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棉田的“捕虫能手”

时间:2022-06-30 12:39:59

多年来棉田病虫防治上单纯依靠化学农药,致使天敌数量锐减,病虫抗药性增强,甚至越施药,病虫发生越严重。其实,棉田害虫的天敌比较多,要善待它们,以发挥这些捕虫能手的作用。

中华草蛉。成虫体长9~10毫米,前翅长13~14毫米,后翅长11~12毫米。体黄绿色,中央有黄色纵带,头部淡黄色,足黄绿色,跗节黄褐色,翅透明、较窄,端部尖,翅脉黄绿色。中华草蛉捕食蚜虫、叶螨及鳞翅目昆虫的卵和初孵幼虫。4~5月在小麦、蚕豆、油菜、豌豆、果树、林木上捕食害虫后,第1代成虫于5月下旬迁入棉田,在棉田可繁殖4~5代,一般有4个高峰,分别在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每只草蛉可捕食棉蚜500多头、棉叶螨1300多只、棉铃虫卵300多粒、棉铃虫幼虫500多头、斜纹夜蛾低龄幼虫500多只。中华草蛉最适温度为23~27℃,最适湿度为60%~70%,抗高温能力强。为了充分利用中华草蛉,提倡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方式,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加强管理,科学施肥,促进棉株早发,引诱草蛉迁入。还要人工繁殖释放中华草蛉。由于中华草蛉的成虫、幼虫对化学农药敏感,棉田药剂防治宜采用隔行喷雾、局部施药、点心挑治等方法,并选用选择性杀虫剂和微生物制剂。

小花蝽。成虫体长2~2.5毫米,全身具微毛,背面布满小刻点,近黑褐色;触角4节,淡黄褐色,复眼红色,单眼1对、红色;前翅革片黄褐色、膜片烟灰色,足淡褐色,股节常呈黑褐色。小花蝽一年发生8~9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中、杂草丛内、树皮缝隙等处群集越冬。3~5月间在油菜、杂草、绿肥、麦田、蔬菜田内活动。5月下旬到6月上旬进入棉田,取食棉蚜、棉叶螨、蓟马、叶蝉、盲蝽的若虫以及棉铃虫、红铃虫、金刚钻、斜纹夜蛾、小造桥虫的卵和初孵幼虫。在棉田可繁殖5代,有4~5个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中旬、7月下旬到8月上旬、8月下旬到9月上旬、9月中下旬。以7~8月间2个高峰数量最多。9月以后逐渐减少,10月份迁出棉田。因此保护和利用小花蝽是棉田栽培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放宽苗期蚜虫防治指标,提倡针对性防治;防治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时,可选择生物农药,如Bt、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抑太保、卡死克、除尽等,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尤其是中高毒化学农药。

松毛虫赤眼蜂。不仅可寄生松毛虫虫卵,而且可寄生棉铃虫等害虫虫卵。可在棉田放每代赤眼蜂2~3次,各代第1次放蜂在卵株率达到5%左右开始,以后每4~5天放1次。每667平方米每次放成蜂15000头,卵寄生率可达69%~100%。

另外还可利用七星瓢虫、食蚜瘿蚊等天敌除虫。■ (湖南新邵县农业局422900 刘子龙)

上一篇:预防口腔溃疡有数招等 下一篇:关于“香甜糍粑”答读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