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时间:2022-06-30 06:15:34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摘要:与科技发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成熟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存在较大差距。英、美、日、加、德等国家在注重市场开发;加强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完善中介服务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专利法规保障机制以及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是应对当代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国外高校;现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39-03

现代高校之所以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因为它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指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社会现实需要,提供学术性的服务。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利用自身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体现了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有效结合,也是高校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拥有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先进的科研装备和最前沿的研发水平,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然而,相对于我国高校强大的科研能力和获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说,科研成果转化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高校R&D活动的规模、强度和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实力和科技转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也与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社会地位不相吻合。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部分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一)英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英国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做法主要有:(1)“预测计划(Foresight Programmer)”。1993年开始实施,是英国科学、工程和工商界的精华大荟萃,成为振兴英国经济的一项重要计划,对政府制定未来的科技发展规划起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2)“联系计划(Link)”。由政府12个部门和各研究理事会参与支持,重点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商业化方面的合作研究,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方式。(3)“教研公司计划(Teaching Company Scheme,TCS)”。由英国贸工部、环境部、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等共同组建的中介机构实施,旨在促进公司与高校之间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培养人才,鼓励科技成果和技术向产业转移。(4)“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Faraday Partner-ships)”。由贸工部和工程与物质科学研究理事会共同发起,旨在建立由多个大学、独立研究机构、制造业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组成的协作集团,有组织地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5)“院校与企业合作伙伴计划(College-Business Partnership,CBP)”。旨在促进高等技术学院与中小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高等技术学院的技术和知识在当地企业实现转化。

除此之外,还鼓励高校进行技术创新,对尖端科学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具体措施有:(1)“科学企业挑战计划(Science Enterprise Challenge)”。投资2 500亿英镑在大学中建立8个创业中心,配备世界一流的设施,用于支持新设想及研究的商业化,在学术中培养科学创业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大学的科学及工程教育之中。(2)“大学挑战基金”。于1998年设立,目的是对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的最初阶段进行支持,即在一段时间内为在大学研究基础上所建立的公司提供种子资金。该基金拥有种子资本5 000万英镑,其中2 000万英镑来自政府,1 800万英镑来自惠康基金,200万英镑来自Gastsby慈善基金会,其余的由大学筹集。(3)“高等教育创新基金(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由英国贸工部、教育及就业部和教育基会理事会共同资助建立。它同高等教育与企业和社区联系基金合在一起总共为1.4亿英镑,每年提供经费2 000万英镑,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同时还支持各大学内部建立专门机构从事专利申请与保护、资金启动、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等活动。(4)设立和逐步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界与产业部门紧密合作的奖励机制。英国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发展以及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在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还设立和逐步完善了若干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界与产业部门紧密合作的奖励机制。这些奖项主要有“科学与工程合作奖”、“工业与学术界合作奖”、“技术转让奖”和“实现我们的潜力奖”等等。

综观上述英国政府所推行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不难发现其具有很高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这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起了直接支持作用,又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制度、体制与组织的建立健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社会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增加了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保证科技开发的力量和科技成果的水平,还使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者有收益上的保障。

(二)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美国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在美国,一些难度大、耗资大的项目由单独的一个公司承担是实现不了的,每一项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往往涉及众多类别的技术领域,而且对每一项技术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一个环节出差错,就会引起整个技术的报废。它要求协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传统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为适应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技术的高密集性、竞争的高保密性的项目的需要,一些新技术产业集团应运而生。它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及中介组织的合作。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长远的、对国家未来工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问题;另一种是针对实用性很强,能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向工业产业转移的研究项目。

在美国一些大公司,市场营销人员的地位比研究人员还重要,因为很多有应用价值的开发项目都是在销售人员与客户的商谈过程中发现的。美国是最早倡导技术转让的国家之一,而且成效显著。美国高校的技术转让管理最主要的机构是成立于1974年的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h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它是一个非营利性构,主要任务是技术转让信息;提供教育培训;召集和组织年会与地区工作会议,促进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设立奖学金,鼓励技术转让专业人员的成长;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和加强与美国商务部和主要国会议员的联系;加强与其他协会和组织如美国大学学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美困政府协调委员会(Council on Governmental Relation)、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ssociation of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等的联系等。

在风险投资方面,风险投资集中于始终把握着美国高科技前沿的硅谷。目前,硅谷集中了全美国1/3以上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总额由1990年的5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34亿美元。风险资本对企业的创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日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日本政府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为科研成果拥有者与有意进行技术开发的企业牵线搭桥。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与咨询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有研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向企业推荐并协助开发。二战后日本注重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至今还十分重视推动和加快校企合作。例如联合研究、大学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研究、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高校接纳企业研究人员在学校进行科研活动、在高校设立联合研究中心等。同时日本政府在鼓励与引导产学研结合,采取扶持政策及具体的鼓励措施。

(四)加拿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加拿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设立了具有“创新系列”功能的计划和管理机构,它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给予扶持。为了保证“创新系列”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帮助与支持,加拿大政府调整了原有的机构或者增设了一些新的计划或机构。其中包括:针对技术开发阶段实施的科学研究及实验开发税收优惠计划(SR&ED)、工业研究辅助计划、加拿大技术伙伴计划(TPC);针对资会需求量大的生产阶段成立的加拿大实业开发银行(BDC);针对涉及市场营销业务成立的加拿大出口开发公司(EDC)、加拿大商业公司(CCC)。可以看出,服务型政府始终贯穿于产业化的整个过程,是加拿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特点。

(五)德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中介服务机构在德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帮助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促进研究成果尽快地在实际中应用。而且,德国特别注重专利的申请,德国政府意识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的并不是专利的申请数量,而是将获得专利的技术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德国政府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指出大学有义务对本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提供条件,大学教师可从其发明的成果转化收益中获取30%。另外,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利用高技术园区的建设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硅谷的经验,自1982年起德国政府先后建立了60多个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园区与80多个类似科技园区的科技中心。创办风险投资公司也是德国政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德国政府在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的初期采取了相应的扶持政策,除了要求国家银行与风险投资公司为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资金投入外,政府还积极鼓励私营金融机构为新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并承担80%的风险担保。

二、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适应市场需求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任何一项高新技术在进行转化时都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产业化的方向、时机、进度与规模。在美国,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市场引导科研向应用研究倾斜。市场需求是日本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经济萧条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地开发技术市场。

2.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但有资金的优势,大学、科研机构拥有科技开发、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企业依托大学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二战后就有“产学合作”传统的日本,在今天仍十分重视加强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多样,或联合研究,或大学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研究,或高校接纳企业研究人员赴学校进行项目研究。

3.科技园的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等环境。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关系到产业化的成败,科学园这种特殊机制的建立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科技园这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与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相互集聚,并形成了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而且这种创新主体聚集效应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美国硅谷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独具的特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的探索上都致力于科学园区设施的建立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催化剂。

4.政府的宏观调控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加拿大政府通过调整原有机构的职能或设立新的计划或机构,使创新系列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扶持。政府设有六个计划或机构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它对科技成果化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即法律导向与政策导施。美国政府近些年加强了对科技和经济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5.注重专利法机制的建设与实施,提高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美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为专利申请和专利使用提供方便和保护,对专利申请的条件作了明文规定。德国专利制度不断完善,规定大学有权获得其科研人员的发明,有权申请专利。

6.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形式多样,名称各异,但作用却是相同的。这些中介结构一方面为高校的研究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课题经营动态推介给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美国各级政府还建立了科技成果和人才数据库,供企业查询科技研发信息。

7.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投资一般由有志于高科技投资的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实行专家管理和运作,这种分散股权的投资方式是分散投资风险的主要形式。高科技投资业的兴起,必须以形成其风险规避机制为保障。否则,投资者将因此动力缺乏,热情消减,所以退出机制是推动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外一般利用证券交易市场收回风险投资,达到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

8.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资源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之一。美国高校明确规定,在不影响学校自身任务的情况下,学校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英国政府及高校也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一些高校规定系、院负责人必须到企业去兼职才有条件回学校继续任教。在德国,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学校与企业双方采取双向流动的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为支持这种形式给予必要的资助。我国台湾工业研究院认为,优化配置人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办法。

三、结语

与科技发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成熟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存在较大差距。英、美、日、加、德等国家在注重市场开发;加强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完善中介服务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专利法规保障机制以及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是应对当代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更趋激烈。在此过程中,只要我们尊重现实,正视差距,抓住机遇,吸取和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订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措施,尽快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就能加速实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做好、做强,从而真正实现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安建萍,刘佳.高校科研成果缘何推广难[J].经济论坛,2003,(23).

[2] 李嘉明,朱如意,赵志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1).

[3] 许继琴,等.美国科技资源与产出的结构特征分析川[J].科学管理研究,2003,(8).

[4] 孔祥俊.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 赵可,史静寰.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科技研发中的地位与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6]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学技术观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行政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