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肉种鸡均匀度

时间:2022-06-30 12:45:07

均匀度是评价鸡群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具体内容包括体重、骨架、体型、换羽、抗体滴度、性成熟和体成熟等方面。饲养员应从育雏第一天开始抓鸡群均匀度,为以后的均匀度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导致均匀度较差的原因

1. 饲养管理不到位

饮水时,水位不足、水线高度不适宜、限水不合理、水质差等;喂料时,料位不足或过多、饲料分配速度慢或分配不匀、喂料时间不固定、料线高度不合适等;免疫时,空免、漏免、疫苗剂量不准等,均可导致肉种鸡均匀度较差。

2. 环境条件差

育雏时,温度过高、过低或不均匀,湿度太低,养殖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或不匀等,均可导致肉种鸡均匀度差。

3. 发生疾病

疾病是影响均匀度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球虫病和其他肠道疾病的暴发,极易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致使鸡只体质差,鸡群均匀度随之受影响。如果种鸡场没有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也易使鸡群感染传染性疾病,均匀度差。

二、提高均匀度的有效措施

1. 培育早期食欲

实践证明,雏鸡越早得到饲料和饮用水,生长发育和体重均匀度越好。如果在最初4天未形成良好的食欲,以后的均匀度就会较差。因此,在雏鸡到达前30分钟,应均匀放置好饮水器和饲料(铺设垫纸或塑料布),以便雏鸡入舍后能同时开水和开食。加料应少喂勤添,前4天每天喂6~8次,以促进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发育。

2. 仔细挑选雏鸡

首先,将来自不同周龄种鸡的雏鸡分开饲喂,这样可减少它们之间的竞争。其次,雏鸡入舍后,在保证供给充足饲料和饮用水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应仔细挑选出开食不好或状态不佳(包括个体较小的)的鸡只,放入小栏单独加强饲养,给予精心照顾。此外,在每次免疫、扩群、称重过程中,都对雏鸡进行挑选,按照大小分组饲养。挑选雏鸡的工作越早越好,最好从育雏第一天开始进行。

3. 控制料量

从1日龄开始,采用拟定料量和自由采食相结合的方法,使不同栏(笼)内的鸡只每天采食量相等,缩小雏鸡体重差异,使它们有同等的机会获得良好的开端,有利于全群称重前均匀度的提高。从第二周开始,严格准确地给鸡只定料量,喂料做到快、准、匀。饲喂方式是每天从开始给料直到雏鸡全部吃完,中间不间断饲料的供应,喂完料1小时后再关灯。以后,通过调整各栏(笼)的喂料量,控制鸡群的体重增长,使鸡群获得均匀的骨架发育和正确的公母鸡体型配比。

4. 调整体重增幅

当实际体重和标准体重出现偏差时,在10周龄之前,可以以鸡群周增重比标准增重多增重(最多30克)或少增重(最多40克)的方式接近标准体重;在10~15周龄时,可以以鸡群周增重比标准增重多增重(最多30克)或少增重(最多20克)的方式接近标准体重;在15~22周龄时,若鸡群体重低于标准体重则以鸡群周增重比标准增重多增重(最多30克)的方式接近标准体重,若鸡群体重高于标准体重则保持现有体重增幅;22周龄以后,鸡群体重相对标准体重无论是高还是低,都要保持现有体重增幅。

5. 提供适宜的料位和水位

雏鸡入舍后应随时检查料盘和饮水器是否充足,特别是在开灯后。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渐过渡到料线和水线,并保证其数量和高度适宜。

10周龄后应保证料位充足和料线较低,因为鸡群的竞争性采食行为增强,均匀度更难维持。使用链条式料线时,应增加辅料箱,保证在3分钟内将饲料布满整个料线;使用盘式自动料线,不能把饲料放空,以确保在料线开始运转时,所有的料盘会同时下料。使用滑轮系统可以让所有的料桶同时放下,但料桶晃动时会导致饲料偏向一边,可把整排料桶串起来或把料桶放低,以减少晃动。

产蛋期淘汰病弱残次鸡后要及时减去相应的料位、水位,以免个体差异拉大。鸡笼养时,应注意当出现死淘时及时把鸡数补齐,并保证料线与料槽齐平,使位于料线边缘的鸡得到的料量相同。

6. 及时进行分群

为了获得良好的骨骼和骨架发育,雏鸡21~28日龄分群最重要,最晚不能晚于28日龄。根据体重情况将鸡群分成大、中、小3个群,对体重较轻的鸡群可以提供高蛋白饲料以帮助其适当加快增重,对体重偏大的鸡群应减缓加料幅度,使其在2~3周后体重达到标准。经常检查鸡群体况和均匀度,以便决定下次分群时间,确保全群均匀度保持在80%以上。

全群分群时不需要逐只称重,有经验的工人用手掂量就可以判断出鸡只的大小,从而减少鸡群的应激和提高工作效率。分群一般需要进行3次,3~4周龄、6~7周龄、9~10周龄各1次。

10周龄后不建议全群称重,称重不但影响鸡只的周增重,还将影响其性成熟,只有在均匀度低于70%才全群称重。分群后连续4周均匀度保持在80%以上,说明管理比较到位。

7. 全群称重

称重前,应确定合理的中鸡体重范围,这样均匀度才能提高,并利用限饲日、免疫日和周末称重调整鸡群。称重时,将鸡群按大、中、小分群,并对极大鸡和极小鸡进行计数。大鸡和小鸡应分别占鸡群总数的12%~15%,特大鸡和特小鸡应分别占鸡群总数的3%~5%,中鸡占鸡群总数的60%~70%。

实际生产中,全群称重前可先称重200只鸡计算平均体重,看大、小鸡的比例是否在预定的比例中,如称重的大、小鸡总数占鸡群总数的比例与预定比例差异较小,而大、小鸡各自比例差异较大,应及时调整中鸡体重的上、下限;如称重的大、小鸡总数占全群的比例与预定比例差异较大,而大、小鸡各自比例基本相当,应及时调整中鸡的体重范围;如称重的大、小鸡总数占鸡群的比例与预定比例差异较大,而大、小鸡各自比例差异也大时,应及时调整中鸡体重范围和上、下限。

全群称重时动作要轻,做到全称,防止逃漏、放错鸡和记错数。称重后,根据鸡群间体重差异调整料量。

8. 采用科学的限饲方法

育成期喂料量较低,鸡只的采食时间较短,若料线中饲料分布不均,易造成均匀度降低。为了提高均匀度,必须根据不同周龄采取不同的限饲方式来保证鸡群足够的采食时间,通常采用的限饲方式有隔日限饲、4/3限饲、5/2限饲、6/1限饲等。

在应用某种限饲方式时,必须在喂料日料量达到肉种鸡几乎不能承受时才转换成更宽松的限饲方式,以达到提高均匀度的目的。限饲后第一次饲喂是判断限饲方式是否合适的最好时机,如果限饲过度,吃料后有个别鸡只会出现双翅下垂、卧地不起、浑身颤抖等症状,这是嗉囊膨胀压迫颈部血管的表现,下周就应该转换成相对宽松的限饲方式了。

9. 正确评估鸡群均匀度

鸡群均匀度好除了有正确的体重增长,还要有良好的骨架发育、性成熟和体成熟。通过观察鸡群主翼羽的更换情况,可以知道鸡只的性成熟程度。一般从9周龄开始观察和记录肉种鸡的换羽情况,到加光前(性成熟时)应只有2~3支主翼羽未换,新羽长好需6周时间。16~23周龄时,称重时通过目测和触摸对鸡只胸部、翅部、耻骨及腹部的脂肪进行监测观察,对鸡群进行体型评分,把体型发育分成几个等级,记录每一等级的鸡数,然后对评分结果进行正确评判,进而控制鸡群的丰满度。

10. 认真执行饲养管理程序

肉种鸡对饲养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要严格制定和认真执行科学的饲养管理程序,保证鸡群健康,为提高均匀度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生产稳定。

育雏期,根据鸡只不同日龄的要求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温度在前3天保持在30~32℃,前1周每两天降1℃,以后根据鸡群体况逐渐降温,到育雏结束后维持在18~24℃之间;湿度在前2周保持在60%~70%,以后降低到50%~60%即可;育成期和产蛋期,适宜的温度为18~24℃,日温差不应超过6℃,否则鸡只易发生坏死性肠炎、采食和消化能力急剧下降。在确保温度的前提下合理通风,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鸡龄选择合理的通风模式和通风量。

制定光照方案时,在育雏期至补光前光照强度和时间渐短的基础上,必须采取严格的遮黑,遮黑不彻底所获得的高换羽均匀度是虚假的。

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随着日龄增长,要逐渐降低饲养密度,确保鸡群生长空间和鸡群舒适,以增强鸡群的抗病能力。

在实际生产中,还应密切观察,注重细节管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免疫前后的管理,定期消毒。

11. 加强防疫

及时淘汰病弱残鸡,育成期至少每2周集中淘汰1次,死淘鸡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原菌传播。免疫时,必须做到名称、剂量和有效期“三核对”,正确、精确地完成整个免疫操作,确保免疫的一致性和抗体滴度的均一性,以控制疾病的发生。

上一篇:UV—C预处理加真空包装组合处理对凤凰水蜜桃保... 下一篇:水稻早衰前防后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