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我们还要迈过几道坎

时间:2022-07-01 10:52:58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我们还要迈过几道坎

“那么多企业,为何做不好一个电饭煲?”“钢产量世界第一,小小的圆珠笔钢珠为什么造不出来?”针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锻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发出“电饭煲之问”和“钢珠之忧”。

不可否认,创新这枚“硬币”,不仅有突破和自信,还有另一面:中国有不少关键领域的尖端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少,引领科流的大师少,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少。在通往“中国创造”的道路上,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坎需要迈。

问题一:“中国制造”仍 “廉价”

当我们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在郑州”感到自豪的同时,却不一定知道“苹果公司拿走了58.5%的利润,而中国内地只得到了1.8%”。

众所周知,我国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影碟播放设备制造基地,却不知道当年每出口一台DVD机要交给外国人18美元专利费,除去成本所赚无几。

大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但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前些年曾有一个说法更为形象地阐释了这一点:我们要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空中客车A-380。

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仅仅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曾经有这样一个试验:一个美国家庭在一年内不买中国货。结果是不买中国货提高了美国家庭的生活成本,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这并不是说明美国家庭离不开中国制造产品,而是离开中国制造产品要花更多的钱。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产品是“廉价”的象征。

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

虽然中国2010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却不是制造强国,受到世界公认的品牌仍是少数。“中国制造”仍存在“廉价”现象,而非“品质”的保证。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说表示,过去人们需要廉价的产品,但现在我们必须注重质量。中国必须通过创新技术项目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国产品的声誉。

问题二:政府不支持“中国创造”竞争重点工程现象仍存在

尽管国家出台法律,不能对国产设备进行限制,各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优先采用“中国创造”,但在现实中,“中国创造”要竞争重点工程,并不是那么简单。

导致“中国创造”竞争重点工程如此之难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外国月亮就是圆”的观念还是很有市场,部分人认定“中国创造”不行。不少创新企业反映,其实中国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一些领域打破了国际垄断,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创造,但常常得不到认可。

二是在政府工程中,官员怕担风险,不愿意尝试国产新技术、新产品,存在着“国外产品坏了不怕问责,国产东西坏了就说不清楚”的担心,导致一些工程业主和工程设计施工方明知道“国外产品未必好”,却仍坚持用国外产品。

“在民营企业中,国产自主创新反而容易推广,因为国产创新一般来讲比国外的便宜,民营企业想降低成本,有利益驱动来使用‘中国创造’,而政府工程使用的不是自己的钱,反而排斥‘中国创造’。”浙江一家生产制冷高端设备的企业家说。

三是存在腐败问题。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并非纯洁一片,商业贿赂时有所闻。一些专家说,政府采购法明确鼓励采购国产产品、国产设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多次出台文件要求优先使用“自主创新”产品,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背道而驰。

“如果是民营企业家喜欢用国外设备,我们无话可说,这需要国内创新企业努力去改变他们的观念。但是,作为政府工程,必须承担起引导‘中国创新’的责任,如果连这个责任都承担不起来,‘中国创新’从何谈起?”国内企业宁波路宝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翼说。

问题三: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全球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把一项又一项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揽入怀中,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无可争辩地坐上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交椅。

然而,制造并不等同于创造。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制造业创新创造能力并未实现同步提升。不仅仅是特殊钢材,在医药、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领域,中国产品创新能力也明显不够。

有几个宏观数字更能说明问题,中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世界制造业研发投入的3%,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等都依靠进口。

t望智库总裁、t望智库“中国制造2025”课题组研究员吴亮说,现在仍有很多困难困扰着国内的制造企业,比如“我们很多大的企业投入不足;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我们国家申请的专利还是别的国家的几分之一;科技转化率仅仅是10%左右,而许多发达国家是40%”。

他列举道,大家觉得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挺强大,但我们现在的乘用汽车自动变速器100%是从国外进口的;高速列车上的自动装置同样100%进口;工程机械里边大功率、调速、齿轮装置90%都是从欧洲和日本进口。“这说明我国还是大而不强,很多关键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或会使关键时刻受制于人。”吴亮总结说。

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很多高科技产品只能“贴牌”生产,陷入了“产值在国内、利润在国外”的怪圈。对于如何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格力总裁董明珠表示,企业要有责任感,真正地去“自主创新”。“我去中东的时候,当地有人说格力非常好,但是你们不要打着‘中国制造’的口号,我觉得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董明珠说,制造业真正的价值是要用创造改变别人,这也是中国企业要走自主创新道路最重要的理由。

事实告诉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问题四: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正在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但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使得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在世界企业的高端竞争中,难以把握制高点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权,严重制约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经济增长“换挡升级”必须依靠创新,“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形成我们新的竞争优势同样必须依靠创新。面对各种新问题、新任务,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人才,更加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

“在创新的各种要素中,(中国)最稀缺的是人才。”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

他举例说,美国硅谷创新成果之所以突出,靠的是来自中国、印度、欧洲、拉美等世界各地的人才,“在硅谷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有1万多人,北大毕业生有5000多人”。在当前全球对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应当以更大的力度、更宽松的政策来引进人才,“否则不进则退”。

中国官方也认识到这一点。“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加快完善海外人才来华工作政策,扩大“”规模至一万人等。

此外,要提高我国人才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挖掘人才资源的内在潜力,理顺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和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让中国人才的才智和创造力,转变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集结起创新的千军万马,更多的科技成果就能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更多的“中国创造”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上一篇:大连市外商投资体系改革研究 下一篇:广告公司农夫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