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歌曲《血染的风采》浅析

时间:2022-09-16 02:35:04

军旅歌曲《血染的风采》浅析

摘要:《血染的风采》作为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立意新颖、抒情风格浓郁的军旅歌曲,二十多年来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经典。除了其感人肺腑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易于打动人心外,词曲作者对于当时那一时期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准确把握也是这首军旅歌曲能够在除军营以外的地方同样脍炙人口、生命长青的原因。

关键词:改革开放;军旅歌曲;抒情性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军旅歌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军旅歌曲的抒情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抒情性军旅歌曲是军旅歌曲的一种,它的歌词一般比较细腻,除了表达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热爱等大的主题外,更多的是表达军人的内在情感,大多是对亲情、爱情的诠释。作品的结构倾向于复杂化,两部曲式的结构较多,音域也较为宽广。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旋律起伏较大,婉转悠扬、悦耳动听,演唱的难度较大,对演唱的技术和水平要求较高。大多作品还适合专业性的比赛,有的作品由于好听和演唱的难度较大而受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比赛选手的青睐。

《血染的风采》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军旅歌曲,同时也是一首抒情风格很浓的军旅歌曲,是由词作家陈哲和曲作家苏越二人共同创作完成的。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还经常有人唱起它。感人肺腑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今天笔者想和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来共同温习一下这首动人的老歌。

一、产生的背景

这一时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那就是由著名词作家陈哲、曲作家苏越创作的《血染的风采》。《血染的风采》原名叫《你不要悲哀》,是于1986年的一个晚上写出来的。歌词用了一种叙述的手法,以一名即将要奔赴云南老山前线的战士,向亲人们倾诉、告别的创作手法,采用了假设和期待的语言,激动、自豪的内心情感,表现了广大革命战士为保卫祖国,不惜付出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的英雄气概。曲作家苏越对这首歌是真情流露有感而发。他曾在1979年去过云南的老山前线,慰问那里的部队。当苏越拿到词作家陈哲写的《血染的风采》的歌词时,很自然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立即产生了极大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仅花了几个小时,他就为陈哲的这首词,谱写了四种不同风格的歌曲。前面的三个版本都具有流行元素和流行的风格,情绪细腻,如泣如诉,但是他还是感到不是十分满意。这时,他突然想到了一首表现英雄壮士气概的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灵感倍增,以悲壮的豪迈的情绪谱成了第四个版本。他这时才感到这是他真正要表达的那种情感。

二、音乐特点分析

《血染的风采》这首歌是四二拍,二部曲式结构,8小节前奏是选用歌曲B段高潮部分的音乐动机,稍加以变化而成。A段部分是e小调,旋律流畅抒情,带有一种深思的意境情绪,歌词运用了四个“也许”和四个“不能”。在歌曲的创作上,重复将会出现高潮,在这里就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听起来非常抒情感人,细腻之中又透现出一种巨大的力量,非常感人。B段转调到关系大调DDG大调上,情绪顿感明亮起来,大调的运用是一种力量的不断的积累,显得非常有劲,表现了广大的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和无比崇高的高贵品质。

这首歌曲,篇幅不算长,结构简单工整。A、B两段分别为16小节,都是非常规整的结构,采用了下行跳进,以及移位等多种手法进行发展,还采用了不断地重复,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通过A、B两段大、小调在调性上的对比,也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色彩,这些都是这首歌创作上的非常成功之处。

《血染的风采》这首歌出现之后,也曾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不同观点。有人认为,贯穿歌曲里的四个“也许”和四个“不能”的歌词,都紧紧地扣着“死”字不丢掉,再加上抒情、缠绵的忧郁小调,显得有点凄凉和消极,难以给予战士们在精神上的鼓舞;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战士们上前线,要有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是首先应该要有必胜的信心,应该要以“消灭敌人,保存自已”为根本。艺术总是会留下遗憾,这也许就是这首歌曲留给观众的遗憾,但是这首歌曲还是受到了广大的指战员和全国的老百姓的喜爱。在198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中,青年歌手华欣比赛时演唱了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评委和千万听众的心,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从那以后,董文华、郁钧剑、、万山红、远征等多位歌唱家都演唱并录制了这首作品,特别是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从老山前线回来的英雄徐良同志,坐在轮椅上,满怀真情地演唱了这首歌,震撼了现场和电视机前亿万观众的心。

《血染的风采》曲调亲切、情绪感人、沁人肺腑。内容有很深的革命气节和大义凌然的军人气概,深受广大指战员们和广大群众的喜爱。在那个年代,起到了巨大的提高战斗力,鼓舞士气的作用,《血染的风采》这首作品讴歌了当代军人为了祖国的安宁,勇于奉献自己生命的革命气概,使军人的伟大形象进一步得到深化。

三、思考

《血染的风采》这首好听的军旅歌曲经过了二十多年风雨磨砺,它的艺术魅力丝毫没有减少。我们这辈人唱起它,我们的下一辈也许还会唱起它,它给了我们艺术的享受,更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初期所形成的具有抒情特色的军旅歌曲,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所倡导的,怎样在新时期创作出既好听又好唱,而且战士们也喜欢唱的,能在社会上流传的作品,是我们现在的词作家、曲作家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双江.中国人民音乐史[M].北京:文艺出

版社,2007.

[2]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2007.

[3]黄皓茵.军歌嘹亮诵祖国[M].洛阳:外语音响出版

社,2009.

[4]孟宪斌. 军旅合唱歌曲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5]李双江.长征路上的歌[M].北京:文艺出版社,

2007.

[6]李双江.抗日烽火中的歌[M].北京:文艺出版社,

2007.

[7]李双江.解放战争炮声中的歌[M].北京:文艺出版

社,2007.

作者简介:

赵娟,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音乐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对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潘氏《中国绘画史》之“唐代之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