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评讲,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

时间:2022-07-01 01:21:24

写作评讲,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

摘要:笔者就农村小学习作评讲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小学教师疏于“习作评讲”的研究,淡化“习作评讲”这一程序的教学。在习作评讲时,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一是精心点评:呵护学生的习作热情;二是明确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是把握实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四是把握课标:坚守学生习作评价的底线;五是丰富形式:增强自我修改习作的自信。

关键词:精心点评 把握实质 明确目标 把握课标 丰富形式

一次完整的习作课至少应该包括“习作指导――独立习作――习作评讲――再次修改”这样四个环节,前段时间笔者就习作评讲这一环节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习作评改时的评语”、“评讲课的备课”、“习作评讲课的听课”、“对评讲目的、意义的座谈”等项目。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很少关注“习作评讲”的研究,淡化“习作评讲”这一程序的教学。在学生习作上的评语往往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似懂非懂;在评讲课的备课上是诸如“优秀习作展示――主要成绩――注意事项(修改建议)”几条非常简单的经;在评讲课的形式上,大多是注重佳作欣赏、师生共改,几乎每节课都力求突出展示学生在材料选取、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习作成绩,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在“习作评讲”这一环节应该做什么?笔者认为,一定要认真批阅学生习作和充分预设好讲评课,制定好课时计划。备课要在分析研究习作批阅的情况和记录的基础上,确定明确讲评的目的、要求及重点;考虑好用何种讲评方式;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等。

一、精心点评:呵护学生的习作热情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习作水平总是参差不齐,面对学生自己苦心“经营”的一篇小习作,我们教师一定要发挥习作评语对于保护、深化学生的习作热情的重要作用。在评语中切不可打击学生的习作热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耐心地心灵交流,使学生在不断的习作评语中实现不断地自我超越,在不断地超越中体验到习作的快乐,从而深化学生的习作热情。

有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中总是将标点符号用错,该断句的不断句,不该断句的乱断句,有时整个段落没有一处标点符号。这样的状况可以说在每所农村三年级小学生中都存在。就有位教师这样评到:“你读过你的文章吗?反正我是读不通的,请神仙帮你读吧!”试想,当学生读到这样的评语后,还能喜爱老师和习作吗?碰到这种情况,有一位教师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慢慢读通你的文章,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问题出在哪儿呢?是因为你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原因,如果将来你长大了,怎么能用文章和别人交流呢?如果你想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请在作文本发下以后,让老师和你共同读读,一起将标点符号改改吧!”虽然点评中有批评,但我们相信,这样的评语一点都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会伤害他们对习作的喜爱之情。

要想完成作文讲评课所达到的目的,教师一定要认真批阅学生的习作,了解学生的习作现状,用真情而火热的评语打动学生,把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评语中感受到快乐,深化学生习作的动机。切不可用上诸如“语句不通”、“层次不清”、“层次分明”、“感情真挚”等抽象而无法触摸到的评语。

二、明确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习作讲评课既然是课,那教师就必须得备课;既然要备课,就应该具备备课的基本要件。我在查阅教师的备课时,发现教师所谓的教案就是一份教学流程的设计。请看一位教师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习作讲评课的“教案”:①教师总结这次习作的主要优点。②教师展示学生优秀习作。学生宣读――学生评议――教师评议。③点滴精彩展示。学生就自己某一方面的得意之处展示――学生谈收获。④修改习作。自己独立修改――请同学帮助自己修改。

[教案诊断]综观这份教案,完全按预设教学流程写就,教学目标不甚清楚,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想象日本飞机轰炸上海火车站前的场面,轰炸后的场面,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出自己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并能用恰当的环境和心理描写来表现自己应该发愤图强,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当然教学难点就是: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像这样缺乏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设计流程适应于所有的习作讲评课,难免会出现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局面,极容易落人流水账讲评的窠臼。让我们再来看一篇评讲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介绍物品》习作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①在多重情境中学会评价,在趣味性讲评中体验成功。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评改,积极评改,养成评改的良好习惯。

2.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的自述”为形式讲事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3.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具体例子、数字、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讲事物的特点写生动。

4.教学过程(笔者省略详案):教师先确定本次评改主要目标和本次习作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习作(修改重点是“写的清楚、具体)――面批典型习作(先找出出色的内容,再指出不足之处,帮助修改)――同法修改(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师帮助差生修改、同学之间相互修改)――欣赏修改后的习作(自荐、小组推荐)

[教案诊断]这份教学设计就有较强的目标意识,对本次习作评讲的重难点定位恰当,描述清晰,并且立足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和积累,降低了坡度。写好后,有充分讨论、交流,真正达到了自改自批的目的。

三、把握实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习作评价不是为了证明学生习作能力的高低,也不是为了证明学生习作的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探寻语言实践的路径,达到“灵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因此,教师在习作评改中要树立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意识。

让我们来看一个人教版四年级习作评价的案例(《××,我想对您说》)或许会给我们一个启示,案例出自一个平时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再一次数学测验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他的妈妈责怪他肯定抄了别人的答案,受委屈之后对妈妈说的其中的一段话:

师:展示习作片段

妈妈,从我记事起,您就教育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真没有抄别人的答案,您就是因为我没有考好才不相信我吧,您这样冤枉我,让我多伤心啊!

师:读完了吗,你们认为小作者写得怎样?

生:我觉得小作者这段话没有很大的问题,表达了小作者内心的痛苦。/我觉得小作者把伤心的原因说的很清楚,我完全能理解他的感受。

师:难道不想提提意见吗?我觉得他只表达了他的伤心之处,却没有表达他伤心的程度,让我们读起来,虽然找不到病句,但我们总觉得干巴巴的。你们能回忆

你们受委屈的经历吗?形容一下你当时难受的心情。

生:这种伤心比做错事爸爸打屁股还让我心痛。/本来我对学好数学增添了许多信心,但妈妈的冤枉让我又失去了信心,心中的那团熊熊的热情之火顿时被大雨泼灭了。/我伤心极了,心中好像被一座大山压着喘不过气来。

师:我相信什么叫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了。

这则案例中教师及时把方法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历练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方法,学会表达。当我们要求学生将句子写生动、写具体时,如果只提目标,或者只交给方法,不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或阅历,学生是不会提高语言表达技巧的,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地提高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小学习作评价的实质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表达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文学鉴赏家”或“文学评论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别无他法,唯有在语言实践中方能提高。

四、把握标准:坚守学生习作评价的底线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阶段的写话和习作都有明确的规定,在“评价建议”中也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如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教材在习作训练之始,适当降低评价标准,目的就是减缓评价的门槛,使大多数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达标,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习作并不难。可是我们由于受作文书以及考试时能得到高分的影响,在平时的训练中往往会提高达标要求。正是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训练方式,使得极少数部分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是多数学生因此丧失了写作兴趣,直接影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笔者曾经听了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习作讲评课,教师却大力责怪学生写的不具体,没有将自己怎样参加的课余生活写具体的,于是乎,教师就拿出了《英才教程》中的一篇范文让学生认真读,仔细揣摩其写法。这位教师不知道,这是刚从二年级入三年级的学生,时间还不到一个月,他的水平仅相当于二年级水平,却要写出300字的习作,这是何等的艰难啊!长此下去,学生哪有不怕习作的道理?其实教材中明确规定学生写清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做了些什么事,有那些受收获或感受便可,根本没有那么多要求。对于课外阅读丰富、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不“封顶”,切不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到达教师的理想。我们的评讲一定要显出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尊重,对后进生的关注,否则,这是对习作教学规律的违背。

五、丰富形式:增强自我修改习作的自信

在实际讲评课中,教师更多的侧重于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呈现方式的研究。如果我们讲评方式总是墨守陈规,是很难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在这里我为大家提供几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1.学生把脉,诊断病因。过去我们教师把病文找出来,教师修改后让学生领悟或让学生帮助修改我们找出来的错误之处。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有突出问题的习作,首先引导学生找出病因,然后对病文进行诊疗:还可以针对习作勾出小作者表达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体丰富语言,整合语言。

2.公开发表,同伴吸收。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因此,我们在班级应可开设习作发表专栏,可以发表整篇习作,可以发表优秀片段,甚至可以发表一个好句子,真正让学生来吸收学生的语言,来模仿学生的语言。我们教师习惯于拿远离学生视野之外的好词佳句、优秀片段、优秀范文,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可望不可及,殊不知“同伴之间的影响更有渗透力和震撼力”。

3.学生点播,共同鉴赏。我们可以就学生习作的题目拿出来,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文章拿来鉴赏,让学生进行赏读、点评;也可以事先概括出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内容来赏读和点评。

上一篇:让作文评改走向高效 下一篇:古诗诵读“三要三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