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探讨

时间:2022-06-30 03:14:58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探讨

随着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在此背景之下,笔者也积极投身其中,一路思考,一路实践,一路修正。走到今天,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也有颇多遗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具体来说就是“读写思说评”五环节互动优化自主学习,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贯穿课前、课堂、课外多层面的语文学习,涵盖了阅读、写作、思辨、口语、评赏五方面的能力,主张学生在某一环节学习时,再挖掘其他环节的优势或弥补某一环节的弱势,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循环的语文学习整体。同时在互动优化中努力寻求自主学习体系的最佳点,促进语文多种能力的交融互进、综合发展,也引发人们思考如何给中华母语的学习一个全新的认识与定位。

现在从学习方式的中心、结构、环节三个方面对要构建的新型学习方式进行说明。

一是方式的中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突出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学习情境,树立主体意识。它是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是方式的结构――“读写思说评”五个环节。五个环节的“横向”专指语文学习各方面,包括阅读鉴赏、口语交际、写作训练、课外实践,“纵向”环节专指语文学习全过程,包括丰实堂前堂后,“三唯论”(唯实、唯情、唯美)美丽课堂,新旧巩固检测。通过横纵向结合做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实施地自主学习。

具体来说,“读”,侧重文本的略读、精读、朗读、品读、美读多层次多形式的铺展,小至对文本逐字逐句、逐段逐层的揣读分析,感受领悟的浅层阅读,大至走出文本、走进自己、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审美性迁移性的探究阅读,所以这“读”是师生与文本、与心灵、与生活的直接性多重对话。

“写”,将文本的学习、体会化成具体文字的描摹,也可以延展到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细节的锤炼,它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体现,或是临场式课堂随笔,或是计划式大作文训练,或是生活日记、读书摘记,也可将所写内容进行自批、互批、讲批,总之,它是一个课内外相互渗透的训练流程,是对语言技巧表达的最直观的体现。

“思”,针对文本的阅读有自己个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质疑之处、共鸣之点、创新之见,在读写的空间中丰富了思维空间,提高了思辨能力,形成了个体独特的认识、情感、意志多层次的审美情趣感和审美创造力。

“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形式,它是学生将自己所读、所写、所思的系列成品加以内化后外现出来的,让听者知道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它也将文本的情与师生的情用这一独特的形式牵引到一块。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口语风采的平台,又充分调动了自我思维表达的智慧,进一步刺激了其他学生参与“说”的欲望。

“评”,强调学生对已听、已写、已说的学习内容通过自评、互评不同形式的交叉,转化为自己个性的评赏。它是对“思”的一种回应,对“写”的一种肯定,对“读”的一种感悟,对“说”的一种迁移。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鉴赏品味、拓展延伸、换位互动的活动,深刻文本自主学习的人文体验。

所以,这看是五种独立的语文能力,其实又是息息相关的互动整体。在“读写思说评”五环节不同形式的智能层次的错落发展下,学生或是擅长于读写思说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或是薄弱于读写思说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但相信从这个互动优化有机的整体中,教师会因生而异,挖掘语文能力的闪光点,学生也会在发展“读写思说评”某一优势智能和弥补弱势智能的状态中,自主、自信地完成高中语文的学习。

三是方式的环节,建立五个环节间相辅相成、互动循环的整体优化系统,形成自主学习的目标体系、训练体系、评价体系和成果体系。

在五个环节互动优化过程中,师生的阅读从目标纯粹的接受领悟、吸收中跳出来,实现认知还原性阅读,提升探究创造性阅读,达到自主阅读的目标。学生运用发散性的思维触角,探索课文的空白,形成新的构思,引发新的思想,而教师则以熏陶感染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文本读活、写活、说活、评活。这样,“读写思说评”各个环节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循环,由低层知识到低层能力,再由低层能力向高层知识、高层能力发展的一个语文学习的渐进过程。虽然它们分别指不同的语文能力,但这几方面间又不是单一的、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互进、不断优化的,所以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求证到五个环节最佳的循环契合点,才可能发挥优化系统的最好学习功效。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声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 下一篇: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