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笔墨造境

时间:2022-07-01 01:18:06

中国画的笔墨造境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以书入画"是中国画造型的方法。笔墨在造型的同时也承载着作者精神的寄托,所谓"画如其人"是也。高境界的笔墨,主要体现在笔墨和造型的结合中挖掘出笔墨的主观精神,这是画家成功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笔墨;以书入画;造境;笔墨精神

中图分类号:J222

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主要是依靠笔、墨来体现。在中国画中,笔墨除了用来造型外,还承载着作者的精神寄托。所谓"画如其人",就是笔墨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与艺术境界。中国画历来强调一个"写"字,即"以书入画",在作画过程中以书法的用笔入画。这才有"书画同源"之说。南齐谢赫"六法论"中的第二法是"骨法用笔",可见笔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唐代张彦远讲:"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把"骨气"、"形似"都归于"用笔"上。而这"用笔"也就是"工画者多善书"的书法式用笔。

这种"以书入画"的方法,其实是一种以书写式造型的方法。清代画家石涛讲:"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对于"一画",潘天寿曾解释为"一画者,一笔也。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石涛的"一画"法其实是讲笔法,讲"以书入画"的直画法。直画法就是直接落笔,绝无涂抹、描摹。这是一种一笔成形(如写意画中的一笔竹叶、一笔兰花、一笔花瓣等)、直写为画的画法,即古人所讲的"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画法。这种"直写为画"的方法,不描摹、不游移、见功力、见法度、见性情、见品格。欣赏者看到的虽是结果,却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学问修养、品格气质。这是一种由视觉观赏到心灵体验的欣赏过程。但心灵所体验到的是个性的生命力,是人的精神。

无疑,笔墨在造型的同时也承载着作者的精神。这种精神包括文化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即传统画论中讲的"内美"。笔墨是讲质量、有标准的。笔墨有文野之分,格调有高下之分。这种笔墨的品质规范是历史形成的。前人总结出的各种笔法,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等。用笔讲究一个"雅"字,讲究含而不露、张弛有度、文而不野、刚柔并济,重内涵,存内美,力避板、刻、结、邪、甜、俗、赖等。传统画家在创作中多讲究用笔的内涵、修养,如吴昌硕以篆籀笔法入画。李可染常用的"屋漏痕"笔法、"落茄皴"笔法,傅抱石的"散锋皴"笔法和黄胄的速写线条式用笔方法等,都有既关照形物又不碍于形物的"以写入画"特征。

成功的用笔方法有利于形成画家自己的绘画个性和风格.成功的笔法主要体现在用笔的解放和自由上.这是一种作画不拘泥于形物,作画后又统一于形物的主观精神极强的笔墨语言形式.笔墨所承载的人文修养和精神气质只有在用笔得到解放时才能体现出来.笔墨又和程式有关.就单纯的笔墨形式而言,在实际创作中,画家表现的物象纷繁复杂,紧靠一笔两笔是很难完成的,而是需要千笔万笔,一以贯之.石涛的"行远登高,悉起肤寸,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为听人之握取之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千笔万笔要求笔性统一,这就是需要提炼出笔墨程式。有了笔墨程式,就有了规矩、法度。有了规矩法度,就可以放笔直写。千笔万笔,纵横捭阖,成阵成式,统一和谐,形成笔墨的气势美和整体美。

一般绘画创作的目的,可分为反映现实生活和寄托情致两大类.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多采用叙述手法,寄托情志的绘画多采用抒情手法.写意画笔墨的精神性使它成为画家寄兴遣怀的最好的方式,笔墨精神也成了文人画家的一种心理价值取向.反映现实生活的笔墨语言以客观性笔墨为主,即笔墨多拟形物,少有画家的思想情感;寄托情志的笔墨语言以主观性笔墨为主,即坚持直写无碍的笔墨精神,同时又能表现出物象的特征。主观性笔墨主要体现在传统笔墨中,这种笔墨又可分为潜意识笔墨和显意识笔墨两种。潜意识笔墨不激不历、内涵蕴籍,体现的是学问气质,如"二米"、倪瓒、黄宾虹等多用潜意识笔墨。显意识笔墨,情志飞扬,是画家性情、气质的外现,如徐渭、傅抱石等多用显意识笔墨。显意识笔墨以修养性笔墨为主,是表达性的;潜意识笔墨夹带着情绪,是画家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

中国画的创作既需要主观性笔墨,也需要客观性笔墨。而以那种笔墨形式为主,就要看具体的绘画要求了。若写形,则多用客观性笔墨;若写神,则多用主观性笔墨。在实际创作中,客观性笔墨和主观性笔墨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客观性笔墨向主观性转化的过程,也是画家笔墨走向成熟的过程。

中国画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以笔墨为核心。从绘画史上看,中国画越来越强调笔墨的精神内涵和精神特征。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形"的问题。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讲:"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这里有一个笔墨如何和造型结合、统一的问题。李可染讲的"采一炼十",不仅指造型,还包括笔墨。笔墨和造型的结合问题,是每一个画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墨和造型只有高度结合,笔墨精神才可以很好的传达出来。

当年齐白石讲了一句"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不能因此就片面认为"神"比"形"重要,没有"形","神"何以依托?"形神兼备"应是我们牢记的古训。把笔墨和造型的结合发展为主观性笔墨和意象造型的结合,是中国画追求意境的先决条件,美学家朱光潜讲:"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情趣'即'情','意象'即'景'"这段话虽是说诗,但也适用于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通在"意境"。

写意画的核心是在笔墨和造型的结合中挖掘出笔墨的主观精神,这也是关系画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实现了笔墨和造型的结合后,"形"已不能束缚画家了,这时笔墨自然彰显着主观精神,它和"形"的要求又达到了高度统一。与造型高度统一的主观性笔墨彰显的是主观精神,同时也体现着客观精神。在写意画中,物象造型已非画家着力表现的内容了,笔墨精神才使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上一篇:民族地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研究 下一篇:现代通信网课程“双主”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