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他人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0 01:57:37

善待他人作文

善待他人作文篇1

善待他人不是较远的要如何去保护一个人,也不是说要把那个人当做一个宝贝。我们对别人流露出的一个微笑,就是善待。我们关心一个人,在他们难过沮丧的时候,对他们说一些安慰的话,这也是善待他人。不单单是这样,我们在他人生病的时候去照顾他人,这也是善待他人。善待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们不了解善待这个词语。

到底要如何,才能正确地去善待他人呢?当我面对一些事情,手足无措,或者是无从下手时,内心都会非常的纠结。当处于别人有危险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去帮助他人。哪怕是伸出援助之手,扶扶他们,其实也是做了一件善良的事情,虽然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给予关怀的力量却十分伟大。

善待他人,又是不伤害他人,我们不应该在别人伤心的时候还恶言伤他们已经受了伤的心。不应该在他们摔倒时反而站在旁边嘲笑他们。我们不应该在它们危险的时候反之逃跑,不能因为他惹火你而动手伤人,把他们推倒在地。在遇到故意惹怒你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不理会,心宽则容天下。

善待他人,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却蕴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天天都在善待他人。有时夸夸别人的好处,亦是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并不是悬挂于高空的楼阁,只要我们愿意去帮助别人,那东西便会离我们很近,只是伸出一只手便可触碰。但有的时候,善待他人,也要看是在什么时候。

善待他人作文篇2

在19世纪中叶的一个冬季里,有一个少年流浪到了美国南加州的沃尔森小镇,在那里,善良的杰克逊镇长收留了这个少年。

冬季的小镇雨雪交加,镇长杰克逊家花圃旁的那条小道变得泥泞不堪,行人纷纷改道穿花圃而过,弄得里面一片狼藉。看到这些,被镇长收留下的少年心里很不忍,因此他便冒着雨雪看护花圃,让行人仍从那条泥泞的小路上走过。此时,镇长挑来了一担炉渣,将那条小路铺好了,于是行人就不再从花圃中穿行了。镇长对少年说:“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么!”

“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么!”这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让少年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和启迪。他就此悟出:关照别人虽然也需要付出,但同样能得到收获。镇长的一句话,成为这个少年终生享用不尽的巨大财富,他后来成了石油大王,他就是哈默。

帮助别人,别人会感激你。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从在公交车上让座开始,你会觉得你的确很有风度,你会对别人给你的感谢的目光上瘾。和善,友爱,热情,真诚,特别是在人有困难的时候,多帮助别人,别人会感激你的,认为你善意的,是位好处的人。善待,一个很简单的字眼,但要每个人都做到却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不过,只要你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幸福、感恩的心态去善待别人,那么这也就不是那么难的事了!

善待他人作文篇3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女娲娘娘就用黄泥创造了掌握地球的生物--人类。人类迅速在这片黄土地上繁衍开来,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人类子孙的足迹和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这是流芳百世、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然而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正因为有了人,多人组成了社会。而社会就是由许多人结合成的大家庭,不论民族文化差异,也不论肤色深浅。共同的心就是差异之间的桥梁,把人们紧紧地连在一起构成了社会。

茫茫人海中,你来我往。肩与肩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短,擦肩走过却浑然不知。人群如潮水一般涌动,分不清谁是谁。能够在茫茫人海中相识是一种缘分,要格外珍惜。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更好的相识,并将这种相识珍惜才能变为永久。更何况善待他人也是一种品德。只有胸怀一颗友好、心平气和的心的人才能用善对待他人。他们把善化为友好、互帮互助的面容出现在他人面前。同样他人也会这么做。这样既善待他人,又善待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善待他人是时代之间的枢纽,沟通了过去和未来。如果整个社会都人人善待他人,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一种微笑互助的社会真情。又使社会快速发展,这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然而由于各种利益的奔涌而来,金钱、地位、权利……驱使人们变得自私贪婪,只为自己着想,人们忘记了“合作”这个词。人们互相欺骗,最后弄得两败俱伤。是自私蒙上了人们的双眼,使人们只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贪婪给真诚的心罩上一层浓灰,使人们变得虚伪。是各种眼前的利益给人们戴上了面具,使人们看不清他人,也看不清自己。通往心间的桥梁被摧毁了,人们只能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去看清自己他人,了解他人。最终的结果是:由于人们不互帮互助,不友好对待他人,经济上的合作就如过眼烟云,不再复返。自己的力量敌不过,收获甚微,社会最终将不复存在。繁荣一时的城市将做为怀念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幸好人们并不是这样,人们懂得学会善待他人,互帮互助。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使人们心灵相通。因为这是善待他人化为的动作。人们之间互相善待,两者共同繁荣。社会也因此昌盛起来,并开始向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相信不久能美梦成真。

就像一位名人说的一样:“如果我们人与人之间共同迈进一小步,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迈进一大步。”

学会善待他人吧!这样才能让自己活得充裕、自在。善待他人就是一种力量,它冲破了束缚人们的罪恶心灵和自私心灵,让合作源远流长……

善待他人作文篇4

关键词:友善大学生培育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身份逐渐由最初的“被动承受者”逐渐向“主动责任者”转变,并最终以独立的社会个体出现。但在经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中,社会成员“个体化”也会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道德问题。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一现象呈不断蔓延趋势。社会“个体化”现象在促进社会个体意识觉醒、满足个体释放活力、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冷漠、社会分化严重、个体身心失衡等严重问题。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理性处理各类社会关系是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个体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从本质上看是个体在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出现问题。友善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党的十报告在经过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友善”列为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更体现了国家对培育公民理性地处理各类复杂社会关系品质的重视。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其友善品质对于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友善的内涵

在甲骨文中,“友”是由两个“又”组成,是会意字,象征着朋友之间伸出援手,意为帮助。“善”是由羊和言组成,羊在古代象征吉祥,言为讲话、言语之意,固善为吉祥的言语。“友”与“善”组成“友善”一词后,即表示互相祝福、互相帮助之意。作为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核心要素,友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儒家、道家抑或是佛家,都得以重视。因此,在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特殊时期,友善作为缓解道德冷漠、社会分化、部分社会成员身心失衡等问题的一剂良药,应该得以大力弘扬和培育。其中,友善品质包含待己友善、与人为善、善待自然三个方面的内涵。

待己友善作为新时期友善品质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处理自身身心关系的基本准则。待己友善,体现在珍爱生命,身心和谐方面。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是指发自人类内心最原始的欲望。“超我”则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受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因此,“本我”与“超我”时常产生冲突,需要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进行调节,这就表现为个体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以保持身心平衡。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工作等压力加大,亚健康人群比例逐年增加。这一类人的“自我”不能够有效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最终导致身心失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尚未具备理性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有限,加之网络对社会上各类负面信息的报道增加,时常超出他们的心理预期值,导致其心理失衡。此时,加强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使其以友善的眼光和方式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平衡身心发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十分重要。

与人为善,是个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要求做到助人为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作为一个节点身处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得以体现。因此,理性处理社会关系十分重要。友善是人处理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道德品质和规范。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个体化”趋向明显,道德冷漠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社会和谐的剂,友善要求人们做到助人为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是友善品质的直接体现。互相帮助是友善的本意所在,因此古语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时,友善还要求做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这是友善的前提。在当前社会,无论权力大小、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其社会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不以地位高低、财富多寡论远近,不对富贵之人曲意逢迎,不对贫贱之人冷眼相对,做到尊重他人,这是做到友善的前提条件。

善待自然,是个体处理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准则。善待自然要求我们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组成其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问题。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开始向自然界发起疯狂进攻,在创造一个个工业神话的时候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在当前,我们必须正视生态问题,以实际行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因此,我们人类不仅仅要做到待己友善、与人为善,更要善待自然。善待自然不仅是保护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更是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

二、大学生友善品质培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新生力量。因此,改变社会不良风气,要从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开始。培育大学生的友善品质,不仅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要求。

(一)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是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大举措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个体化”趋向更加明显,社会生活中道德冷漠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小悦悦”事件到四川达州老人“碰瓷”事件,无一不表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出现了问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从外在压力角度,友善是一种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做到待己友善、与人为善、善待自然;从内在约束角度,友善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要求和约束。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友善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提升大学生群体道德素质水平,是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形成不仅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还包括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推崇。工具理性是以实现效率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它并不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这就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消极因素,我们更需要用理性的因素加以平衡和限制,这就必定涉及到友善品质的培育。面对工具理性带来的冰冷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个体化”引起的道德冷漠,友善可以为其注入浓浓的人情味,以此社会交往中的摩擦,消解社会发展中的冷漠。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肩负建设国家之重任,因此具备友善的高尚品质,保证身心健康,具备理性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这不仅是成为一名国家栋梁的基本品质,更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友善品质培育的有效路径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友善作为人与人和谐交往的基本要素,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并能将友善品质的培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普及友善教育

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课堂教学是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通识课,是传播友善思想、培育友善品质的最佳途径。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友善品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势在必行。首先,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加重友善教育的比重,包括强化友善品质的道德意蕴、传播中外友善思想的精华、灌输友善品质的内容和要求,以此提升大学生对友善品质的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将友善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其次,友善的三层内涵决定了高校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观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教育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防御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实现待己友善。通过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现状,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最终实现将友善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使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友善的本质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关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友善氛围

大学生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各类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的第二课堂。高校应着力营造友善氛围,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开辟友善教育的第二课堂。首先,在硬件设施上,高校应积极完善校园友善文化设施建设,包括宣传友善品质的名人名言,校园横幅以及相关图书资料。在软件上,高校应掌握校园舆论导向,着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友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积极营造友善氛围。其次,高校应深化与友善品质相关的各类实践活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与友善相关的系列专家讲座及志愿服务等,定期评选表彰友善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友善的浓厚氛围。最后通过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友善氛围,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友善品质。

(三)加强高校制度建设,改善友善的保障制度

道德建设不仅需要道德教育的引导,更离不开相关制度的规范。因此,加强高校相关制度建设,是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对友善品质的认知、内化和践行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内容的系统灌输、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更需要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因此,高校应积极建立系统的友善保障体系,把引导与约束相结合,通过严格管理,促进向善扬善的校园风气,使友善行为成为校园常态。为此,高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依规治校,形成系统有效的友善保障体系。首先,高校应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以法治思维规范校园秩序,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其次,高校应坚持用相关政策保障校园文明环境,在学校发展规划、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实践活动等政策制定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友善品质的本质要求,在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中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最终实现良性互动。最后,在建立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将大学生友善行为纳入考核体系,以体现出对友善品质的硬性要求,做到鼓励友善行为、谴责惩罚伪善行为,形成正向效应,为形成和谐友善的校园氛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促进学生对友善的认知、内化和践行。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

[3]吕晶晶.以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化解道德冷漠[J].湖北社会科学,2014(5).

善待他人作文篇5

关键词:文学人学写作

“文学”是“人学”,强调了写作是人的本位意识的萌发,是人表明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是“人学”,强调了教育促进人的精神发展与强大的作用。而“写作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遵循“写作与人”和“教育,语文教育与人”的关系规律,确立“人”的角色与位置。这里的“人”,包括两个参与“写作教学”的主体――老师、学生。如果摆正了师、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位置,使他们正确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就能表现为既能使学生在写作与做人上主动向真、善、美的方向奔跑,又能使老师从繁重而低效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成为不断享受作文教学成功乐趣的良师。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内在趋向,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唤起和保护他们的向真、向善、向美之心。

一、敞开心扉,在文中播下“真”的种子。

写作、表达如同呼吸,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与需求,人的本质是真诚坦白的。现实中,孩子们之所以怕写作文,大多是怕绞尽脑汁地编造假话,之所以作文中不肯写真话,很可能是担心说真话会吃亏,至少是不会受到鼓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作文中充斥着“代圣人立言”的普遍现象实在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而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播下“真实”的种子,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老师批改文章要做的是尊重真话,欢迎真话。矫枉必须过正。无论是胡思乱想、杂乱无章的或小小不成篇章的片断;还是一时意气用事、信口开河的狂热偏狭的发泄;甚至是受伤后冷漠与仇恨的咒语和自私、虚荣与功利的谋划等等,我们都应让他们暂且拥有一席之地。只要是真实的言论,我们都不应将他们扼杀。应该尊重任何真话的存在权利,就如同我们的教育应保护与提倡不同的面孔与个性,不应将人格上、精神上有缺点的孩子关在校门之外。要让他们朝善与美发展,首先要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实。真话如小鸟,轻举妄动会将它们吓跑。特别是在学生刚说真话时,我们应像对待初生的婴儿一样对待来自学生心灵的真话,拿出最大的热情去赞美与欢迎他们,正如欢迎一个真实的新生命,让作者们感受到创造新生命的骄傲!

对于学生的真心话用平等亲切地口吻大加鼓励、表示赞赏,并不过多纠缠于他们思想的高度,表达的艺术。这样做,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学生写作很快形成了说真话的风气。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也在不断变化着,从一开始满纸抱怨“文章无话可写”,到“我发现我好象喜欢上了文章”,再到“我无法阻止我笔尖的流动”。

二、给人与文以“向善”的期待与信任。

向善,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个好人,即使十恶不赦的人孩提时也是这么想。世界上不存在百分百的坏人,只是有人境遇特殊或太过偏狭与自私。

人都有自我反省的能力,都具有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潜能,当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期待与充分的信任与尊重的时候,这种潜能会获得最大的释放与发展。学生的日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们有着惊人的自我净化能力,往往前一天的日记里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被后一天所,表现出巨大的进步与超越,从日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不断思考与反省的过程,看见他们向“善”跨越、奔跑的足迹。我们在作文批阅中要做的,是用平等的口吻建议他们我们认为什么是好的,特别是要告诉他们我们所期待的,并且给他们以最大的信任和充足的自我反省与提高的时间、空间。事实证明,学生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努力。

三、写作交流课有利于个性化表达。

同一个集体,往往会因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引发出两种、三种、甚至多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看法与感受。这些观点经常形成针锋相对的PK,或百家争鸣式的论辩。课堂上拿来交流,会越辩越明,学生从中逐渐知道了看问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角度与立场,自然会使其更全面而深入地思考问题,避免了思维的片面与偏狭自私的倾向。这样,有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有了广阔与包容的心胸,自然会把握善的真谛,其文也自然就有了气度与高度。

事物往往是复杂的,不唯说真话才善。譬如日记课上,有个时期因说真话而气氛尴尬。问题是关于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当说真话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时,我们应怎样引导学生?我意识到我们的目的是引导他们如何更有智慧,精神更强大,并且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说真话,是为了自己正视现实,帮助自己进步,说真话,并不意味着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我教给学生一句话:“容忍和掩盖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就是慢性自杀,无视与抹杀别人的优点与贡献就是谋才害命。”当朋友、同学犯了错,尽量把改错的机会留给他们自己。尊重每一个犯错误的人,信任他们的反省能力。事实证明,一个大多数成员都能自觉、自省与自律的集体,对个体的感染与约束力量是巨大的,他们往往会主动悔悟。

学生在写作中肯说真话,不断进步。随着他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他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也日益强烈。他们渐渐不满足于简单的释放与倾吐,不再满足于平铺直叙,他们羡慕别人的更巧妙更艺术化个性化的表达。写作交流课上同学的范文让他们反响强烈,他们渴望引起特别的关注。从模仿到创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思考与研究如何更细腻、传神,更艺术化的表达。这时,同学用精彩的范文稍一引导,老师在评语中稍一点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句式、写作手法,就缤纷地在他们的日记里出现,而且越来越娴熟,色彩斑斓,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善待他人作文篇6

论文关键词:非现役人员 生活待遇 经费保障 管理

2004年4月,四总部联合下发了《军队公勤人员聘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2005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又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它催生了为军队建设服务的两个新型群体——非现役公勤人员和文职人员。从《规定》和《条例》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我军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需要予以研究改进。本文从分析我军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改进我军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的对策。

一、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开支挤占生活保障经费。现有法规对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和公务事业费的范围、标准、管理办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规定》明确:“非现役公勤人员生活待遇经费,实行按编制供应、包干使用的管理办法。军队用人单位按人员标准计领的非现役公勤人员公务事业费,包括公杂费、给养器材费等,按照生活待遇经费供应实力,在公务事业费决算中增设‘非现役公勤人员’项目,随本单位年度公务事业费决算计领。”《军队文职人员生活福利待遇经费和公务事业费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规定:“文职人员生活福利待遇经费和公务事业费的管理按照按编供应、包干使用、依法保障的要求组织实施。文职人员的公务事业费,按照文职人员岗位编制实力,在公务事业费决算中增设‘军队文职人员’项目,随本单位年度公务事业费决算计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公务事业费开支较多,有些单位出现了挪用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作为公务事业费开支的情况。个别单位甚至使用非现役人员的生活待遇经费弥补其他事业经费不足。这些挤占挪用经费的现象既侵害了非现役人员的正当权益,又损害了部队的形象,在军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

2.工资待遇相对较低。非现役公勤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根据工作岗位、技能等条件和当地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制定,不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文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和聘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事业单位同行人员有关待遇规定执行。但目前,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名目繁多,各单位津贴、补贴发放呈现福利化、多元化和隐蔽化的趋势,而军队无法准确收集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之外属福利性的那部分“隐性收入”。因此在确定非现役人员工资时就会出现“名高实低”和“隐性差距”,不能从待遇上吸引地方优秀专业人才到部队服役,另外,军事劳动具有特殊性、风险性、艰苦性、技术性和约束性等特点,因此在确定非现役人员的工资待遇时,就应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他们为军事特殊劳动所作出的贡献予以补偿和褒奖。但现行政策对文职人员只是按本人基本工资的15%建立了军队服务津贴,对在特殊岗位从事特殊劳动的人员是否享受岗位性、专业性的津贴和保健津贴也无具体规定。这样既不能合理地反映他们在部队的特殊奉献,更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3.分配激励作用不足。分配激励机制是推行非现役人员聘用的核心动力。有效的工资机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要求、体现激励性原则,实现工资收入的激励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明显增多,如教育、科研、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目前,非现役公勤人员和文职人员采用的工资定额制,核算方法过于简单,而且不区分同级别间的工资档次,这样就不能如实反映他们的劳动特点,无法体现他们的实际劳动价值,更不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工资的激励导向机制失去了作用。虽然《条例》中提出将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作为年度考核的基础。考核结果作为文职人员调整工资待遇、奖惩和续聘、解聘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非现役人员考核评价制度,更没有将考核结果和非现役人员的工资待遇联系起来,由此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不利于聘用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知识和技能获取收入。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管理规定》提出“生活福利待遇经费包括文职人员的工资、住补贴、房租补贴和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费用”,“聘用单位及其文职人员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规定》要求“非现役公勤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但受全国事业单位参保制度不统一、参保水平发展不均衡的影响,非现役人员的参保工作难以全而及时落实。国家规定企业职工应参保的险种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大病统筹、补充医疗保险,有的地方还建立了生育保险,相对而言是比较完善的。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保工作,在全国刚推行不久,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政策规定比较完善,有的地方尚未开展社保工作,参保和保障方法比较混乱,保障机制和水平差别较大。这些都对非现役人员参保带来了很大影响。例如由于部分省市社保机构正对无事业编制(无组织机构代码)而在社保机构为职工参保的单位进行清理,目前部分招聘单位因无组织机构代码,为非现役人员参保存在一定困难。

二、改进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的对策

1.严格规范生活待遇经费的使用。明确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主要是用于非现役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励等费用,如果上级拨款留有余额,还可用于非现役公员探亲路费发放、用人单位解聘公勤人员的一次性补偿金发放,不应包括其他事业性开支内容。重点保障以货币形式发放的生活性支出,努力实现招聘费、岗前培训费、政审费、体检费、档案费、服装费等事业经费的供应保障任务。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安排专项经费的下拨,大单位对专项经费实施统一管理,所属单位根据单位实际开支情况,专项申请法律诉讼费、人事纠纷费及工伤家属接待等特殊费用的列支。落实生活待遇经费管理按编供应、包干使用、依法保障的原则。用人单位聘用非现役公勤人员数量由各单位自行确定,非现役文职人员数量由上级规定的编制员额决定。根据单位实际,按照全军有关文件精神,履行人事管理手续,在完成单位服务保障任务,达到服务保障质量与水平的情况下,经费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

2.合理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根据军队职业的特殊性,完善非现役人员福利补贴体系,进一步体现要素分配的特征,提高非现役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整体水平,以增加非现役人员职业的吸引力。在对现有津贴补贴进行调整增加的同时,对专业技术强、科技含量高的岗位设立岗位津贴,对高物价地区设立物价补贴,对高学历人才设立学历津贴,对参加作战、演习、抢险救灾等重大军事活动设立军事任务津贴。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各种补偿性津贴,如节育补贴、子女教育补贴等。建立科学的工资福利待遇增长机制,包括随职级的晋升而合理增长、随物价上涨而合理增长等。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对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已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非现役人员工资津贴的调整可以参照执行。对军队自行建立的特殊岗位津贴,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岗位特点以及被聘用人员实际需求,确定相应的增长水平和办法。这样,既可以避免军地间同类人员的攀比,又可以增强非现役人员献身国防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3.建立薪酬激励机制。用人单位应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在上级分配工资定额内,专款专用,自主分配,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分配办法,实行按岗定酬,拉开收入差距,完善奖惩措施,充分发挥工资收入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一是确立合理的工资差距,细化工资项目,建立同级别工资之间的档差,以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资历等诸多方面因素。二是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即按非现役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来确定绩效工资。通过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工资与效益挂钩、兼职兼薪、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多种适合单位特点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调动和激发广大非现役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薪金与奖金挂钩制。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成绩为称职以上的非现役人员,发放月度奖金和年终奖金。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发放,不搞平均主义,要和非现役人员的职责,业绩以及当年的工作表现相结合,适当拉开差距。四是实行优秀人才协议工资。对重点岗位的特殊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短缺人员,打破聘用常规,在平等协商的原则下订立岗位职责、目标要求和薪酬待遇明确的聘用合同。

善待他人作文篇7

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而才能有好的人缘。如此,则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做到与人为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与人为善,我们首先要具有忍辱宽容的情怀。忍辱就是忍受屈辱,即当自己遭受别人无故的侮辱和责难时,不与他人争论辩解,也不采取极端报复措施的一种忍让行为。忍辱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提升,也是全身远祸的最好方式。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他人对我们强加的误解和责难之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但是,当你采用这种方式报复的时候,也许你当时发泄了心头的怨气,但是你却与人结下了更大仇恨,导致他人采取更残忍的方式来加害于你,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你若能够忍辱,不只是可以使自己免受更大的伤害,还会使那些刁难你的人被你超人的忍辱精神所感动,从而放弃前嫌,主动向你认错。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要做到忍辱就应当像弥勒菩萨那样,“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宽容是指为人大度有器量,对别人的过错不计较不追究。具有宽容心的人,是一位有一定涵养的人,也是一位以善待人的人。对一般人来说,当你遇到他人的一些过错行为时,通常都会以一种歧视和批评的态度来对待。常常抓住他人的过错不放,不肯给人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以这种态度对待的直接结果,是导致那些有心改过的人也变得破罐子破摔,失去了重新改过的机会。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对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责,则我们就能与人建立起温馨和睦的关系。 其次,令人生起欢喜心。人生在世,就是要让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过的更为开心快乐。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多理解宽容别人,多为别人著想,多说赞叹别人的话语,使人能生起欢喜心,这不仅是对别人的鼓励,还是在与他人有所争执时化解矛盾的剂。

应当经常以爱语来对待人们。爱语即是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爱语是关心别人的表现,也是增进彼此感情的最好方法。当有人生病或遭遇灾难,受到恐怖之时,我们需要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温柔的言语,同情的态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对你产生好感。不管是甚么人,只要他有优点,有发愿进步的信心,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良好的人,我们应当及时指出其进步之处,给予及时的柔软之语的鼓励,让他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再次,要恒顺众生。要想与人结下善缘,就要恒顺众生。

要做到尽心帮助照应他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当你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别人一定会受到感动,从而与你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时,即便是对你十分看不惯的人,当你能够真心善待他时,也会使他改变对你的看法。有时即便你对人的感情是你假装出来的,也会使人感受到你的热情。现实生活中那些有好人缘的人都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喜欢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别人。如果假装喜欢别人,会把自己弄得很苦很累,而且起不到甚么效果。人与人之间的敏感度,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让别人猜想到你对他的态度,从而让你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当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我们不仅能与人建立好人缘,而且还能使人对我们更加尊重。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以忍辱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以令人欢喜的言行去感化别人,以恒顺众生的心态与人相处,以诚心的照顾帮助人,做到时时处处与人为善,则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刘子纬,男,汉族。1985年3月生,陕西省延安市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二级作家,高级摄影师,书法家,评论员。现任中国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华文作家杂志社总编。

善待他人作文篇8

[关键词]抗战;日俘;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日俘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1、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中日战争的性质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判断,认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性、反动性、掠夺性、退步性,决定了日本帝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日本处于侵略的一方,而中国人民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才发动了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中日战争虽然在表面层次上呈现出的是中日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对立与作战。但是中华民族的真正敌人并不是日本全民族,日本人民的真正敌人也并非中国人民,日本士兵是受到了法西斯的蒙蔽与愚弄才走向了战争的道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敌人是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法西斯。

2、中国共产党可以巧妙利用敌军内部矛盾,通过日俘政策让敌人为我所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这场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为了实现日本军阀财阀扩张领土的狂妄野心。对于反对这场战争的日本的广大公农、士兵、中小资产者,这场战争为他们增加了无限的痛苦。因此,侵略战争的发动者日本军阀同广大人民之间、日本军阀同广大官兵之间、日本帝国主义者同殖民地被压迫人民之间都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敌军貌似很强大,毕竟是暂时的,从本质上看,从长远看,则是异常虚弱的。敌军士兵中潜在着普遍的反战厌战情绪,这种反战情绪随着战争的进行,随着日军伤亡人数的日益增长愈演愈烈,一旦我们揭穿了军阀财阀对日本民众及士兵的蒙蔽欺骗,使他们了解到战争的本质,使日军的反战情绪高涨起来,这定将成为日本军队内部的重大危机,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3个月内的企图宣告破产,中国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敌,就会使敌军的进攻遭到沉重的打击。敌军战斗力虽然强大,但并非坚不可摧,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敌军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通过善待日军俘虏的方式,让他们认识战争的非正义性,动摇敌军的信心,挫伤敌军的战斗意志,从而更有利于催化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善待日俘作为一项政治举措意义重大。

二、中国共产党对待日军战俘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对待日军战俘的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思想启蒙阶段:我们党在领导武装战争伊始,就非常重视善待俘虏的问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制定了不虐待俘虏的政策,在抗战时期党又将这一政策灵活的运用于日军战俘。1931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的俘虏政策包括:不杀害不侮辱俘虏,不随意搜查他们的腰包,及时医治受伤的病员,生活上尽量优待他们;如果他们愿意留下来,就给他们分配适当的工作;如果不愿意留,要离开的,那么经过对他们宣传教育之后,给他们发放路费,释放他们离开。

思想发展阶段:在尊重日军人格前提下,转变俘虏的思想。进入全面抗战阶段,1937年10月25日,八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签发《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命令―对日军俘虏政策问题》了四项关于优待俘虏的命令,命令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对于被我俘虏之日军,不许杀掉,并须优待之。二、对于自动过来者,务须确保其生命之安全。三、在火线上负伤者,应依阶级友爱医治之。四、愿归故乡者,应给路费。[1]继而,八路军总司令部又将四条命令增加到六项:一、不杀敌军俘虏,优待俘虏;二、不取俘虏财物,唯军用品应没收之;三、医治敌军伤兵;四、在可能的条件下,将俘虏放回,并给路费;五、愿在我部队服务者,给予适当工作;六、不干涉俘虏的。[2]思想成熟阶段:伴随着被俘日本兵数量日益增长,俘虏政策也由起初的优待释放转变为教育感化,使善待俘虏政策上升为一种政策宣传手段,一种将日军俘虏纳入统一战线之列的政治手段。1940年6月7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发出《政治部关于对日军战俘工作的指示》指出:“俘虏日军士兵后,即给以好的招待与宣传,凡俘虏愿意回去者,经过短时的宣传与谈话,使他们知道日本关于对八路军的宣传是欺骗他们的,然后一律放他们回去,应注意选择少数进步分子,给以较长期的训练。”[3]194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应当包括反对日本侵略的一切民族的政策、党派及一切阶级的人民,日本,国内的反战人民和殖民地朝鲜、台湾、越南的人民在内。[4]

由此可见党的俘虏政策已不仅仅只停留在善待俘虏上,这项政策的目的已逐渐上升为将他们纳入统一战线政策争取的对象之列。

三、善待日俘的意义

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第一:官兵一致原则;第二:军民一致原则;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

关于第三项原则曾指出:我军的胜利不但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瓦解敌军和宽待日俘的办法虽然目前收效尚未显著,但在将来必定会有成效的。[5]

面对日军惨无人道的行径,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以人道主义情怀善待战俘,对于日本战犯,在将他们改造教化的过程中,或者从轻审判,或者全部释放,这样具有的人道主义的政策,对我军来说意义如下:

1、宣传我军的政治思想,扩大了我党的政治影响。优待敌方俘虏兵,是对敌军进行宣传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我军瓦解敌军工作符合马克思主义正义战争观,所宣传的观点是民心所向,顺应战争发展规律。善待俘虏政策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同志就曾提出可以通过善待俘虏的方式来扩大红军的影响。他说:“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敌军的士兵和营、连、排长被我们俘虏过来,即对他们进行宣传工作,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发路费释放。这样就把敌人所谓‘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6]

1931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党将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时制定的不虐待俘虏的纪律运用于对待日军俘虏上,在不干涉日军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善待他们,感化他们。对于不愿留的俘虏兵,经过宣传教育后发放路费,放他们回去。这一方式,可以将我军的新思想、新情况带到外界去,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我军的政治影响力。有句古话讲的好“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通过敌人来宣传我们,这种宣传力度这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2、形成了反战组织,壮大革命队伍。抗日战争中,对俘虏的优待政策,宣传了我党政治思想,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力,从思想上瓦解了敌军,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改造后的日军俘虏壮大了革命队伍,增强了革命的力量,巩固扩大了国际革命统一战线。在我军善待战俘政策的指导下,在各级官兵的真情感召下醒悟过来的日军战俘,逐渐认识到日本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他们的行为是被日军财阀和军阀利用的,他们的敌人并非中国人民。由他们自发形成的反战组织和八路军、新四军并肩作战,壮大了革命的队伍,缩短了抗战的进程,减轻了战争的苦难。从某种意义上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史上也写下令人瞩目的华丽篇章。

3、播下了和平的种子。善待日军战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抗日战争时期,关于对如何处理日本战后问题也影响甚大。善待日俘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播下的和平友好的种子,在战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抗战时期的日军战俘受到共产党言传身教的深远影响,进而他们不断反思日军的残暴野蛮,反思战争的残酷性,将中华民族之“仁”义,与自己的行为进行对比。所以在战后回到日本后,他们极力宣传中日友好,成为日本国内反对战争、促进和平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深入了解并探究抗日战时期中共善待的日俘的举措,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抗战争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见此也为在抗战时期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战后不断为两国和平友好联袂访华,积极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日本友人致敬。

[注释]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年-1938年)第10辑[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367.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年-1941年)第11辑[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434.

[3]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选集(第二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3.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年-1941年)第11辑[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788.

[5].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50.

上一篇:小学运动会宣传稿范文 下一篇:环卫工人先进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