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幸福生活

时间:2022-07-02 01:02:30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幸福生活

《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幸福生活》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麦康勃的悲剧人生不仅仅是对当时虚伪物质的社会将人性异化的批判,更加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层次的思考。本文尝试在存在主义视角下重新解读这一部出色的短篇小说。

《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幸福生活》这部短篇小说的男主人公麦康勃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他和妻子玛格特的婚姻完全是建立在金钱享乐和爱慕虚荣的基础之上,他很富有能提供玛格特舒适的物质生活,玛格特漂亮能满足麦康勃在社会交际圈的虚荣心。麦康勃胆小懦弱爱面子,一直容忍妻子多次出轨,却不敢提出离婚。两个人去非洲打猎,本想通过这次旅程,找回两人之间的感情,回归正常的夫妻生活状态。没想到在狩猎过程中,麦康勃竟然在追逐一头受伤的狮子时落荒而逃。他的胆小这一次曝露在众人眼前,他的男性形象再一次遭到破坏,玛格特更看不起他了,和他们的狩猎向导再一次出轨。而后,第二次狩猎公牛时,承受了种种羞辱的麦康勃却突然变成了一个硬汉,面对这一头受伤的公牛他却表现出了异常的勇气,可惜的是,在他英勇地向公牛射击的时候,玛格特却在背后将他一枪打死了。

一次短暂的非洲旅行,让麦康勃从一个懦弱可悲的胆小鬼变成了硬汉,却也终结了他的性命。他短促而充满悲剧性的人生正是对萨特存在主义的经典诠释。

一、人生是虚无痛苦的,但人是有选择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 “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存在与虚无》,萨特著,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52页)“世界显然是荒谬的,对我们来说,一切都以死亡而告结束。”(《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 萨特著,关群德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页)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的生命根本毫无意义,而生活本身也是荒诞滑稽的,整个世界更是虚无。小说里,麦康勃属于美国的上等阶层,他生活富足,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妻子,表面上风光无限,对于他而言,保护好他虚荣的假面具才是他的人生。“以前,妻子也曾和他吹过,可是从来没有吹得了。他很有钱,而且还会更有钱,他知道,现在她肯定不会离开自己了。这是他所知道的极少的事情之一。”(《海明威作品精粹》,熊钧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9页)麦康勃一直受制于玛格特,因他的胆小懦弱被玛格特看穿,像一个把柄一样被她牢牢抓在手里,所以她可以肆无忌惮地和其他男人出轨而不必担心丈夫离开他,她利用他的虚荣和胆小一直在折磨他。他们的婚姻一直处于不健康不正常的状态,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麦康勃还是抱着一线希望,玛格特或许能改变吧,如果他能够在这次非洲旅行里展现出一丝男子气概。“但是他们总是言归于好。他们有健全的结合基础。玛格特长得太漂亮了,麦康勃舍不得同她离婚;麦康勃太有钱了,玛格特也不愿离开他。”(《海明威作品精粹》,前揭,30页)对于麦康勃来说,他的生活就像那只将他吓破胆的狮子,给他带来的只有不幸和痛苦折磨,他的婚姻更是束缚他行动的枷锁,他却总是妥协让步,委曲求全地去保全他名存实亡的婚姻。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费尽心力千方百计地要保全的正是他应该放弃的东西,这样的生存是如此的虚无。财富使他表面上受人尊重,但人们都在背后嘲笑他,他的妻子更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让他痛苦的机会。但是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折磨压抑,麦康勃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曾经是如此懦弱胆小,令人惊奇的是当他再次开始狩猎,面对野牛时他的心态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而野牛向他发起正面的攻击时,他居然毫不闪躲,面对他自己的生存恐惧,他终于发出了挑战,以致于他可以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自己作为一个男性的尊严,作为一个存在个体的自由以及那短促的幸福。突然之间,面对死亡,面对这无止境的虚无,麦康勃的最后行动为他自己的存在赋予了价值。萨特在他的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指出: “你会看出它(指存在主义)不能被视为一种无作为论的哲学,因为它是用行动说明人的性质的;它也不是一种对人类的悲观主义描绘,因为它把人类的命运交在他自己手里,所以没有一种学说比它更乐观的……因为它告诉人除掉采取行动外没有任何希望,而唯一容许人有生活的就是靠行动。”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让-保罗著,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8页)正因为存在主义认为人从生到死只是虚无一场,不必浪费时间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而应该更多地去做自己的选择并采取行动。“实际上,由于我们都是活人,所以我想以荒谬的构思来揭示我们自由的重要性,就是通过其他行动来改变我们为之痛苦的行动的重要性。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 (《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前揭,9页)人的处境荒诞虚无,并且人也经常处于极限的或充满危机的生存困境之中,个体应该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直面荒诞。人要主动地去设计和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自由选择,去行动。就像麦康勃一样去尝试突破自己生存的困境。

二、他者是地狱

“他者是地狱”是萨特的一部经典剧作《禁闭》中男主人公所说的一句话,简单的一句话反映了萨特关于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想要获得绝对的自由,也就需要保证个体的主体性,这就造成了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所有人都想要成为主体去支配,那其他人也就相应地要成为客体被支配,这就产生了矛盾。主体只有一个,若要保证自由,如果没有人自愿成为客体,那么人际交往就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主客体之争,“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前揭,9页)小说中,麦康勃因为被受伤的狮子吓得逃跑,并被众人暗地嘲笑遭受着心理上的折磨,一个大男人当着众人的面子暴露了自己的胆小懦弱,这本应该得到妻子的同情和宽慰,而玛格特却用这个当做把柄一直在折磨麦康勃,“她是在挖苦他,不是吗?或者,你们觉得她是诚心要显显威风?当一个女人发现丈夫是个该死的懦夫时,应该怎样行事?她是他妈的残酷……;而要统治,有时就不得不残酷。” (《海明威作品精粹》,前揭,18页)在这段婚姻之中,麦康勃的胆小懦弱就是玛格特统治他的秘密武器,他和妻子的婚姻关系表面上看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内里的压抑和反抗一直暗自涌动,刚一开始是玛格特掌握的局面,她仗着自己年轻貌美一直追求物质享受和各种刺激,发现麦康勃一直对自己的出轨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更是变本加厉地享受自己的主体地位。来到非洲之后,她又和他们的向导威尔逊,被麦康勃发现,而后三人一起的早餐餐桌上,他一直在挑衅,玛格特却丝毫没有愧疚感态度强硬,“ ‘只要你闹起来,我就离开你,亲爱的’玛格特平静地说。……‘我不会离开你,你得规矩点 ’。” (《海明威作品精粹》,前揭32页)这样的二人关系里,麦康勃一直是客体处于被支配被掌控的地位。对于麦康勃来说,玛格特和所有那些见证他懦弱胆小的人都是他的地狱,注视他,囚禁他,让他无法释放,无法获得自由。但人都是追求自由的,人与人的交往之中,都有成为主体的愿望。长时间的压抑自己的天性还是希望得到解放。在第二次狩猎野牛时,麦康勃的心态和行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麦康勃像喝醉了酒一样异常兴奋,他的恐惧不见了。而在麦康勃展现出了他的勇气的时候,玛格特却开始害怕了,她的态度明显弱了下来,她心里清楚自己的主体地位有被动摇的危险,她明白自己一直以来得以成为主体去统治,依靠的就是她丈夫的懦弱恐惧,可他现在不怕了。“汽车里,麦康勃的妻子脸色煞白地坐着。‘你真棒极了,亲爱的’……”突然出现了状况,他们猎杀的第一头野牛只是受了伤,爬起来钻进了灌木丛。就像第一次打猎那头受了伤的狮子。这时候,玛格特突然又燃起了希望,把麦康勃再次推向地狱的预感。“ ‘这么说,就会像那头狮子一样,’ 玛格特说,充满期望。” (《海明威作品精粹》,前揭,39页)她害怕麦康勃的崛起,期望他一直是个懦夫,她巴不得麦康勃被这头受伤的公牛吓破胆,像那头狮子一样给他挫败感,让他因为自己的胆小受辱,再次受她控制。这就是一场主体之争,麦康勃越战越勇,他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极大快乐,这是他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不带劲儿吗,玛格特?’‘我恨它’‘为什么?’‘我恨它,’她狠狠地说。‘我讨厌它。’‘你知道,以后我再也不会怕什么了,’……‘一见野牛,咱们开始追,我就觉得心里有种变化,像是河水决堤。纯粹的兴奋。’”(《海明威作品精粹》,前揭,39页)对话中,不难看出,玛格特知道自己大势已去,麦康勃的恐惧消失了,意味着他俩以后的主客体关系会发生变化,那么,很有可能麦康勃会选择离开她。麦康勃会支配她,统治她变成她的地狱,折磨她给她煎熬,她对丈夫获得自由成为主体的恐惧促使她最后铤而走险强杀了麦康勃。玛格特就是麦康勃的地狱。

结语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解读这部美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除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能体会到这部作品中深切的人文关怀。海明威一直在他的很多作品里表达他的硬汉精神,是他本人在生活中的各种体验的深刻见解,也完成了他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困境的讨论和反思。小说中麦康勃的悲剧人生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之间建立了某种可以相互阐述的互文关系,更深刻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精髓,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本质并不是就随之被确定了的,他可以通过后天的行动随时改变自己,尽管人生如此的虚无,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人还是可以积极主动地做出各种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后果。人与人的交往之所以会存在矛盾,就是由于人与人的主客体之争,也就是“他者是地狱”,只有当个体自愿地放弃主体地位成为客体时,人与人才能和平相处。在当今社会,我们更提倡双赢以保证和谐的人际交往。小说中弗朗西斯·麦康勃最初虽然懦弱胆小,遭遇打击和挫折,却完成了向硬汉的转变。他的人生虽然可悲,但人们可以从他最后所选择的勇气中看到无数的可能性。

上一篇:从影片《超脱》中看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 下一篇:剧院管理保利模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