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指导小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

时间:2022-08-18 08:38:46

刍议指导小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时,好多学生因审题不细,题意不清而造成列式解答错误。我们的一些教师也往往重解题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审题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形成了见题就列式,问什么设什么的思维惰性。因此,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审题技能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应作为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内容。

1 加强读题表述训练,注意相关或相近的教学语言的辨析

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读”是“算”的基础。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为了了解题目内容,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老师要范读、领读。要求学生认真读,耐心读,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另外,在课堂中遇到应用题时可经常要求学生读题,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读题的习惯。如应用题的读题是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正确的指导学生读好题,养成好的读题习惯,这样为审题和列式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题的形式很多,如:有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自由朗读,集体齐读,个别点读,自我默读等。范读和试读主要适用于低年级,中、高年级则宜加强自我默读和个别点读的训练,尤其以默读方式为主。如:小学生初次接触应用题,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不认识的字,老师问:题里说的一件什么事?然后,再读读、想想,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哪些是重要词语?有了这样“读”的基础,才指导列式计算,这样才有助于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读题的要求要逐字逐句,反复认真细读,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破句,甚至不忽视标点符号。如我曾听过五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课上,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供学生练习;“有一个工程队计划在一个月内修完一条公路,上旬修了全长的1/4,中旬修了全长的5/16,正好是180米,下旬还要修多少米?”当时学生在解题上发生了争议:有部分同学认为这道题应这样解:180÷(1/4+5/16)×(1-1/4-5/16)或180×(1/4+5/16)-180;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这种解法不对,应当是:180÷5/16×(1-1/4-5/16)或180÷5/16×(1-1/4)-180。到底谁对呢?老师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把题目重新认真读一读,读时特别要注意题目中的标点符号。这时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情绪非常高涨,时间不长,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认为第一种解法正确的同学在最后讨论时说:“我做错的原因,就是把1/4后面的句号错当成了逗号,这样我就认为中旬和上旬一共修了180米,其实题目中只指中旬修了180”。看来,做题时,首先自己要认真审题,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不然就会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了。由此可见,审题时,不能忽视这小小的“标点符号”。应该读准,读得好(有表情,关键词句加重语气),读得懂(知道情节和数量关系)。

表述是读题的延伸,要求他们能用自己的语气复述题目的意思,情节,分清题中条件和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有目的设计提问进行问答式复述。

2 重视语言文字教学,弄清题目中的字句,术语的含义

应用题内容广泛,用精炼的文字叙述。并用数学词术语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好多题目中,还经常出现专业性和常识性的概念,因此,教师应着重训练以下题目:

2.1 为学生消除情节因素的障碍,可采用演示教学法,帮助学生审题。

2.2 对表示数学关系的名词,术语,着重进行例题分析训练。如对“一共”、“还剩”、“比……多”、“比……少”等这类名词术语,由于本身是表述总数或差数的,加之通常的“求一共用加法,求剩余用减法”的知识概念,因而部分学生形成了一种见“共”,见“多”就“加”,见“剩”,见“少”就“减”的思维定势,然而,它们在不同的题目中表示的意思不同,在审题时,千万注意要讲清这类词语的本义。

2.3 有些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题中出现专业性词语。如“原计划、实际生产、平均、工作效率”等以及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相距、相遇、相向、相对等专门词语,必须教会学生词语理解,结合具体题目进行辅导。

2.4 对题中表明对象、范围、时间、程度、顺序等代词、副词、助词,也是审题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把握好。

3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问题,挖掘隐含条件

有的应用题,条件比较隐蔽或间接给出,往往被学生忽视,导致无法解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审题,既注意并利用已显露的条件,又能够发现与解题密切相关的隐含条件,问题明朗化。

4 模拟情境,展示数量关系

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境,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例如:小红和小军各有8支铅笔,小红送给小军3支后,小红比小军少几支?可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红、小军进行表演,通过一送一接转化为一减一加,从而意会到题意及数量关系。

5 改变题目,变一题多问

审题中教师可通过一题多问、变换条件等形式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如前例:“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了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四年级修补了多少本?”教师可问:“哪个年级修的图书多?”、“比四年级多修了28本”改为“比四年级少修了28本”怎么解答?……引导学生学生深入理解、大胆设想、勇于探索,不拘泥于常规解法,突破思维定势,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广阔性和灵活性、独立性和变通性。

上一篇:谈五步课堂教学法 下一篇:浅谈应对历史开卷考试的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