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摄影的以小见大浅探

时间:2022-06-29 08:49:31

禅摄影的以小见大浅探

禅摄影是运用禅思维捕捉到禅机,从而创作出蕴含着禅意的照片,其关键是用心感物、用心摄影,其核心是禅思维的借鉴和运用,自始至终禅意绵绵。对禅摄影和禅思维、禅意等概念的了解,可参看我发表在2011年第2期《美术教育研究》的论文《禅摄影浅探》和发表在2011年第5期《艺海》的论文《浅谈禅摄影的顿悟》)。以小见大是禅摄影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一、内涵深刻的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意为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作为艺术表现技法,以小见大就是人们通过平凡细微的、人们熟悉的小事、小物、小景,来表达大境界、大主题,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哲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命运、天地宇宙等等。这里以小见大中的“小”, 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这里以小见大的“大”,是大的话题、大的道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命运、天地宇宙等等。这种艺术技法是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明代周履靖在《骚坛秘语》中说:“凡作绝句,如临窗观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题广者取远景,寸山尺水,愈觉其遥;取近景,一草一禽,皆有生意。”可见,以小见大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通过母亲为要出远门的儿子一针一线缝制衣服的生活细节,赞颂了伟大而永恒的母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其表现手法是典型的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得到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广泛青睐。如美国著名的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以其作品的凝练和精美著称于世,被称为“以小见大”的摄影大师。韦斯顿很少拍摄宏伟壮丽的风景照片,而更多着眼于“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题材。韦斯顿在拍摄那些平凡的物体时,不仅局限于表现事物的本身,而是要以小见大,透过它们表现造化的奇妙。韦斯顿的作品《甜椒》,整个画面上就是一个甜椒,就是一幅最能表现其创作特色的作品。为了挖掘出这个小甜椒内在的生命奥秘,他整整花了一个星期,先后拍摄了30多张底片,最后他把甜椒放在洋铁皮卷成的圆筒中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完成了以小见生命奥秘的创作。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良志先生说:“中国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着一重要思想,就是以小见大。恒河沙数,一尘观之;浩瀚大海,一沤见之;一拳石,可以知高山;一叶落,可以知劲秋;一朵微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奥秘;一枝竹叶婆娑,透出大千信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觉《证道歌》说:‘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信心铭》将其概括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禅门发现了一朵野花的价值。《碧岩录》说:‘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在南宗禅这里,以小见大,其实没有小和大,没有量上的分别,随处充满,无稍欠缺。” (《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15-240页) 由此可见,以小见大与禅宗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以小见大就是无小无大,一朵浪花,一片绿叶,就是全然的满足。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画面的形式,更不是选取景物的大小,而是作品传达出来的真切感受、真挚的意向,是作品画面蕴含的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它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摄影家张磊在获奖感言时说:“我经常参加一些摄影比赛并获奖,得到一个经验——以简取胜,以小见大。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有充足的时间等到有气势的风光、感人的故事。这使得我开始动脑筋,拍些力所能及的画面。有时候,我甚至不用出家门,就地取材,拍摄——一双骨瘦如柴的手,一片枯黄的树叶,一盏如夕阳般的明灯……只要技术过硬,意境恰好,就有获奖的机会。以简取胜也不意味着不假思索。我平时很喜欢看一些小品绘画,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构图方法。仔细观察,借助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一定能拍摄出与众不同的佳作。”

二、禅摄影的以小见大

摄影中的以小见大与微距摄影和静物摄影不同。

“静物摄影,顾名思义就是对静止的物品进行摄影。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摄影门类越分越细,有些对象虽然也属静物,如城市建筑等,但由于其体积庞大、摄影器材与要求也已自成体系。所以,我们这里说的静物仅指体积较小、可以任人摆布的物品,但并非绝对静止的东西。” (《静物摄影》,陈建复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1页)

微距摄影是区别于常规摄影的一种特殊的摄影方法,微距摄影是在近距离拍摄有关物体,并可以得到比原实物大的影像,放大倍率是1以上。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眼前。

摄影中的以小见大是一种摄影技法,以小见大中的景物的“小”,和静物摄影、微距摄影中的“小”截然不同,以小见大中的小的关键是要见到大主题、大境界、大哲理。就像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看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在禅摄影中,以小见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1.以小见大景物。景物是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以小见大景物是选取景物的片颜只影、一枝一叶,便可以推测到或联想到景物的全貌,似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由点推测或联想到面、由局部推测或联想到全体的以小景物见大景象的方法,如冰山一角。冰山只一小部分露出海面,但这一角是冰山的组成部分。见其一角,即可窥知全貌。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霭人看元’,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张皇使大。反令落拓不亲。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近唯文征伸《斋宿》等诗能解此妙。” (《姜斋诗话》,王夫子著,舒芜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39页) 王夫之认为诗歌写景有阔大的景象,也有细微的景致。他主张选择好切入点,以“小景”传“大景”。景物小,可以写得具体一些,透过具体的小景物来显示大景象、大境界,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微距摄影作品《母子》

著名小说家老舍的《想北平》,以一个老北京的独特视角,把读者引进北京的胡同:看作者在城墙根下“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的那份惬意;看北京市民雨后买“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的新鲜蔬菜的生活图景。这样细碎鲜活的生活画面,非在北京市井浸润日久者不能捕捉。作者舍“大”取“小”,反让人耳目一新。

在拍摄雪景的时候,也可以找一些小景物、小细节来表现雪的魅力。比如雪花、雪蘑菇、雪树的一枝、雪下的一朵冰凌花、一朵雪梅等,只要你把自己的眼睛变成放大镜,就能发现很多雪景的题材和画面。如《摄影部落》网站老兵不油的摄影作品《蒲桃花开》。画面是一朵呈丝状的花伞昂首怒放的蒲桃花,背景是模糊朦胧的花蕾、花叶和其它的蒲桃花。看到这一朵犹如美丽烟花的蒲桃花,可以联想到满园蒲桃白色的黄色的花朵在青翠的叶子拥抱下,把美丽尽情绽放,报告着春天的气息。

2.以小见大主题。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主题也叫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作者通过作品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

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还可以是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可以是景物和人物的内在精神,可以是表现自己对禅宗悟证的境界,可以是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感悟,可以是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与追求,可以是对历史和社会责任的思考等。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 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在这里,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来表现。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在创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意是沉埋在泥沙中的断戟还没有烂掉,经过一番磨洗确认它出自于前朝。遥想当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战机,恐怕春色幽深的铜雀台上早就锁上了东吴“二乔(美女两姐妹大乔和小乔)”了吧。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出土文物“折戟”和吴国“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大感慨。但这首诗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这些大的方面的。前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文物 “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三、四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著名的小品摄影家邓君瑜的禅摄影作品《新人替旧人》,图片中是一片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的残败的大荷叶,还有一片覆盖在大荷叶右下方叶片上的鲜嫩的小荷叶。作者在说明文字中说:“在池塘边,浮着一片惨败的荷叶。了无生机,相信不久便会消沉到塘底去。可喜另一片清新而完整的嫩荷叶,在它的旁边浮出来,刚好填补那惨败荷叶的一角。这里意味着新旧交替的规律。”作者通过这一新一旧、一老一嫩两片荷叶,表现出了生命的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充分发挥了小品摄影“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特色。

3.以小见大哲理。以小题材表现大哲理,就是读者通过摄影作品中的小景物体悟到作者蕴含在作品里的哲学观点和哲学道理。哲理的基本解释一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二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以小题材表现大哲理,有些类似寓言故事,通过结构简单篇幅简短的故事,让读者去理解和思考故事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路在论述哲理小品摄影时说:“一幅优秀的小品摄影往往都包含一种哲理,它能使观众从画面中引发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对历史等等方面的丰富联想。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曲与直、进取与颓唐等的对比中悟出许多道理,从而提高观众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与邪恶斗争的勇气。哲理小品的素材,大量的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要发掘它、拍摄它,就应培养摄影者自己的‘悟’性,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探索、寻觅、挖掘其内涵意蕴,从一件普通的小事(或小人物),折射出奥妙深博的哲理。” (《大师的小品摄影》,林路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58页)

古今散文家惯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作时往往运笔于一事一物的细部,在不惹人注意的细小的地方狠下功夫,却常常能够揭示出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诸多散文作品,虽篇幅短小,常因一小故事或一小场景而触发顿悟,表达某种人生理念或处世哲学。如他的作品《活珍珠》,写作者在市场上看到小贩现场剖开珍珠贝,剖出的同一时间种在海里的珍珠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圆润,有的歪歪扭扭,由此想到同样是砂石,经过珍珠贝的历练,却结成不同的珍珠,连种珍珠的人也不知道原因何在。由此得出 “在人间的生活也是一样,同样受伤与挫折,总有一些人能长出最美、最大的珍珠。”作者通过小珍珠、小篇幅,却得出了人生的感受和哲理。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小故事悟大道理的杰作。小故事是——童年的我随小伙伴去爬悬崖——中途被弃进退两难——父亲指点摆脱困境。这次经历使作家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摄影家朱金平对哲理摄影很有研究,出版了哲理摄影集《风景中的哲理》。他说:“哲理摄影属于艺术摄影的范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哲理与摄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思想与图片的交响乐。影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使得哲理摄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对哲理摄影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头脑里要有哲理、有思想。有了哲理思想,他就可通过某种画面来体现。笔者生活的大院里,有一株杨树被虫子蛀得只剩下树枝和树干了,样子很不好看,但又不能随便将它砍掉。一天,有个园林工人在这棵杨树底下栽花时,顺便把多余的一颗矮牵牛塞到树洞里了。没成想,这颗矮牵牛在树洞里长得生机勃勃,枝叶铺开,花朵开得红红火火,与那枯树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几乎每个散步路过此地的人,都要看上几眼。于是,我将其拍下来,取题为《1+1>2》,想说明弱弱联合、取长补短变强势的道理。哲理摄影者的思想从哪里来?首先是要多读书,尤其是多看哲学书。其次,要多思考,认真琢磨生活中的哲学。”

邓君瑜先生的许多摄影小品是形象的格言和警句,揭示了许多生活中的道理,如他的作品《红颜春尽》。整幅画面是一块紫红色漆过的墙面,因为风雨的侵蚀,已有三块地方爆漆,像绽开的花朵,露出下面的墙面。邓先生在照片的说明文字中说:“你如果读过《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感情丰富的话,定会为天下间红颜渐老的女性叹息。”

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河岸上,一株小野花悄然怒放,这万绿丛中的一朵黄色的娇艳的野花,煞是引人入目。摄影爱好者梦圆拍摄了作品《绽放的野花》。她在作品的说明文字中说:“去年此处没有你,你在哪里;今年开放的如此美丽,你自天而降吗?明年不知你在何方,我到哪里去找你?”作品从作者对野花的喜爱、欣赏、赞美和留恋,揭示出世间万物生命的短暂和漂泊不定变幻无常的哲理。

上一篇:剧院管理保利模式解析 下一篇:收视率不应成为评价电视台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