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下笔之初

时间:2022-07-01 01:53:45

第一章 写出自己的个性

他是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就在东京掀起一股旋风。四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1400万日元。有人预言:在日本未来的书坛上,必将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二十年过去了,一些默默无闻的人脱颖而出,而他却销声匿迹了。是谁断送了这位天才的前程?2001年九州岛樱花节,小田村夫专门拜访了这位小时候名震四岛的天才,在看了那位天才书法家的作品之后,仰天长叹说:“右军啊,你毁了多少神童!”

右军是指王羲之,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国的书法家。原来,这位小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经过二十年的苦练,他的字与王羲之的比较起来,几乎能够达到乱真的程度,可是自己的东西一丝都找不到。在鉴赏家眼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艺术,而是令人生厌的仿制品。

写文章也是这样,千万不要丢失自己的个性,那是一个人唯一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人内在的、不同于他人的气质。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文章是人格的外化,“写出自己的个性”其实也就是写出真我的风采,写出真实的感受,写出真实的生活。

对高中生来说,虽然还谈不上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个性。有个性,就是要有特色,就是要创新。

那么,如何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呢?

一、说真话,诉真情,情感求实

作文要注意“真”,要写真话,抒真情。这就要求学生用心灵去创作,在写“情”上要突出,应该尽可能把自己融进去,“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情贵在真,发自天性,出于自然。只有大胆写“我”,才能做到“感情真挚”。

学生在写作中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尽可能不要脱离自己的生活经历,不要写不曾见过、不曾经历过的内容。要写出我们的喜怒哀乐,表现我们最大的真诚,从而感染人,产生情感共鸣。那些无病、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文章,我们要坚决摒弃。

二、热爱生活,感悟生活,自我求真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的源泉。学生要养成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的好习惯,要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将生活写入作文中。尤其是应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写父母、师长、朋友,写家庭、邻里、学校生活,写熟悉的人和事。

三、立意新,构思新,文体求变

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人海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个性化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思维,体现在立意新颖。

但是,一篇文章具备了好的立意,是否就一定是好的文章呢?答案是否定的。一篇好文章不仅要具备好的立意,还必须具备好的构思,就好比建房子用的砖和木料,同样的砖和木料,有的人造的房子实用,但不美观,而有的人造的房子既美观又实用,哪一种更受人青睐呢?当然是后者,这就是总体设计在起作用。

现在的高考对作文文体的要求比较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作文个性化的发展。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类已经满足不了作文个性化发展的要求。童话、寓言、杂文、短篇小说等,给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可以运用自身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四、用词新,修辞美,语言求活

写文章要运用好语言,同时学生要善于发掘别人未触动过的语言宝藏,大胆创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只要重视观察、思维、谋篇,就一定能够写出既有真实性,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

一、我呱呱坠地时,“上帝”便赋予我与众不同的形体――我生理有些轻微缺陷。正因为如此,孤独也就“先天性”地追随了我。记得刚上小学时,班里的一个同学便根据我的缺陷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并且还当面叫我。我遭受了莫大的侮辱,大哭了一场。从此我便终日默不作声,郁郁寡欢,孤独自然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正是因为我的孤独,我不是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玩耍上,而是不停地学习。这使得我的生活更充实,才有了自己那“辉煌”的成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孤独的美。

――赵 强《孤独也是一种美》

本文说真话,抒真情,不隐藏自己的缺陷,敢于正视客观现实,真实而感人,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写文章千万不要虚构让人难以相信的故事,那样会使内容不真实,更无新意和个性。

二、父亲扛着行李,爬着宿舍的楼梯,腰被压得更弯了,步履更加吃力了。汗珠合着步伐一滴滴落在台阶上,父亲什么也没说,一口气爬上六楼。到了寝室,父亲也不休息,又给我铺床整理东西,直到一切都妥当了,父亲才擦了一把汗,慢慢坐下,掏出一支烟,默默地抽起来。这时的父亲已不再高大了,鬓角可以看到些许灰白。我后悔我给父亲的关爱太少太少了,一种内疚感禁不住涌上心头。父亲抽着烟,不时一阵干咳,我可以感觉到此时的父亲内心有千万句话要说,可是许久许久父亲仍是默默地抽着烟。临走,父亲只对我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的!”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感到父亲那深沉的无言的爱。

――王 晓《父爱无声》

爱是无言的,越是生活中的小事,越能体现深沉的父爱。本段文字在叙述父亲“故事”的过程中,有机融入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有别于他人的感触,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

有一种爱叫相依为命

孙道荣

35岁的熊明强,是躺在母亲的背篓里长大的。

熊明强是父母亲的第一个孩子,他的出生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短暂的快乐,紧接着命运就把他们推向了苦难的深渊。因为先天畸形,他的四肢骨骼发育不好,这意味着他永远长不大,不能走路。35岁时,他的身高只有80厘米,体重只有26公斤。

每天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上街串门,65岁的老母亲,都会将熊明强小心翼翼地放进背篓,背在身上,然后一起出门。

在重庆巴南区南彭镇鸳鸯村泥泞坎坷的山路上,你经常能够看见这样的一幕:一位身穿蓝色粗布外套、脚穿解放鞋,身体瘦弱的老妇人,背着一个小背篓,背篓里装着一个面相30多岁、身高却只有几十厘米的男子,“嘿哟,嘿哟”,缓慢而吃力地走在路上。

躺在母亲的背篓里,熊明强看到最多的,是母亲的后脑勺。有一天,他惊讶地看见,母亲头上出现了第一根白发,那是连母亲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这个发现,让他难过不已。那时候,母亲还非常年轻,村里像母亲这个年纪的女人,都显得格外秀气漂亮。他想帮母亲拔下来,母亲却摇摇头。就像夜里骤然而至的大雪一样,没几年,母亲的头发就突然变得花白了,像霜打了一样。他已经无法数清白发有多少根了,他很伤感。母亲反而笑了,天下还有哪个儿子,会留意到自己妈妈头上的第一根白发呢?

躺在母亲的背篓里,熊明强明显地感觉到,母亲的背篓,在慢慢地倾斜。他的重量,加上背篓自身的重量,接近三十公斤。这个重量,一般成年男子背着都会感到吃力。以前,母亲背着他下地干活,因为山里的地离家很远,所以,走着走着,累了的母亲,腰就会慢慢弯下来。母亲的腰一弯曲,他就知道,母亲是太累了,他就会让母亲将背篓放下来,休息一下。这时候,他会用双手,帮母亲揉揉肩膀。靠在背篓旁的母亲,一脸惬意的样子。可是,现在,刚背上背篓,母亲的身体就倾斜了,向前弯曲,他知道,这是因为母亲的脊梁,已经弯曲了,母亲年纪大了,她的腰杆,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挺直了。这让他愧疚不已,是自己将母亲的腰杆压弯了啊。母亲却总是很欣慰的样子,天下还有哪个儿子,会留意到自己妈妈的背,是从什么时候变弯的呢?

熊明强从小就很少喝水,出门下地干活之前,母亲都会让他多喝点水,免得在田头口渴,但他总是摇摇头,从小他就控制喝水。只有他自己知道,多喝一口水,母亲的背篓就会多一口水的重量啊。

沉重的背篓,使母亲习惯了低头走路,熊明强就会从背篓里伸出头,帮母亲看前面的路,有个沟,有条坎,有个树枝什么的,他就提醒母亲。坐在背篓里,看着母亲埋头在田里干活,熊明强会经常抬头看看天,如果有乌云过来了,他就喊母亲,赶紧找地方躲雨;如果正午的太阳,把自己的影子缩进背篓里了,他就告诉母亲,该回家做午饭了。

35年了,母亲已经背坏了二十多个背篓。不论走到哪儿,老母亲都背着背篓,和背篓里的儿子。年迈的母亲,已经忘却了这是苦难。她艰难地弯下腰,背起背篓,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那是回家的路。儿子躺在背篓里,和她说着话,这让她很满足。儿子和她如此相依为命,这也是上天的礼物啊。

(选自《意林》2010年第8期)

本文捕捉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从“悲剧”的角度,诠释了亲情的内涵,写出儿子和母亲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本文语言朴实生动,渗透着浓浓深情,空洞的口号语言,在无私伟大的母爱面前,最显得苍白无力。

一、做你的大米粒

黎东庆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整整一个冬天还有一个夏天,收音机里,电视里,都传出这样的声音。听久了,便没有了第一次听到它时的那种亲切感。可是这样的歌却越来越流行。

我自认为音乐应该是高雅的、纯粹的,但因为一件事,我改变了这样的看法。

那天母亲一边做着针线活儿,一边哼着“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千古奇闻啦!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只会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生活就像爬大山”诸如此类的歌。随着这些歌的隐匿,母亲便没有一展歌喉的机会了。或许是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归于平静,也或许是对这飞速发展的世界的不理解,母亲开始变得很沉默。母亲只能在只有自己听得到声音的老屋中打发时光。

“像什么不好,干吗像老鼠?”我有点不屑地问道。“老鼠怎么了?我们还不是像老鼠一样地活着吗?”我愕然,我原来以为母亲是老土的。我问母亲,你知道这歌是什么意思吗?她回答道:“我只知道你和你哥都是我的大米粒。”

母亲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却很少注意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亲情、友情。我们想去聆听最尊贵高雅的音乐,却不曾想到小河涓涓、汽笛声声。音乐没有高雅和庸俗之分,只要你喜欢,它便是世间最美的音乐。

我们是平凡的,像老鼠一样。我们都追求着,爱着自己的大米粒。我也渐渐地懂了,为什么这首歌能这么流行,为什么这样的音乐能感动这么多人。因为它融入了一种最真实、最质朴的感情。

我告诉母亲,春节晚会上杨臣刚将会唱这首歌。母亲特别高兴。只记得那天晚上,母亲抱着哥的孩子――她的孙子,跟着唱:“我听见你的声音,有种特别的感觉……”那小家伙好像听得懂似的,咯咯咯地笑起来。我看到了那种“特别的感觉”抚平了母亲脸上的皱纹,染黑了母亲的鬓角,擦亮了母亲的眼睛。我也知道了,我们就是母亲的大米粒!

音乐的魅力就是如此神奇,它如一股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它更像一座绚丽的彩虹桥,把人与人的心紧紧相连,让爱充满人间。

我愿做你的大米粒,永远!

本文有以下几个亮点:

1.构思新。本文以时下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为起点,并赋予了其新意,由爱情扩展为对亲情的追求。

2.手法新。本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运用了细节描写,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3.语言清新,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农家乐

李 静

没有唱片,没有放映机,就意味着没有音乐吗?我不这样认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儿时听到的便是淳朴的农家音乐。

虽然没有《命运交响曲》那么激昂奋进,没有《黄河大合唱》那般万马奔腾的气势,没有《我心永恒》那么缠绵悱恻,但我却钟爱着农家音乐。

虽然没有莫扎特音乐那般沉静,没有苏轼笔下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的魅力,没有李凭箜篌惊紫皇的瑰丽,但农家音乐却伴随着我度过童年。

常忆起儿时的情景,白天,父亲和母亲驾着牛车颠簸在前往农田的小路上。烈日当头照,父亲有节奏的哨声让我沉醉。我虽听不出其意蕴却能感受到父亲喜悦的心情。父亲吹出了一种心情,吹出了一种向上的心境,沿途有这哨声做伴,我常常不知不觉就进入梦乡。

头向前一倾,从梦中醒来,我便知道到站了。驾好耕地工具,牛在前,父亲在后。牛拉着犁,父亲一手掌着“舵”,一手执着鞭子,徐出的鞭响和牛的哞哞声回响在天际。这也宛如乐声,高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此时,我便会跑到溪边去找青蛙,听那蛙鸣声声,看鱼儿跃出水面激起的浪花,听它们落水时的声响,这些也是我儿时的音符。

母亲一声呐喊将我唤回,我又坐上牛车行进在回家的路上,依然听着哨声,进入梦乡。晌午时分,到家了,母亲张罗着做饭,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儿的叮当声,传来母亲推拉风箱时“风舌头”嗒嗒打着箱板的声音。这何尝不是一段音乐,在高唱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之歌!

农家的夜很静,很黑。仲夏之夜,我们全家便搬着草垫子到院子里乘凉,父亲坐在躺椅上,我抬头望着星星,耳边回响着虫鸣声。有时父亲的背向后一倾,顿时传来打鼾的声响。我听着这和谐的“乐”声,想起白天父亲的劳累,虫鸣声更响了,虫儿一定是要父亲睡得香甜些吧!渐渐地,我也进入了梦乡。

醒来时我在床上,而家里也只剩我一个,父母又下田去了。我在床上发呆,耳朵里萦绕的全是哨声、牛哞、鞭声、蛙鸣……

我儿时美好的音符,美好的回忆,都是在这农家里。

读罢此文,迎面扑来一股田园气息,“父亲和母亲驾着牛车颠簸在前往农田的小路上……”浓郁的生活气息,淳朴的乡情,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开头“烘云托月”式的排比句,为下文写“农家乐”作了较好的铺垫。

原文在线

又想起我的老班长

张 延

“我的老班长,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不知什么原因,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就对初中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上初一时,就常常听老师向同学们讲起老班长的事。我也经常遇到她,她长得很漂亮,是学校公认的校花。

她给任何人的印象是活泼开朗,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我们彼此认识,只是知道对方的姓名,并没有多少往来。不过我当时对她的印象并不好。

在初二时,我调了班,和“老班长”一个班。因为我刚进入这个班,处处感到不习惯,下课时就一个人待在座位上,或睡觉,或看书。又是一个大课间,同学们出去玩去了,我又伏在桌子上打起了瞌睡,忽然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一看原来是她――我们的班长,因我对她印象不佳,只应了一声,便又趴在了桌子上,她推醒了我,“别睡了,你会睡死的。”

她给我讲班上每个同学历史,讲班上曾发生的一件件趣事,并告诉我她叫李岚。我对她的印象慢慢有了好感,但因我是男生,她是女生。我时常觉得和她讲话有些不好意思,以至于我见到她时只叫她老班长,久而久之“老班长”在我心中就成了她的名字。

第一次考试中,我的成绩是全班最好的,李岚第二名。顿时,我觉得地位猛增,平时不被别人看重的插班生成为全班讨论的“焦点”,和我说话的越来越多。我陶醉了,学习也开始松劲了。在第二次考试中,我后退了十几名,老班长又来给我做工作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一个人的能力你往往想象不到有多大。”

老班长既是一个好学生,又是一个称职的班干部。一次两个男生打架,纪律委员都无可奈何,老班长一声怒吼:“你们给我住手。”结果怎么样,“战争”终止了,两个男生动都不敢动。

中考过后,我们都失去了对方的音信,听说她因家庭生活的困难,放弃了升高中,而是考入了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不知怎的,我常想起我的老班长。

本文在写作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情真意切,毫不矫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但文章的描写不够细腻,写人的文章,如果只有故事情节而没有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就如一棵树失去了繁茂的绿叶。因为笼统、概括的描写,没有个性,同时首尾呼应也不够严谨。

化蝶之作

又想起我的老班长

“我的老班长,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不知什么原因,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就陷入了对初中生活深深地回忆中。我就想起了她――我的老班长。

上初一时,我就常常听老师向同学们讲起老班长的事,当时我们不在一个班。我经常遇到她,她长得很漂亮,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圆圆的脸上有一对小酒窝,笑起来非常好看,她是大家公认的校花。

她给任何人的印象都是活泼开朗,我们彼此只是知道对方的姓名,并没有过多往来。不过,我当时对她的印象并不好。我认为她“活泼”得有点过火,女孩子漂亮了,肯定学习不好,徒有其表,中看不中用。

初二时,我调了班,和“老班长”一个班。因为我刚到班里,处处不习惯,下课后就一个人待在座位上,或睡觉,或看书。又是一个大课间,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我又百无聊赖地趴在桌子上打起了瞌睡,正迷迷糊糊的,忽然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一看原来是她――我们的班长,因为我对她印象不佳,只应了一声,便又趴在了桌子上。她推醒了我:“别睡了,这样对身体不好。”

我勉强地睁开了眼,她笑嘻嘻地给我讲班上每个同学的故事,讲班上曾发生的一件件趣事。后来我渐渐地了解到她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学习很好。我对她的看法慢慢地改变了不少,但因为我是男生,她是女生,我时常觉得和她讲话有些不好意思,以至于我见到她时只叫她老班长。久而久之,“老班长”在我心中就成了她的名字。

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一名,李岚(老班长的名字)第二名。顿时,我觉得自己地位猛增,有些飘飘然,平时不被别人看重的插班生成为全班讨论的“焦点”。和我说话的人越来越多,赞美我的人也越来越多,连过去轻视我的人也和我拉关系,套近乎。我陶醉了,幸福得如同腾云驾雾一般。我感到自己非常了不起,学习也开始松懈了。人被举得越高也就摔得越惨,在第二次考试中,我后退了十几名,我如同霜打的茄子一下子蔫了,我觉得前途茫然。老班长又来给我做思想工作了,她给我讲她过去和我相似的经历,而她硬是拼搏了一个月,使自已进入了年级前十名。她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往往想象不到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在她的鼓励下,我振奋精神,再次取得了好的成绩。

老班长既是一个好学生,又是一个称职的班干部。一次两个男生打架,纪律委员都无可奈何,老班长杏眼圆睁,一拍桌子,一声怒吼:“你们给我住手。”结果怎么样?“战争”终止了,两个愣头愣脑的男生动都不敢动。

中考过后,我们失去了联系,听说她因家里困难,考入了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我的老班长,你现在过得怎么样……”每当我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就想起了我的老班长。

修改后的文章注重了细节描写,适当运用了白描手法。文章对老班长的外貌的描写以及对震慑打架学生的动作描写,“杏眼圆睁,一拍桌子,一声怒吼:‘你们给我住手。’”这既写出了老班长漂亮的外表,又写出了老班长不可替代的威严,真实可信,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

上一篇:第二章 联想与想象 下一篇: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