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

时间:2022-06-29 11:54:03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所以,培养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便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设计自学情境的几种方法和一些体会:

一、认知冲突法

新旧知识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也会出现新旧知识的碰撞与冲突,而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进而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可谓“认知冲突法”。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A:什幺是一元一次方程?举例说明。

B:一元一次方程中最关键的项是什么?(然后教师在学生所举的例子上添加一个恰当的二次项)

C:这还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如果不是,这又是什么方程呢?

此时学生原有的“旧知”和“新知”在他们心理上产生了认知冲突,使他们渴望得到答案,教师不失时机地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上指定的内容并给出自学提纲。

这样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还为以后学习一元高次方程的概念作了准备。此外,还可以利用习题的一题多解,引起方法上的“繁简冲突”:也可以利用常见的错误,引起“正误冲突”,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二、实验法

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引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并通过自学,证实、巩固规律,排除谬误的方法,可谓“实验法”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操作过程:

A:所有同学都制作一个三边统一的三角形。而后请同学们自己分组,将所做三角形进行比较,看有什么结果。

B:所有同学接着各做一个两边及其夹角统一的三角形,同A中一样,再得出结果。

C:同法让同学们再制作两边一角(非夹角)统一的三角形,再比较,看结果。

同学们通过A、B结果的比较,得出边边边、边角边的_二角全等的判定方法,但C中的情况不一样,让他们认识到并非给出三元素对应相等即可判定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发思考。

这样,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比较,得出了不同结果,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自学兴趣,并为下一步正确理解、记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奠定了基础。

三、诱发思考法

例如: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情境:

学生通过第1题、第2题的练习,发现配方法的特点,又经过第3题由浅人深的解答、分析、思考,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而教师适时指出这种方法叫配方法,具体由学生自学课本上指定的内容,通过自学来检验自己的发现成果,从而使问题获得最佳的解决途径。

四、设疑激励法

例如:讲“切线定理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A: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让学生说出下一句)

B:这句诗是否说明了我们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只要再上一层楼就可以了吗?

C:实际上这是一种什么手法々

D:那么实际上想要看到干里之外,究竟要登上多少层楼呢?

然后老师乘势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掌握了切割线定理即可。那么究竟什么是切割线定理?这时,即可布置学生自学任务。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悬念,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自学起来就格外认真仔细。

总之,深入实际,认真分析,挖掘新教材内容,设计好的仔细情境对于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有着重要意义。责任编辑王波

上一篇:让“质疑”点亮数学课堂 下一篇:《桂花雨》一文思想情感的教学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