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打破古典诗歌教学的僵局

时间:2022-06-29 10:38:40

浅谈怎样打破古典诗歌教学的僵局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诗歌教学的具体要求作了明确规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但从现实的教学效果看,似乎并不如人所愿,具体表现在: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参与意识淡薄、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目标的落实也仅限于对古典诗歌的背诵等等,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正如很多老师抱怨的那样:“教和不教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不自觉地形成了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僵局。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僵局产生的呢?笔者对所任学校的486名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喜欢古典诗歌,但他们却不喜欢传授诗歌知识的课堂。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客观上诗歌产生的时代比较久远,具有一定的文言性,再加上学生缺乏诗人的生活体验,导致他们学习的能力缺乏;主观上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过于死板,内容枯燥,致使学生缺乏兴趣。那么,究竟如何克服这种主客原因,打破古典诗歌的教学僵局,达到诗歌教学的有序、高效呢?

(一)还原本位,降低期待

所谓还原“本位”,就是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整体的人”,避免脱离现实的主观判断。“整体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上就是既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当前的诗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点,教学期待过高,对学生的整体认识不足,放大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文本的选取和目标的制定上显得过于艰深,形成了一种“蚍蜉撼大树”的不良局面。如:让学生来研究《诗经》里面的《硕鼠》《伐檀》的思想意义,在短短的几十节课里要求学生对中国整个诗歌流派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唐诗宋词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每位诗人、词人的艺术风格等等,无疑是拔苗助长,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专门的研究者在这样短促的时间内想达成这一目标,估计都有难度,更何况是学生。“过高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调动古典诗歌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而,教师有必要全面审视学生,将他们还原成为“整体的人”,降低教学期待,让学生感觉到诗歌是可以学的。具体如下:

1.降低期待,定位目标。学生是现实生活的人,他们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作为诗歌教学的教师,学科的专业性导致他们的知识面远远高于学生,这就必然出现教师认为简单而学生认为很复杂的状况。比如:对于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特点,教师是在经历四年的大学磨炼以后才认同的,可是学生所学李白的诗歌却不到20首,而且还是分散是学习的。在这种前提下,要想让学生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深刻地领会“飘逸豪放”四个字确实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就有必要降低教学期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印制李白的各个时段的比较浅显的作品让学生读,让他们借助工具书,用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来体会李白的诗歌到底有什么特点,答案可以不同。

2.精选文本,循序渐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的选择相应的文本,由浅入深,进行循序渐进的古典诗歌教学。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容量大,涉及内容广,要想一篇不漏地讲过去,学生的压力很大,谈不上兴趣,教学目标更无从谈起。因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比如:在唐诗里面我只选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来讲,让学生在“深”字上下功夫,也不是一件坏事。在宋词里面我只选取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讲,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词人的艺术风格,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还原语境,触发联想

孙绍振先生曾说:“我们中学语文的最大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前面调查显示,学生因为时代久远而不喜欢古典诗词课的人数占到了76.9%,也就是说,“隔空离世”成了学生诗歌学习中的拦路虎。古代诗歌,尤其是先秦、唐宋的诗歌距离现在比较遥远,学生缺乏诗人当时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这一点能够理解。但人类的情感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可以“以己度人”,即所谓的“触发联想”。所谓“触发联想”, 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从而达到“推己及人”的效果。因而,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模拟诗歌产生的情境,触发学生的联想,是完全可以消除“时空界限”,消除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恐慌症”。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联想。如:在讲到战争题材的诗歌,尤其是杜甫诗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首先给他们播放一些古代的战争电影,比如:《秦颂》《墨攻》等。 让学生对战争有个心理认识,然后再讲所学诗歌。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诗人所蕴涵的情感和忧国忧民意识,就不会感觉到诗歌离现在遥远,从而教学僵局。其次,还可以利用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戏剧、舞蹈等形式来缩短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如笔者在上《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编排了舞蹈,再利用网络下载了古筝曲子,选取感情丰富的一男一女同学朗诵,从“诗的艺术”“乐的艺术”“舞的艺术”三个维度来赏析,学生很投入,甚至有学生流泪,效果明显。再者,还可以通过牵连方式,把古人的事情,古人的感情和现代的感情牵连起来,从而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破除教学僵局的目的。

(三)共探共研,激发潜能

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和消除恐慌心理,它具体分为指导式探究和开放式探究。前者注重教师的理性指导,后者注重教师的参与意识。前面说过,因为古典诗歌的时代久远,文言色彩较浓,再加上很多学生的文言、文化功底相对薄弱,课堂上确实很难和老师进行“平等对话”。如果这时候教师听之任之,不仅不能消除教与学的僵局,反而会导致恶性循环。因而教师有必要静下心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和学生共探共研,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古典诗歌学习中培养兴趣,共同提高。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打破教与学的僵局。

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探究的前提是平等的,否则学生学习的恐慌心理就不能消除,破除古典诗歌的教学僵局就会成为空话。其次,探究的主题必须是值得探究的。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用来探究,题目必须具有探究价值。如在学习北宋词的时候,“北宋词的特点”就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

再者,不是所有的探究结果都没有结论。比如唐诗宋词的有些规律是经过很多代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而且是科学合理的,就不能把它。

总之,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自主地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破除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僵局。也唯有这样,才能契合中学语文的教学要求,让古典诗词历经久远而熠熠生辉。

上一篇:从素材的角度探讨中学作文的教学 下一篇:凡遇有“写”的机会都不宜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