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特征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2-06-08 11:03:06

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特征及政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总体快速扩张,融资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但仍存在社会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过于传统、融资规模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融资资金运用效率偏低等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海南社会融资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海南;社会融资规模;特征;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2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07

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一国或地区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一个区域样本,开展海南社会融资规模调研,客观掌握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及其变化情况,有助于从资金层面考察海南省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有利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顺利推进。

一、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测度、现状与结构特征

(一)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测度

在当前社会融资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金融脱媒”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资金融通绕过银行等金融中介而直接进行交易。同时,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以及居民等也是实体经济获取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尝试对社会融资规模①进行如下界定:社会融资规模是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企业、政府、居民和国外等部门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

按照该定义,在考虑海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以及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上,本文对海南省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选择银行机构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证券融资、保险融资、对外融资和其他等六个类别,同时兼顾跨省资金流动情况[1]。具体口径: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银行承兑汇票+非银行存款性金融机构各项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各项贷款+典当行各项贷款+非金融企业股票+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政府财政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债务。

(二)海南省社会融资的规模变动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总体快速扩张。2002―2010年,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从166.6亿元增长至1383亿元,年均增长30.2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4.15个百分点。2010年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67.4%(见图1),比2002年提高了41.5个百分点,可见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三)海南省社会融资的结构特征

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融资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见表1),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整体上看,海南省社会融资呈现如下结构特征。

1.银行部门融资占比小幅上升,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2010年,海南省银行体系资金净流入1085亿元,彻底改变了海南省自1998年以来连续12年资金净流出的局面。2004―2010年,银行部门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63.2%增长至2010年的77.8%。另外,在银行部门融资构成中,表外融资功能显著增强,2004和2005年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一度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5.5%和31.7%;2010年银行承兑汇票融资达346.5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119%,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5.1%。

2.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但融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股票发行方面,2009年以来,海南本地企业海峡航运、康芝药业、海南橡胶先后登陆A股市场,结束了连续七年无新增上市公司的局面,也填补了中小板、创业板无海南省上市公司的空白。债券发行方面,近年来,本地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特别是较2002―2005年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也实现了突破,2009和2010年海南省分别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9亿元和2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但从融资规模来看,非金融企业股票及债券融资额仍然较小,2010年仅160.1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9.8%。

3.国外部门在海南省社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近年来明显下滑。2002―2007年期间,国外部门每年对海南省融资(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占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30%。特别是2004和2007年,这一比例分别为35.5%和34.2%,均高于当年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但自2008年以来,国外部门对海南省融资的规模和占比都相对下滑。2010年,国外部门融资仅占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5.8%。

4.融资主体较少,融资方式相对单一。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业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导致融资主体较少,融资方式相对单一。股票融资方面,由于缺乏具备首次公开发行(IPO)资质的企业主体,2002―2008年期间海南省从股票市场的融资总额不足100亿元;债券发行方面,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少、规模小,融资规模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海南省尚未建立起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新型投融资渠道,投融资额基本为零。

三、社会融资对海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评估

各种渠道的资金共同支撑了海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将对海南省社会融资与海南省各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社会融资对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社会融资对海南省经济的支持和贡献。

(一)社会融资与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200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主要经济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海南省社会融资与海南省各主要经济指标(除CPI外)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的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

分析数据同时显示,新增人民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与CPI的相关性关系均相对较弱,仅分别为0.15和0.28,与全国的情况相差较大。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海南省作为一个较小的经济体,其物价水平受到其它因素(比如外来人口等)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融资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

在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同时,本文采用统计检验的方法进行相互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2]。因此,可以对这两个变量建立长期均衡关系模型,以分析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据此进行预测。

本文基于200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建立长期均衡关系模型。测算结果表明,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与海南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显示,社会融资规模每增长1%,海南省GDP将增长0.55%;而推动海南省经济增长1%,所需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为1.81%。

(三)海南省社会融资的运用效率

为衡量社会融资对海南省经济发展贡献的程度以及资金运用的效率,本文设计了社会融资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支持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对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率两个指标。其中,社会融资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支持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融资规模。该指标说明1元社会融资规模能产生多少国内生产总值,即融资规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社会融资规模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率=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社会融资规模。该指标说明1元社会融资规模能产生多少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即融资规模对投资的拉动力。

从数据计算结果来看,海南社会融资的资金运用效率呈总体下降态势(见图2)。社会融资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支持率从2002年的3.86下降至2010年的1.48;社会融资规模对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率从2002年的0.98下降至2010年的0.3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南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待改进和提高。

四、当前海南省社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对于海南省社会融资结构和社会融资运用效率的分析中可看出,当前海南省社会融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会融资结构不十分合理,间接融资方式居主导地位,直接融资占比较低

2008―2010年银行部门融资占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分别为61.7%、77.6%和77.8%,居于社会融资的主导地位。而直接融资方式比如债券与股票融资等,仅占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10%左右。即使是在融资规模相对较大的2010年,债券与股票的融资总额也仅为160.1亿元。而在2004和2005年,海南省未发行过任何债券与非金融企业股票,连续两年融资额为零。

(二)融资方式过于传统,亟待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目前,海南省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等传统的融资方式,尚未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银行业部分业务发展较慢,如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保理、保函、信用证等业务融资规模较小;二是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发展缓慢,投融资额基本为零;三是企业债券发行品种比较单一,企业债和中期票据处于空白阶段,与黑龙江、同属2005年以来全国未发行过企业债券的省份,也是全国未发行过中期票据的七个省份之一。

(三)社会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海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海南省累计投资规模约为1.29万亿,年均投资2580亿元。按照本文计算,2010年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为1383亿元,即使这些资金全部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资金缺口仍然高达1197亿元。另外,从占社会融资主导地位的人民币贷款角度看,按2010年贷款占固定资产投资来源23%的比重计算,仅完成“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就需年均贷款融资593亿元,而2010年海南省新增人民币贷款总计仅为690亿元。

(四)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较高,资金运用效率相对较低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35.9%,比2002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海南省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67.4%,比2002年提高了41.5个百分点。即使剔除统计口径的差异,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根据本文计算,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支持率从2002年的3.86下降至2010年的1.48;社会融资规模对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率从2002年的0.98下降至2010年的0.38,这说明海南省社会资金的运用效率总体呈下降态势。

五、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扩展与结构优化的建议

为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海南省金融资源,提升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针对当前海南省社会融资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建立社会融资规模的监测协调机制,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水平

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实现覆盖金融体系、政府、企业、居民和国外等众多部门的监测机制,加强人民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做到信息共享,及时沟通;二是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水平,引导社会融资方式更加均衡有效地发展。比如在产业政策方面,通过编制鼓励性产业和限制性产业目录,引导和调节社会融资的投向及其规模,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二)加大社会融资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确保信贷融资稳定增长

鉴于银行部门信贷融资方式在海南省社会融资中的主导地位,必须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继续推进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改制,加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其它类型的地方性银行机构的筹建;二是根据国家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适当降低香港、台湾和澳门在海南省投资金融机构的条件和比例限制等标准,稳妥有序地推进海南省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三是抓住经济转型升级契机,明确支持重点,加大银行机构的信贷投放力度,降低重点企业融资门槛;第四,争取将海南省建设成为部级信贷创新试点省份,支持银行机构开发新型信贷产品和审贷模式。

(三)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提高直接融资在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

一是营造有利于直接融资的市场环境。加强对海南省债券、股票等融资市场的监管;推动会计、律师、信用评级、资产担保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大宣传和培训,营造直接融资的良好市场氛围。二是加强政府在直接融资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对省内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引导企业融资的有序快速发展;对省内潜在直接融资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和筛选,根据企业不同的资金需求,对其进行分类辅导。三是制订税收及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及激励政策。参照《海南省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琼府[2010]3号文),制订支持省内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以及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具体奖励和扶持政策。

(四)提升海南省社会融资的利用效率,增加单位产出

一是提高融资机制的规范程度,要点包括提高政策透明度、疏通银企关系、促使信息公开化、消除所有制歧视等;二是提高融资主体自由度,有效降低法律上、规章制度上和体制上对融资主体的各种约束;三是通过价格(比如利率等)手段调节和优化社会融资配置的结构,促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部门自觉减少融资;四是在资金的投向上,积极引导社会融资与本地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社会融资规模构成指标的说明[J/OL].[2011-07-26],.

[2]盛松成.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J/OL].[2011

-07-26],.

上一篇: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门诊统筹探析 下一篇: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动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