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一味感悟而丢掉训练

时间:2022-06-30 07:06:08

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一味感悟而丢掉训练

摘要:本文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具体内容出发,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让学生感悟而丢掉相应的训练。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指正。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55

笔者日前听了一堂比赛课,内容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赛课教师一上讲台就说,《荷塘月色》是有名的美文,我们今天就在读中来感悟其中的美;接着就布置学生读,先自由读,后男女同学分开读,再单个读,最后教师亲自读(这位教师读功一般,只是歇斯底里地喊,原来赛课也要拼喉咙啊)。这样的课,热闹归热闹,但学生收效不多。下课时笔者考了几位学生,要他们写出其中的几个词语、仿写一个比喻句、理解几个句子的内涵,他们要么支支吾吾,要么感到很茫然。对于这样一味感悟而丢掉训练、华而不实的语文课堂教学,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其实,国外的母语教育也普遍重视通过训练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法国的语文教学大纲就指出:“学生应该将语言训练和课文学习结合起来,必须具有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艺术欣赏之价值。”新加坡、加拿大等国的语文教学大纲也有类似的表述。

应当承认,前些年的语文教学,在标准化考试的影响下,的确有将训练泛化的情况,使一些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有错必纠,但是,不应该矫枉过正,因为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训练过程。

首先看一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都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第一重要的根本任务,展开来讲就是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项目,从严格意义上讲,既有素养的成分,更具备技能的特征。

随着近些年阅读学、写作学以及口语交际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和完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都可以成为一种专门的能力,这一点已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这些能力的形成,只靠感悟、熏陶也会有一些效果,但是,绝不会达到很高的水平。期间的一些规律与技巧,是需要认真实践反复练习才能认识和把握的,这些能力也需要多次训练才能得以形成。何况,面对悟性不太高的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当感悟和熏陶都不太见效的情况下,我们总不会舍弃训练这种适宜于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形成方式,让为数不少的这些学生掉队。

其次,再看一看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内容。小到写一手漂亮的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绝对不可能只靠感悟就能够达到的,没有长时间的勤学苦练,幻想出奇迹是绝对不可能的。大到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读写听说能力,即快速浏览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下笔成文的能力,没有哪一项是不需要训练仅仅靠感悟就能够生成的。至于背诵古代诗文,积累词汇成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更不可能只通过感悟就能够完成,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效训练,才能形成和奠定起坚实的语文功力以及可供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语文基础。

既然训练对于语文教学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教师还把训练丢掉呢?笔者以为这是传统的精英教育惯性在思想深处起牵引作用,认为过去的语文没有进行什么训练,也没有做什么作业,靠悟就解决了或者说完成了学习任务。也是当前一些人对语文教学的根本性质进行了曲解,不要“工具性”只要“人文性”,进而极端化。“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既然只需要进行“精神教育”,当然学生靠“感悟”,教师多“熏陶”,语文教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根本用不着辛辛苦苦地去进行训练。

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除了学习本民族语言、传承人类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人格等外,和数学、外语学科一样,仍然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存在一个能不能熟练准确地使用的问题。要达到熟练准确地使用,就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有效训练。除此以外,绝对没有其他捷径可走,没有顿悟而成的可能。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基础性,基础的牢固程度就取决于训练的有效程度。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语文基础,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就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 422700)

上一篇:中小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下一篇:浅谈集合思想与摩根定理的若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