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句子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6-12 12:40:36

【前言】聋校句子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4.在句子形式上下功夫,聋生造句形式单一,而且喜欢用一般的陈述句。这不利于聋生的语言的发展和作文的进步。在训练中,我总是紧扣教材殊句式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并加以运用,以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如说用“新鲜”造句,我就通常用多种句式:“菜市场的菠菜很...

聋校句子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写作教学一直是聋校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我认为要想搞好写作教学,必须打好基础,抓好句子教学。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连贯的话,从写实到想象,不断地丰富学生语言。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可以让聋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哪怕是简短的三言两语,如此坚持下去,帮助聋生打好写作基础。

在加强句子的基础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讲解写句内容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具体到抽象。如:练习按照“(老师)看见(两个孩子)正向(队伍)(奔来)”的句式写句子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句式的意思,还可以用动作演示出来,最后概括出句式的形式是“(谁)看见(谁)正向(哪儿)(怎么样)”。由于讲解了例句,学生就可以从容地写出许多句子。如:“(我们)看见(老师)正向(校长室)(走去)”“(我们)看见(小明)正向(教室)走去”等等句子。通过练习,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会较好地掌握句子的写法。

2.在句子的具体生动性上下功夫:在指导学生造句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句子是否具体生动,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功夫,不能以聋生的语言发展迟滞为理由,只满足于他们造简单句子,而应着眼于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要求聋生造句在完整、通顺的基础上,力求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在这一过程中我教给学生添枝加叶,把学生造的简单句子抄出来,让其他学生给它添枝加叶。如写句式,谁在做什么。学生写的句子是“小明在读书”。我就要求学生在此句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使句子写得更生动,提出句式什么时候,谁在哪儿做什么。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就容易写出句子:(1)放学了,小明还在教室里读书。(2)放学了,小明还在教室里读书,多么认真呀。像课文中这样的练习也很多的,比如说把句子写具体,如“小蝌蚪游来游去”。我就启发学生小蝌蚪在哪儿怎么样地游来游去。学生就很容易把句子写得更完整,更生动如“小蝌蚪在池塘边快活地游来游去”。这样的练习多了学生造的空而短的句子就少了,逐步形成 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3.从思维角度上下工夫:在句子的教学中,我发现聋生在造句时,容易模仿文中的句子和别人造的句子,选材单调,思维定势,内容大同小异,这是一种惰性思维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来引导。如用“聚精会神”造句时,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子,说来说去都是谁聚精会神地学习和工作。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事情上去思考,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学生就造出了不同的句子:(1)星期天,爷爷和爸爸在家中聚精会神地下象棋。(2)晚上六点钟,小红在家里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片。这样改变了学生过去造句选材单调的现象,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开阔性。

4.在句子形式上下功夫,聋生造句形式单一,而且喜欢用一般的陈述句。这不利于聋生的语言的发展和作文的进步。在训练中,我总是紧扣教材殊句式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并加以运用,以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如说用“新鲜”造句,我就通常用多种句式:“菜市场的菠菜很新鲜。”“菜市场的菠菜没有黄瓜新鲜。”“菜市场的菠菜很新鲜吗?”实践证明,经常用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勤快起来,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大有好处。

5.采用必要的“写句”训练手段。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训练手段也应不断加强,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在二年级时可以进行“每日写句”练习,三年级开始可以练习“看图写句”“看景物写句”“看演示写句子”,四年级可以“写日记”,建立“摘抄本”,还可以写一些所闻所感。如:四年级的学生,利用日记形式经常写一些阅读寓言故事读后感,通过学生坚持不断的努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多读、多写、多改、多记”,才能更快地提高写句能力。

6.重视面批、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学生的写句水平不同,因此,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如:“雨过天晴,红军在前进泥泞的路上。”这一病句,有的学生很顺利地把句子修改完毕。有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才发现句子写作顺序是错误的,还有的学生根本不会修改病句。因此,讲解时在注意集体评议的同时,也应注意个别面批。这样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通过实践,有的学生大大提高了修改病句的能力,这正是在集中评议和个别面批指导的结果。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多种形式练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写句能力,使学生写的语句通顺、词汇更加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

上一篇:构建充满活力与灵性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语文教学应让“情”溢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