玩”,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标要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教材“认识钟表”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星期天起床、学习、玩耍、吃饭、睡觉等几个方面的时间安排表,巩固了学习的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又如,在教学第一册“认积物体”中,通过看一看(认识哪些物体)、摸一摸、比一比(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滚一滚(哪些容易滚,滚得最远?哪些不容易滚,滚得最近)、推一推(哪一种好推,哪一种难推)、搭一搭(哪些容易搭,哪些不容易搭)等活动,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简析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策略 下一篇: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