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客观性原理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6-30 12:19:51

矛盾客观性原理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矛盾的客观性”的含义问题 在教学中应指出:作为矛盾,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原来的状况,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它总是客观地存在着。

其次,应指出矛盾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它既不能被人为地创造,更不能被人为地消灭,矛盾及矛盾的统一体总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产生、发展和消亡,而这一运动规律也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矛盾的解决与消亡一般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这是较为普遍,大量存在的形式。(2)矛盾双方“同归于颈,被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3)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

再次,阐明矛盾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指出矛盾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的矛盾。我们谈到的矛盾都是一定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没有事物的客观存在,矛盾的统一体也就不存在,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同时,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世界是由矛盾所组成的,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事物的客观存在。由此可见,矛盾与物质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四,要求学生处理好哲学意义上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矛

盾”的关系问题

(1)在含义上不同。哲学意义上的矛盾是事物自身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属于关系的范畴;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观点的分岐、言行的不一、逻辑上的错误等都称之为矛盾,如我国古代存在的“自相矛盾”之说。

(2)在本质上存在着区别。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既不能创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矛盾。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把意见的异议,言语的冲撞误解为矛盾,而导致“人既能制造矛盾又能消灭矛盾”之说。可见,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矛盾带有主观性。

第五,说明矛盾的客观性与矛盾的普遍性的关系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紧密联系的,它们都是对立统一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只讲矛盾的客观性,不讲普遍性,就不能把对立统一学说坚持到底;如果我们只讲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矛盾的客观性,就会把矛盾即是事物的正确命题变成脱离实际的一个套语到处硬套,导致人为地制造矛盾,为主观主义蛮干乱斗大开门户,从而歪曲对立统一的学说。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观察和分析矛盾的时候,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一篇:如何让初识物理的初中生“入门” 下一篇:浅议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