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金融机构自律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7-01 04:28:23

加强金融机构自律的几点看法

一、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现状及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一)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此外,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也存在不规范的经营、违法违规现象。

(二)监管模式

为防范金融风险,各国都通过采取不同的金融监管模式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以规避风险。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采取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监管模式,这种方式有诸多弊端。因而,修正我国目前的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是本文要研究探讨的重点。

二、自律监管在我国金融监管中的地位和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自律是指金融机构自行制定规则,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监管、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广义的金融机构自律不仅包括每家金融机构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还包括金融业的行业自律,本文就广义的金融机构自律进行研究。

(一)地位

金融机构的自律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由于其主要基于金融机构的自觉行动,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由于企业存在诸如主观介入较多、灵活、弹性大等特点,易产生负面效应,如滋生腐败,因而不被重视。但作为非政府监管的一种,自律监管又具有监管成本低等优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自律的理论依据就是经济学当中的俱乐部理论。该理论认为,俱乐部成员如按俱乐部的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享受会员待遇,如果违规就要出局或接受其他惩罚。就金融机构而言,促使其自律的压力和动力除了来自法律的威慑,还与这种俱乐部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完善密切相关。

三、激励金融机构自律的因素

(一)前提条件――完善监管立法

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发展、日趋完善。要根据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新趋势、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并轨的需要,做好相关法规的废、改、立工作。同时,强化对金融监管执法的监督,建议让非金融监管职能部门承担这一任务,如法律部门、内审部门等,以防止出现监管漏洞。

(二)根本――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是金融机构自律水平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 完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制度。要求从业人员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诸如道德、知识、技能、心理、身体等方面素质。因而要严格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2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重在让从业人员不想违规,“约束机制”则使从业人员不敢违规。笔者认为各监管部门要适当转变“禁止违法经营”的监管方式,改为“鼓励守法经营”的激励方式,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降低为查处违规行为而投入的巨大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三)核心――加强内部控制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重视和加强内控建设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关键――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具有双向性:对外能维护金融业的整体利益,对内能改进行业系统管理,加强同业约束。其自律监管范围主要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针对微观操作行为与地方金融活动进行自我协定和约束,尤其是存款经营、贷款发放、结算制度、利率管理、产品开发、业务交叉、信息披露、违约制裁及同业纠纷等,并随业务的发展不断扩充其职能。

(五)重要保障――发挥外部中介力量的作用

就我国目前中介监管机构的发展看,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功能较为单一,通常只限于核定注册资本金,因此可适当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能,采用收费制度,以提高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效率并降低监管成本,弥补单一依靠监管机构的不足,形成对金融业的社会监督,建立更为全面的监管体系。

(六)粘合剂――完善金融业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有机结合点。我国需要完善有效的金融业信息披露制度。国家监管对信息披露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的要求,就势必会给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压力,使其增强透明度。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都处在大众的视线内,经营不善会导致公众对其信心的丧失,他们需努力完善内控机制,避免违规操作,以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工程技术学校)

上一篇:优惠供应化肥、农药、农(地)膜 下一篇: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