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研究

时间:2022-06-30 10:21:41

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部分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紧缺现象,这为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包括单个参与者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本文从中央银行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的三个因素,并从降低流动性需求和提供额外流动性两个方面着手,提出加强防范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支付系统;流动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59-02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15

一、引言

大额支付系统是现代化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它连接着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履行着银行间资金转账、货币政策传导以及金融市场交易结算的职责。近年来,随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部分商业银行资金趋于紧张,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不断上升。仅2010年大额支付系统因流动性不足开启清算窗口69次,退回业务金额232.1亿元,严重降低了支付系统的使用效率,影响了银行机构的运营效率,束缚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作为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者和运营者的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完善系统功能、优化制度安排等措施,提高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减轻商业银行资金压力,降低系统流动性风险,为全社会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大额支付系统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是指支付系统参与者在特定的支付清算安排下,其清算账户在预期的时间内没有足够资金清偿其在系统范围内的债务所形成的风险。虽然,流动性风险通常表现为某一参与者不能及时支付,但若此资金敞口不能如期弥补,将导致收款银行对其债权银行延期支付,而连锁拖欠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时,这种因某一参与者资金临时性短缺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便会对整个支付系统运行产生严重干扰。一直以来,学者们偏重于对单个参与者流动性管理的研究,孤立地从强化参与者自身的流动性管理来防控流动性风险。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从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入手,分析目前影响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

(一)实时全额的结算特点

大额支付系统一般有实时全额结算(RTGS)和延时净额结算(DNS)两种形式[1]。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DNS是大额支付系统的主要形式。在DNS系统中,支付指令在日间累计,日终按净额一次完成结算。这种结算形式减少了金融机构间的支付量和支付额,从而减少了系统对流动性的需求。然而,DNS系统的最终结算只在日终进行,在此之前,支付能否被结算并不确定,如果一个参与者不能支付到期债务,会引起其他参与者不能支付,即引发系统性风险。随着信息交流技术发展和各方对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RTGS系统几乎在所有国家中得到广泛运用。我国的大额支付系统在2002年10月也引入了RTGS结算模式。尽管RTGS规避了净额轧差结算系统流动性风险集中爆发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但其实时全额结算的特征对结算资金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参与者实时保持足额的流动性,加大了参与者的资金压力,导致日间支付指令排队等待处理、日终支付指令退回,存在预期不能清偿资金的风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RTGS系统运行效率。

(二)分散管理的清算账户模式

所谓清算账户,是指大额支付系统参与者在人民银行开立的、用于资金清算的存款账户,它由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一般是不允许动用的,超额准备金主要用于支付系统参与者间的资金清算,是支付系统流动性的主要来源。我国对清算账户采取分散管理模式,即以法人银行分支机构为单位在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开立多个清算账户,这些账户之间相互独立。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增加了大额支付系统资金转移账户数量,增大了流动性管理难度,降低了系统运作效率,同时也加大了中央银行从整体监控银行流动资金的难度,不利于系统流动风险控制。

(三)不尽完善的日间信贷支持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充当着“最后贷款人”角色。根据最后贷款人制度安排,中央银行应向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银行提供紧急援助,防止由于个别银行流动性风险转化为整体系统性风险。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在RTGS系统中一般会提供日间流动性支持。因为普遍认为不提供任何形式日间流动性的RTGS系统,对于参与者意味着较高的流动性持有成本。许多中央银行通过日间透支、质押融资、日间回购和高额罚息贷款等方式提供日间信贷,中央银行提供的信贷便利可看作是向支付系统注入额外的流动性,这对于提高支付系统效率是非常有益的。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提供的日间信贷方式有自动质押融资、日间回购和高额罚息贷款,但由于存在资金账户与债券账户结构矛盾、银行资金管理能力及融资偏好等原因影响了这些业务的开展,限制了他们在提供流动性协助方面的作用。

三、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防范对策

中央银行要解决大额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风险难题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优化系统功能,根本降低流动性需求;二是完善制度安排,为参与者提供足够流动性。[2]

(一)创新结算机制

GTRS系统结算风险小但对参与者流动性要求高,而DNS系统能够节约参与者流动性但结算风险较高,二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可融合两个结算模式的优点,在大额支付系统的参与者排队管理中采用先进算法,实现双边/多边债务互抵,从而合理分配流动性头寸,帮助参与者充分利用收入头寸结算付出指令,减少流动性需求总量[3]。此外,还可以采用分解支付指令的方法,所谓分解支付指令是在付款方缺少足够的头寸结算某一笔支付时,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将该付款分解成若干笔较小付款,使收款方尽早收到部分收入头寸用于支付,以减少额外流动性需求。

(二)完善清算账户管理模式

适应商业银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采用账户集中式管理模式,实现清算账户大集中,由法人机构对其所属的分支机构资金进行统一清算,提高了银行流动性效率,同时又为银行通过自动质押融资、日间回购交易进行融资提供支持。

(三)强化自动质押融资功能

自动质押融资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在日间头寸不足时通过自动质押融资系统向人民银行质押债券融入资金弥补头寸,待资金归还后将质押债券自动解押的行为。自动质押融资是各国中央银行向支付清算系统提供融资便利普遍采用的一种机制,是提高支付清算效率、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大额支付系统自动质押融资由于处于业务发展初期,存在资金账户与债券账户结构矛盾、融资成本过高、合格质押品种类单一等问题。为此,建议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支付系统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质押资产定价机制,扩充合格质押资产列表[4]。

(四)启动日间透支功能

日间透支机制是在商业银行清算账户日间余额不足支付时,由中央银行对其清算账户采用透支的方法进行流动性调节的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考核商业银行的资信情况和日间支付业务量,确定其清算账户的日间透支额度,允许商业银行在其清算账户余额加日间透支限额内进行支付结算[5]。中央银行对使用支付系统日间透支功能的商业银行收取一定的利息,通过这一融资成本控制商业银行的透支额度及透支时间。在健全审慎的透支融资机制基础上,中央银行对出现临时性头寸短缺的大多数支付系统参与者提供日间流动性支持,对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支付系统效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当局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从维护金融稳定的全局视角考虑,既不能过度保护、加剧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也不能过于明确流动性救助措施,致使商业银行过分依赖央行流动性支持,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玉雄.国际大额支付系统发展趋势[J].农村金融研究,2009(7).

[2]牛晨,魏先华,潘松,陈敏.我国大额支付系统中的流动性风险[J].系统工程,2008(11).

[3]吉春娴.支付系统变革对银行流动性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实务,2009(5).

[4]梁静.我国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1).

[5]杨海.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支付清算,2009(6).

上一篇:武汉城市圈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 下一篇:房地产价格供求因素的国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