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对历史开卷考试的复习方法

时间:2022-07-01 02:36:08

浅谈应对历史开卷考试的复习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考试形式的改革也正在逐步兴起和推广。开卷考试就是在新课改下进行的一种评价制度的尝试,正被广泛采用。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体现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种考试。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怎样通过考试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起对历史课教与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引导历史课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从这一原则出发:首先,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其次,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出发,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

自2005年以来,我区开始在中考中采取历史与政治两科目同场开卷考试的方式。中考时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同时分发,历史试卷满分是75分,政治75分,时间是2个小时,分配时间上应是历史政治各为60分钟。但没有严格的区分,靠学生自己来灵活掌握。命题涉及的范围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和新疆历史,共有七本课本。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还加大了能力的考查,并注重了知识能力的转化。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的60分钟内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够。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试卷。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使用课本答题时存在一些得不偿失的做法,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其次,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再次,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最后,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俗话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事实上历史开卷试题特别“活”。它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这种考试,不是打开课本照抄照搬书上的知识点,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能力立意和知识能力相融合。强调学以致用,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迁移能力对固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在新的情境下获取有效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发生变化,适应开卷考试。根据我近几年的教学对学生在应对开卷考试做好总复习我总结了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同事们共同探讨一下:

首先,正确认识“开卷”,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细究说明,把握方向快捷定位找考点。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记忆。历年中考命题都会依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考试纲要,试题难度会适中。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查的重点。中考在即,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熟记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太现实。由于是开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考查知识点的位置,不仅能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能提高答卷的质量。因此,熟悉甚至会记忆基本史实,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提高做题速度,这样可节省出较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和能力题。历史开卷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①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鸦片战争开始后是八年级内容,世界史是九年级内容;②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③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学方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①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②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因此,必须仔细研究考试说明,紧紧把握考试方向,使学生明白那些知识是识记内容,那些是理解掌握内容,使我们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有的放矢。

具体做法:①通过辅导练习使学生走出了开卷考试不用背的误区,如:让学生练习排序题,考察学生对时间记忆的准确性;再如:近代中国为挽救民族危机主要的阶级阶层开展了什么活动,应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三方面回答,这是典型的再认性试题。还通过练习材料解析、简答等有关记忆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对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必须通过记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②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也必须理解课本内容,单靠临时翻书是不行的。如:和学生一起分析和明治维新的异同,美国内战与独立战争的区别,为什么是新民主革命的开端等类似问题,调动了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的积极性。通过这样多方面的练习,让同学们终于明白了新形势下的开卷考试不仅仅是考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考能力。那么能力的来源取决于知识的积累,这就是说在学知识的同时要多学一些方法,使学习形成感知、积累、理解,然后转为能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中考形势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其次,循序渐进,分化梳理切合实际,有计划的复习。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逐层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课本为主,逐册复习。抓住重点,精讲精练。综合归纳,专题复习。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外交史、战争史等专题,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概述一下,让同学们对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定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与此同时还把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史实结合了进去,并配合多种题型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训练,使同学们走出了开卷考试只须在书上抄题、划线不必多费工夫的误区。

再次,综合贯通,全面提高组合试题,题型复习。为考核学生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教师要提供典型习题加以训练,我认为应从几方面入手:①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了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②勤作比较,如:如比较抗日中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与明治维新等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路线及结果进行比较,还有中、俄、日三国变法与改革的比较等,并运用选择题、材料题加强训练,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③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这时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如:对拿破仑的评价,先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把拿破仑放在时代背景中,从社会、经济、文化、心态、风俗民情等角度进行评价,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准确的评价人或事;④集中题型讲解练习,以掌握做题技巧、规律,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多做样卷,模拟训练,实战复习注意时间和效率。中考实行政治、历史同场考试,因此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平时训练时,满分75分的试卷一定要在60分钟以内完成,提高答题速度。不妨把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在一起多自测几次,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答题。时间长了,训练久了,速度自然会加快,质量自然会提高。总之,对于历史这一面广、量大、综合性强的学科,教师一定要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面临中考要多留意新的题型,典型题例举一反三的练习,注意考试走向,但不要有哪些内容考、哪些内容不考的心理。中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考的内容不可能和练的完全重复,但万变不离其中,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能找到解题的知识窗。

在复习中,怎样夯实基础知识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从整体着眼”就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书。具体的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从局部入手”就是要从微观上掌握每个知识点。具体办法就是详读每篇课文。要注意每课有哪些子目,每个子目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子目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文字资料、表格和注解。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哪些历史信息。此外,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加强识记训练,背书要做到“放大”,有针对性地背。“抓小”就是要背课本上清楚标明的或者是隐含的第一、最、转折点等零散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要背有明显特征的小知识点;“放大”就是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去背大段的课本上的内容,至于其他资料上大段的内容,也没必要去背,但要记住大段内容的标题,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目知道到何处去找就行了。

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渐进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教法上说,要加强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每一轮复习前都要明确目标与要求,一轮比一轮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配合一些多选、列举、名词解释和材料解析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

上一篇:刍议指导小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 下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