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联想与想象

时间:2022-10-06 09:55:35

第二章 联想与想象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丞相谢安和他的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一块儿赏雪。但见雪花纷纷扬扬,谢安顿发诗兴:“大雪纷纷何所似?”谢朗不假思索地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摇头说:“不妥,谁把盐撒得满天都是呢?而且盐撒到空中很快就会落下来,怎能似大雪纷飞的样子?”侄女谢道韫对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拈须而笑:“对得好!风吹柳絮上云霄,恰似雪花漫天舞。絮白如雪,雪轻似絮。这个比喻生动形象,恰到好处。”

这段话写了两个小孩根据雪花做诗的场景,他们都由眼前的雪花想到了与之相似的别的事物:一个想到了在天空中撒盐的情景,一个想到了风吹柳絮的情景。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联想想象

联想是通过客观事物“形似”或“神似”的内在联系,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是以事物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的。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联想的几种形式。

相关联想 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与它相关联的所有事物。如当你见到一片树林的时候,你会联想到林中的百鸟、清新的空气、树下的蘑菇、林边的小溪……

巴金先生的散文名作《灯》是运用相关联想的典范:文章先写“眼前的灯”给“我”和夜行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再写“回忆的灯”给“我”和在人生道路上的奋进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接着写“联想的灯”给古今中外的人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从而得出结论“灯光是不会灭的”。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相关联想,并能使联想层层递进地表达中心。

相似联想 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和它在性质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的回忆,称为相似联想。如由春天想到繁荣,由劳动模范想到战斗英雄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运用了相似联想,邹忌亲眼见到徐公,“自以为不如”,但他的妻子却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说:“徐公何能及君也!”客人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经过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人一致赞美自己的原因:妻子是偏爱自己,妾是害怕自己,而客人是有求于自己。邹忌由此进行相似联想,把家事和国事作一类比,并据此向齐王进谏:“宫妇左右莫不私(偏爱)王”“朝廷之臣莫不畏(害怕)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因此“王之蔽甚矣”。邹忌通过这种联想类比的说理方式,成功地说服了齐王,收到了良好的劝谏效果。

对比联想 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称为对比联想。

高尔基的《海燕》就运用了对比联想:“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翻起白沫的大海上面飞翔。”这段话把企鹅与海燕进行对比,突出了海燕在暴风雨到来时顽强不屈、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因果联想 指对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的联想,由因想到果,或者由果想到因。如早上看到地面潮湿,会想到可能是昨夜下过雨等。

类比联想 是通过观念(表象)比较后发现两者高度的类似性而产生的联想。

想象是回忆或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看到天上的云彩,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它像奇峰或异兽等。根据创造性程度,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

再造想象 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或自己感知的材料,在自己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中俏姑娘雷梅苔丝飞到天上去时,就运用了再造想象。女佣在后院里晾床单,风很大,床单斜着向上飘起,女佣一边晾着床单一边喊叫着说床单快飞到天上去了。他从这件事中获得了灵感,加入个人想象,因而在作品中让雷梅苔丝坐着床单飞上了天。

创造想象 是不以现成的材料为依据,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全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运用创造想象作文,往往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梦幻想象、假设想象、虚拟想象、拟人想象等,如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科幻小说就是创造想象的结果。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联想与想象不等于胡思乱想。只有从一定的事物出发,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够使我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从而写出立意新颖、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一、“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美丽的你又是那样正直,不肯向那个贪婪的画师低头。几年的孤寂让你想起自己当初进宫的美好打算:侍奉皇上,给他讲述民间的疾苦,你一心想为百姓做些什么。正是这种想法,让你在犹豫之际坚定了和亲的念头!你要汉匈停战,你要国家安定,你要人民幸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艰苦与陌生的大漠,没有使你退却,你学习匈奴语言,同匈奴人民共同劳作,教婢女刺绣、织布!你尽心侍奉呼韩邪单于,时刻提醒他要铭记汉朝的恩德,要同汉朝友好相处!你精心哺育右日逐王,他不仅是自己和单于的骨肉至亲,更是汉匈两族友好事业的继承人!

在呼韩单于病逝以后,按习俗你要嫁给呼韩邪的长子为妻!你为难了,因为对于汉族人来说,这无疑是乱了伦理。可是你为了不伤单于的感情,不影响两族的友好关系,忍辱负重,打破汉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再嫁给复株累单于,继续履行自己和亲的使命。

你穿一袭红衣在大漠中抱起琵琶弹奏一曲。那悠扬的琴声将穿透千年,化为一支笔,在岁月的信笺上写下美丽的篇章,让后人欣赏!

――哈 欣《岁月信笺里的美文》

本文运用了相关联想,由王昭君出塞,想到与昭君相关联的事物。如“大漠的艰苦与陌生,没有使你退却,你学习匈奴语言……”“忍辱负重,打破汉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再嫁给复株单于,继续履行自己和亲的使命”等。相似联想,把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想象成在岁月的信笺上写下的美文,生动恰当。

二、我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山上,当我破土而出时,唯一看到的是围在四周的大树,阳光被茂密的树叶遮住了,只剩下一缕。

我开始霸道起来,我使劲吸收着养分,把自己的那份用完后,继续吸收着属于别的同伴的。大树们好像发觉了,但没有说什么,因为我是它们的孩子。

我没有放弃,继续增长着,无休止地抢夺它们的养料。它们劝我,叫我不要站得太高,因为那很危险的。我才不信呢,我要得到阳光,我要得到山那边的一切。

很快,我超过了山顶,看到了山的那边,太美了,比我们这边美多了。当初就是不应该听我的父辈的,否则就看不到这美好的景致了。

“孩子,快下来,会很危险的。”父辈们又开始了无休止地唠叨,不过我不会听它们的。

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不知从哪冒出一团乌黑的云,很快下起了雨,山风怎么这么大呀,啊,我的腰好疼,“喀嚓”一声,终于断了。

――刘 阳《小树的“自白”》

文章运用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借用小树的成长历程,对那些家长把孩子当成“小皇帝”,总怕孩子受“委屈”,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想象丰富,鞭辟入里,令人深思。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黑黝黝的似鬼影。我们伤心了,垂下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地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

“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个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的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

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亮,变成了弱弱的光。这使我们大吃一惊。

“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月亮出来了。”我说。

“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看那哗哗的水流,也依然冲不走它们。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它们虽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选自《读者》2009年第23期)

本文运用第一人称,以孩子的口吻,运用相似联想,把大人比做月亮,星星比做孩子,描写了孩子虽遭“压抑”,处于单调的生活中,仍然掩饰不住那种好动、顽皮、求真的天性。

在描写中,作者运用了相似联想,“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生动形象。

此外,还运用了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如“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情景交融,达到了艺术境界。

一、如水个性

张 楠

水,是生命之源,富含生命的活力与气息。它总是含天地玄机,藏人生哲理,象征自由,代表个性,但又以社会需要为准则,这就是水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谛听着《爱丽丝的仙境》,我沉浸在幽静的山林中。树木青葱,鸟语花香,一条小溪唱着欢快的歌从远处奔来。小溪清澈,叮咚作响,尽管渴望自由的它梦想着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但光滑的岩石不需要惊涛骇浪。于是,小溪选择了另一种自由,勾勒出和谐的山林风景。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这句话引发了我对瀑布的思索。苍松挺翠,险峰雄奇,壮观的背景需要陪衬,于是水不再妩媚,它张扬个性,便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惊天绝景。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吟咏着这豪放的诗句,我遥想长江当年的奇观。千里江水,千里汹涛,穿过两岸猿声不断的青山,长江陡然落到一个宽广的河床。宽阔有宽阔的壮观,于是,水放弃了娇弱,放弃了柔美,成为自由的使者,任意欢歌,任意驰骋。水恰当地张扬自己,成就了一条奔腾不息波澜壮阔的江,也成就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水,追求自由与个性,但追求得切合时宜,恰到好处。它随物赋形,随时赋形:遇缝则渗,临渊则坠,就势而下;遇冷凝冰,遇热化气,常温为水。虽身处逆境,仍能从容应对,不失个性。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时代变迁,观念更新,昨日的谦逊,从前的沉默,已成为历史的积淀。在追求个性张扬的今天,在高唱“个性万岁”的现代,我们要张扬个性,但更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否则,就会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这不正是水教给我们的人生哲理吗?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想象独特。以水作喻,运用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说明观点:人的个性要像水一样“遇缝则渗,临渊则坠,就势而下;遇冷凝冰,遇热化气,常温为水。虽身处逆境,仍能从容应对,不失个性”,使自己的个性融入社会,与社会相适应。文字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读来别有韵味。

二、柳的内涵

刘风莲

柳是富有内涵的植物,总能给人以启示。所以,我愿做一棵柳。

柳的一个内涵是不畏凛冽的寒风,甘当春的使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当杨树依然抱着枯枝在冷风中瑟瑟发抖时,柳已抽出幼黄的嫩芽,昭示着春天的来临。听到柳的召唤,万物开始复苏,百花开始盛开。柳有做先知的勇气。也许谭嗣同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他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勇气是令人震撼的。

柳的另一个重要的内涵是柔韧。柳条编织的用品弹性大、有较强的耐压性。这种内涵是“坚强”的榆木和枣木所不能企及的。生命中需要执著的同时,也需要柔韧。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需要“硬度”,又需要“韧度”。正面不能达到目的,不妨迂回而上。大丈夫做事要能屈能伸,这样也许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韩信对待那个让自己受了“胯下之辱”的人,运用了柳的柔韧,他没有顽固地用报复来洗刷这令他难以启齿的侮辱。正因为“柔韧”,才使他有了不平凡的业绩。倘若司马迁没有柳的柔韧,那么也将不会有《史记》这一流传千古的巨著。

柳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谦虚。柳树修长的枝条总是向下垂着,一直触到地面,柳树受到的赞扬很多,“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它从不张扬,一直默默地恪守着自己的职责。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让我想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然而,就是这样,他还是在有生之年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每个人都要虚怀若谷,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

我愿做一棵富有内涵的柳。

本文联想丰富,构思新颖。文章通过写柳的禀性,赞美了具有柳的内涵的人。

作者将事例与比喻巧妙地衔接在一起,没有雕琢之感。柳发芽早――春的使者――谭嗣同,柳柔韧――韩信、司马迁,柳下垂――谦虚――爱因斯坦。比喻贴切,想象独特,哲理性强。

原文在线

人生中的“树”

李 莎

树,作为人类的伴侣,一直为古往今来的诗人所吟唱,赞颂。在这些颂词中,树,已被奉为美好的化身。

提及树,有些人想起《白杨礼赞》中那傲然挺立在戈壁滩上的“哨兵”,而我……

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虽然很多人把父亲比做山,但我总觉得山有种威严的感觉,父亲不是这样。他严肃而不冷峻,高大却不失温和,小的时候,他张开巨伞似的枝叶保护着我们幼小的身躯;成长中,他那笔直的干是我成长的标准;渐渐地,树的年轮刻了一圈又一圈,父亲额上的皱纹深了一层又一层,如今我已高出了那把伞,自己去看伞外的世界,自己去承受风雨,但我不畏惧。因为我身边有我的父亲在保护在支持。父亲是一棵树,一棵让我尊敬一生、崇敬一生的树。

树可以遮炎热,树可以挡风雨,大树就是我们的家,大树就是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在父母的荫蔽下,这样的小树永远也长不大。趁年轻,我要离开大树去经历风雨;趁年轻,我们要离开大树去创造辉煌。

树,还让我想起了可敬的老师,因为是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绿色,是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具有生活意义的氧气。我不把老师比做粉笔,因为粉笔没有树的活力;我不把老师比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因为老师带给我们是整个春天。哦!老师,我们是小鸟,您就是大树。老师,您是一棵树,一棵在我心中挺立一生的树,您指给我前进的方向,让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由树我还想到了很多,树在我心中有许多的意义,松懈时,透过干裂的老树皮看到了父亲沧桑的脸;沮丧时,飞舞的枝条似传来老师鼓励的话语;伤心时,满山的红叶,漫天的飞絮是好友关切的安慰。

树,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本文作者运用了相似联想,抓住了父亲与老师的特点,生动地把父亲、老师比做树,这是可取的。但联想不够丰富,只局限于比做树,如何相似则描写不深入,不妨运用博喻,多角度地想象渲染,比如加入父亲、老师与树木的相似之处,多角度比喻,深层发掘其相似品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材料更鲜活,主旨更突出。

化蝶之作

人生中的“树”

树,作为人类的伴侣,一直为古往今来的诗人所吟唱,赞颂。在这些颂词中,树,已被奉为美好的化身。

提及树,有人会想到《白杨礼赞》中那傲然挺立在戈壁滩上的“哨兵”;有人会想到《鸟的天堂》中那容纳众鸟的大榕树;也有人会想到那“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婆娑柳树;而我……

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虽然很多人把父亲比做山,但我总觉得山有种威严的感觉,而父亲不是这样的。他严肃而不冷峻,高大却不失温和。他应该是一棵树,他有杨树那伟岸的气魄,有大榕树那宽广的胸襟,还有柳树那细腻的情怀。是的,父亲就是一棵树。小时候,他张开巨伞似的枝叶保护着我幼小的身躯;成长中,他那笔直的干是我成长的标准;渐渐地,树的年轮多了一圈又一圈,父亲额上的皱纹多了一道又一道。如今我已高出了那把伞,可以自己去看伞外的世界。我需要自己去承受风雨,但我不畏惧,因为我身边有父亲在保护在支持我。我只想快快长得更茂盛,长得更高大,不为别的,只为能给父亲遮风挡雨。父亲是一棵树,一棵让我尊敬一生、崇敬一生的树。

树,还让我想起了可敬的老师,是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是老师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空。我不把老师比做粉笔,因为粉笔没有树的活力;我不把老师比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因为老师带给我们的是整个春天。常青的松柏是老师伟大的人格。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在繁杂的生活琐事中,老师依旧兢兢业业,无时无刻不在释放着绿意,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火红的枫叶是老师那颗关爱学生的心,它是那样火红,那样炽热。老师的热情调动着我们的激情,他们的爱温暖着我们的心房。哦!老师,您是一棵树,一棵在我心中挺立一生的树,您指给我前进的方向,让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

由树我还想到了很多,树在我心中有许多的意义。松懈时,我透过干裂的老树皮看到了父亲沧桑的脸;沮丧时,飞舞的枝条传来老师鼓励的话语;伤心时,满山的红叶,漫天的飞絮是好友关切的安慰。

树,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

升格后的文章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进行联想,如以“干裂的老树皮”喻指“父亲沧桑的脸”,以“飞舞的枝条”比喻“老师鼓励的话语”。这样可以“一粒沙中演绎万种风情”,可以“半瓣花上观看大千世界”。

另外还有博喻的运用,本文用“他有杨树那伟岸的气魄,有大榕树那宽广的胸襟,还有柳树那细致的情怀”“常青的松柏是老师伟大的人格”“火红的枫叶是老师那颗关爱学生的心”。这样的语句使平面、呆板的父亲、老师立体起来,生动起来。

上一篇:第二章 材料的有机转化 下一篇:第一编 下笔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