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的特殊价值

时间:2022-06-30 12:32:30

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的特殊价值

[摘要]高校必须用精致的艺术教育形式给学生以教益和向上的力量;要鼓励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激发时代精神,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培养创新精神,以多元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高校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特殊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精神境界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刘晓红(1966-),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分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辽宁 营口115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86-02

人生境界或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艺术家一般在表现艺术作品时,会反映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等因素。高校艺术教育的受教者大多是青年大学生,他们学习艺术的目的性不明确,而且缺乏兴趣,但渴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需求较为强烈。影像视觉文化的来临使读图式的文化消费成为主流,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高校学生的联想、思辨能力下降,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个性化创作能力退化。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过度地追求物欲和功利,人的情感、直觉、感受力受到了压制,更多的大学生感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高校通过艺术教育的审美活动不仅可使大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还能使其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增强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国民教育”“人民精神”建设以及“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问题。教育部的专家们指出,“不重视美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弘扬民族精神,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

教育部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第一项重要的任务是继承、发展我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传统。艺术教育自然应该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作为基石,继承、发展我国艺术文化特有的品格。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物质优势和国际霸权,空前地动摇了部分中国人坚持自身文化立场的自信心和现实基础,妄自菲薄、崇洋的心理畸变成一种社会心理,一些大学生也成为洋文化的追随者。人们逐渐淡忘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离得越来越远,从中我们窥视到我国对艺术教育,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教育重视的程度还不够。现在,我们唯有在学校教育理念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这一课,才能让年青一代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

同志于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适应不同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把民族精神的内容融于学校的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之中。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组织他们观看各种形式的艺术演出,尽可能地使他们多接触不同门类的艺术现象。还可以定期举办艺术讲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最终完成大学生对艺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即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自始至终贯穿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精神。从艺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方面来说,要选定、开设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要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探讨。如理论型欣赏课、实践课、合作型排练课。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上,布局要合理,按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艺术来设置,重点要突出,要注重民族民间文化,兼顾认知与创造力为特点的艺术课程体系。通过多种渠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直接与间接,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热爱民族艺术,为我们悠久的中华民族艺术骄傲和自豪。

二、激发时代精神,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

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和社会最敏感、最直接和最富于象征的表现。学校艺术教育只有在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在大学生的心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艺术文化,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始终清新怡人、魅力常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专辑》在前言中明确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审美鉴赏能力是审美感受能力的深化,它使审美主体上升到一个能区分美与丑、崇高与卑下、高雅与庸俗的审美判断、鉴赏境界。一幅幅优秀的历史画,本身就承担了特定的精神使命,阐释丰富的历史内容,起到了教育民众的伟大作用。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欣赏者能深入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即人的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够理解人类的心灵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欣赏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就会领悟到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心声,体悟到中国人民与苦难生活顽强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并成为激励我们奋斗前进的最强音。

艺术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先行者,社会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都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作品像镜子一样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特征,同时艺术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历史上一些曾灿烂于世的文明古国之所以从辉煌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与时俱进、求变求新。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名垂青史、受人崇敬的爱国者,他们总是能够站到时代的前沿,感受时代的变化,捕捉生活和人们内心的律动,集中概括那个时代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发出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的声音。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发展、成熟时期,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非常重要。高校艺术教育在当今时代,要求大学生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要自觉通过艺术教育高扬时代进步的主旋律,共同激发时代精神。

三、培养创新精神,以多元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

按照人生意义、价值的高低,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第四个境界是“审美的境界”,人们的行为不再只是出于道德义务的强制,而是出于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需要和追求。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指导方案》中要求:“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既要通过学校艺术教育进行国格教育和国耻教育,使人们自觉维护国家权益和尊严,以唤起健全的民族情感,又要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注重引导学生们保持谦逊理性的民族心态,以自信的姿态和敞开的胸怀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并不意味着在文化建设上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各种健康有益因素,促进民族艺术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专辑》还强调“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目前日本和韩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为例。在经历过经济萧条的时期后,他们在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大力地发展、培植本土的民族文化艺术,将各种产品和文艺影视作品大量地对外输出,为日、韩带去了巨大的商业利润。千百年来,我们的学校艺术教育也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人文景观,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饮食文化和婚丧习俗,以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教育的内涵交汇成的绚丽多姿的多元文化作为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今天,我们的艺术教育要以民族性和开放性兼备的多元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高尚艺术、主流艺术的价值核心,也是需要加以明确阐释和把握的艺术蕴涵。将课本剧引进校园也是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方法。要从艺术教育课本中选出文学性、趣味性强、艺术价值高的课文,改编成戏剧,自编自演。具有参与性、游戏性、形象性和开放性的艺术实践课本剧,会极大地满足大学生开拓创造的心理需求。此外,艺术教育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场所,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活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如加强校园社团的合唱团、舞蹈团、文学美术社团、乐队的建设,定期开展科技节、文化节等活动都有助于大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让大学生亲自去组织、去感悟、去体验艺术,走上街头广场,为市民演奏各种形式的音乐等都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手段,将探究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在网上拓展,也是培养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方法之一。从战略的眼光看,我们在学校实行这样的艺术教育,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又可增强其人格力量。只有广泛借鉴世界优秀艺术文化成果,以民族性和开放性兼备的多元艺术文化为广泛的精神共同体,自觉地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追求。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是由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它支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当今高校必须用精致的艺术教育形式给学生以教益和向上的力量;要鼓励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激发他们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培养创新精神,以多元的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高校艺术教育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现实内涵,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追求起着特殊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组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的通知(教科规办函[2010]08号)[Z].2010-06-08.

[2]李小伟.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10-11.

[3]关于下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0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家教体艺司函[2009]47号)[Z].2009-12-17.

[4]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年第13号令)[Z].2002-07-25.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Z].2006-03-08.

上一篇:学校先进文化的积聚与创造 下一篇:“名师工作室”: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