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卡的审美

时间:2022-06-29 02:05:17

论唐卡的审美

摘要:唐卡绘画是藏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交通、语言、风俗等壁垒,大多数内地民众、艺术爱好者对唐卡了解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解。甚至先入为主的认为:唐卡只是一种宗教用途的工艺美术品。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从形式、内容、绘画语言和理论著述上,为大家介绍唐卡中蕴含的种种独特艺术审美特质,还原唐卡作为绘画所具有的艺术审美。

关键词:唐卡;审美;形式;内容;语言;理论

唐卡绘画作为藏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和中国工笔画的前身敦煌壁画,有着相同的审美理念、近似的制作方法、以及水融的关系。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绘制白拉姆以来,一千三百年中,唐卡绘画一直在青藏高原生生不息,繁衍至今。不仅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的大观园中,唯一不用标签的文化现象。

元朝以降,中国绘画逐渐转向崇尚水墨的文人绘画,世间审美取向也渐渐疏离由敦煌壁画、唐卡等为代表的工笔重彩艺术典范。及至如今,大多数画家、理论家对唐卡的了解越来越片面,甚至简单认为:唐卡只是一种宗教艺术品,甚至是工艺美术品。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作者世居康巴藏区,多年来,跟随著名藏族学者格桑益西先生、著名唐卡画家洛松向秋老师从事传统唐卡的研究和当代藏画的创作。为了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为了让热爱藏区文化的朋友了解唐卡艺术;同时,也为了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作者将自己对唐卡的粗浅了解,简单梳理与诸君分享。为避免词汇的生涩难懂,本文避开繁密的宗教术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唐卡蕴含的独特审美。

1 独特的形式

1.1 装帧之美

唐卡的装帧素以厚重的缎面为边框。按照坛城①的形式来缝制。选择用缎面的原因有三:1)容易和唐卡画布相结合,便于二者熨帖的缝合在一起;2)锦缎的价格较高,在藏区生活中很珍贵,用珍贵的材料来装帧,表示对宗教的尊重和敬畏;3)在游牧迁徙生活中,厚重的锦缎可以妥善的包裹、保护画面。

从材质的角度来看,厚重的华丽缎面正好和画面相协调。厚重的颜色也正好衬托了主体的辉煌。看到一幅古老的唐卡,那承载风雨侵蚀的锦缎边框,你都忍不住想赞美。特别是那些一针一线的缝缀技艺,虽粗朴却虔诚。每一个粗粗的线头,都是多年前在高原的阳光下,藏家汉子拿着粗针大线、虔诚地缝合而成。

画面之上还得覆盖一层轻薄的黄色丝绸和彩带,平时可将丝绸彩带放下,保护画面;展示时,则将丝绸卷至顶端,扎成一朵绚烂、金黄的花朵。于是藏区特有的神秘、高贵气质流露出来,分外好看、韵味悠长。如图1,唐卡的装帧和悬挂

1.2 材料之美

(1)唐卡画材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天然矿物、天然植物、人工矿物和金属材料。这和敦煌壁画基本相同,只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绘画颜料已经本地化、细腻化了。

一幅唐卡的产生,与此地的人、此地的水、此地的土,此地的天气和植物、矿物,完美结合、唇齿相依。春天来了,画家们开始收集植物的茎叶作颜料,以后会用它画面上画成草地、树木和小花,完成植物的生命转换;夏日炎炎,画家们就在藏寨的背阴里,制作一年要使用的画布;秋天到了,大家开始纷纷收集那些果实和矿藏,研制成细腻的颜料;又在隆冬的火炉边,把一年收集的颜料,精心绘制成一幅幅精美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幅唐卡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在此地生长出来的!所谓天人合一,我想也是这个道理吧。

比较有意思的是藏传颜料的胭脂和花青。将药丸般的颜料块放在小碟里,不用加胶、不用泡开,用湿毛笔舔舐两下就直接可上画。和国画的胭脂、花青相较,明度、饱和度上都略有降低,显得十分沉着、厚实、熨帖。我曾试想,用国画颜料调和出代用品,但是都缺乏那古老的包浆质感。

大学的老师还有一种“绿罩色”,这是康区所少见的。在石绿颜料绘制的地方,用这种颜料薄罩一遍,会使绿色显得更加滋润透亮。高原上这类土法秘方,往往在画面效果上有着神奇的效果。在绘画材具越来越工业化、统一化的今天,这些散落的文化遗存尤其值得我们收集、整理、研究。即便是内地也有的矿物,藏区也会有其独特的使用方法。曾有一幅红唐卡,其背景朱砂色泛出星星点点的银色光泽,色感亮丽、厚重、优雅;完美地衬托着黄金的光明;这种色泽和质感,完全不同于市面所售的朱砂颜料。追问画师,原来是他自己筛选朱砂矿石,自己研磨的。或许是因为国内颜料厂在制作朱砂颜料时采用了漂净工艺,虽在饱和度上更红艳,但又缺乏朱砂质感了。

(2)唐卡选择了布,而较少使用绢或纸来做载体,我想更多的是棉布粗朴的本质才能衬托厚重的矿物和金属材料吧!

用泥土和牛胶制作出来的上好画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曾以为布是做得越薄越好,事实不然。好的画布,是富于弹性的;呈果冻般半透明。拍之如牛皮声响,卷之则柔顺绕指且富有弹性。这样画布,即便是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展开画面也会平整如镜。

(3)说到贵重材料,唐卡中大量使用珊瑚、玛瑙、珍珠以及绿松石等。早已习惯水墨渲染的国画同行,往往觉得这样的材料过于炫富和厚实。其实,于藏区百姓而言,把所有的财富和收藏都奉献给这样的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神佛的无上崇敬,达到心灵的奉献。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藏民对待艺术的态度是真诚的。

(4)纯金、银的大量使用,并在唐卡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技艺和审美。古代西方美术和东方美术,都有使用金、银的传统。但是唐卡画师将金银的使用,保留至今并且发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唐卡画家可将黄金分成不同的色温,根据其冷暖变化来安排画面的变化;其次,黄金可用作辅助勾线醒笔之外,也会成为画面主要绘画语言,比如:蓝唐卡、红唐卡、黑唐卡、金唐卡;第三,黄金在使用中还有磨制、镂刻工艺。用天珠、猫眼、玛瑙等工具,将黄金分成亚光或亮光,或镂刻上祥瑞的图案,增加黄金的变化。变化就是美。如图2:磨金工艺《格达活佛》局部,刘忠俊 绘

2 丰富的内容

2.1 地理、风俗之美

藏区地大物博,风光旖旎,从西边的阿里到东方的康巴,从北部的那曲到南面的林芝,各地区风情皆不相同。这些美不胜收的山川、城郭、舞蹈、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纷纷入画,成为唐卡作品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为今人了解高原文化的有力参照。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会有相对应当地风土人情进入画面。成为今人了解文化演变的活化石。

2.2 象征之美

有这样一类唐卡,画面中会是一些符号、器皿、物品或风景,这些唐卡绘画其实都是一些吉祥的寓意或象征。比如:《六长寿》画的是在一个风景优美、有山有水的环境中,白髯老人在松树下栖息,旁边还有仙鹤和野鹿陪伴,这幅画是表现吉祥长寿的寓意。而《和睦四瑞》则是用大象、猴子、兔子、鸡的组合来表达不同种族、不同物种和谐相处的寓意。

此外,还有《吉祥八物》、《吉祥八宝》、《七政宝》……既可单独成画;也可成为画面细节的有益补充。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美好的暗示,潜滋暗长地传递出幸福与吉祥,给欣赏者温暖幸福的审美体验。

2.3 艺术与科技之美

(1)医学唐卡涵盖藏医的《四部医典》,将原本枯燥的病理学、解剖学、药材学等,以艺术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即可使用于学生学习,又应用于医师实践;是我国古代传统医学中绝无仅有的医学教具,在世界上屈指可数。

当然,这些唐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剖图,而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入了艺术的想象和夸张。譬如:在藏医唐卡中有三株曼妙生姿生命树,其不同的部位代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元素(蓝色代表气,黄色代表火、白色代表土和水,身体的形成得依赖这些能量物质,疾病的形成也是如此)不同颜色、不同位置的树叶又象征不同的疾病或者治疗方法。

(2)天文历算。用唐卡绘画的形式揭示一个星算、佛学与科学相交汇的领域,从另一个神秘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它在解释星体运行规律的同时,也揭示出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各种占卜法中最神秘的一部占星术。②画家在绘制《医学唐卡》和《天文历算》这两类唐卡的时候,既将理性思维总结的理论表现完备,又会极尽所能地兼顾形式美感,做到真正的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这也是唐卡中独具的审美特质之一。

3 多变的绘画语言

3.1 纤毫之美

唐卡绘画语言的最大特征便是精细,如果说敦煌的绘画属于工笔绘画范畴,那么相较而言,唐卡发展得更为精细。是名符其实的“尽精微、致广大”。画家会用三、五根纤细之毛制作成“毫毛画笔”;当然,有了工具还不行,还得有敏锐的眼力。传说:古代画家往往会用一些神奇的密宗修炼来锻炼眼力,能把墙上的虱子看到如磨盘般大小。有了毫毛画笔和眼力,还得有“通神”的天赋,这样才能绘制出极其精微、法度庄严的佛与菩萨。具备这种能力的画家少之又少。

17世纪甘孜州炉霍县的郎卡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神变画师”。郎卡杰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就是:他曾经画了一幅很小的莲花生唐卡,人们又在画中莲花生的瞳仁里面发现了两尊精微的莲花生画像,并且五官、姿势符合法度。

此种精微广大,我们从现有的郎卡杰作品资料中可见一斑。图3是郎卡杰《如意宝藤》唐卡组画中的一个局部:描绘的是米拉日巴于山洞中修行,面容清瘦,姿态优雅;洞内岩石嶙峋,洞外树木苍苍、白云飘逸;修行洞口的猎犬、鹿以及皈依的弟子虔诚地聆听大师的教诲。这些内容本是一幅独立完整的唐卡,而在这里,存在于整个画面上一把并不起眼的孔雀屏扇之中,这一局部的面积仅有4平方厘米,画布肌理远远大于人物五官。这种装饰之中的精微刻画,在郎卡杰的作品中大量存在,引人入胜,堪称绝妙。③如图3:《如意宝藤》局部,郎卡杰绘 17世纪

3.2 线条之美

唐卡的线条分为:平勾、浊勾、衣勾、叶勾、云勾等几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物象使用不同的用笔和停顿提按。对应成十八描的话,就有:铁线描、游丝描、屋漏痕等,不过有一种衣纹的画法称为“箭勾勒”,是唐卡绘画独有的线描形式。“此法的特点是凸出粗来凹处细,从粗线头向细线尾逐渐消失。”④完成的勾勒效果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力量感。

张大千曾说:“中国画的线条功夫掌握在喇嘛的手里!”,没有见过唐卡画家勾画草图,是不容易体味感悟的。我曾以为唐卡的线条,也如同工笔画般谨小慎微的勾勒。有一次,朋友勾勒草图时,没有参考和辅助、也没有刻意设计;只见他手持柳条,信手拈来;线条圆润流畅、一气呵成。那流畅的线条仿佛是从他心里流出来一样,让我大为震惊。

3.3 薄透之美

一般唐卡绘制都敷色厚重,又有谁知道唐卡却也讲求薄透柔和、清逸淡雅。盛行于康巴藏区的唐卡画风,便崇尚将工笔淡彩的清逸和唐卡的浓郁相结合。大约是在明朝时期,藏地画师受到内地工笔绘画的影响,逐渐在唐卡创作中开始吸收工笔画的审美情趣;并在数百年的历史中,从生硬到融解、从对抗到协调,最后凤凰涅,生发出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这种画风“设色淡雅、柔和,偏重青绿色调,飘逸、清丽,画面洁净,多以重彩烘染……”⑤这种风格被称为“噶玛嘎孜”绘画风格,简称“嘎孜”派。由于这种画风超乎寻常的审美创造,于小冬先生在《藏传佛教美术史》一书中,誉之为“王者之风”。

A.整体 B.天空的着色

C.薄云的画法 D.草地和水汽的画法

“嘎孜”画风的典型特点就是讲究敷色的薄透之美。这也使得画家对颜料的使用,进入到一个深入思考的阶段。在绘制过程中,画家往往在乳钵中将矿物颜料反复加水研磨,及至接近植物色的离子状态,然后用衣纹笔淡淡点染、层层叠加。最后可以用矿物颜料染出植物颜料的润泽,而在这润泽的变化中,又带有矿物的厚重感。更有甚者,能用头绿染出草原上雨过天晴时的水汽质感。如图4:《白玛・司徒旺曲甲波》布根 绘。

3.4 厚重之美

唐卡的厚重源于用色的理念。在用色习惯上,唐卡画家大多偏爱土黄、朱砂、藏橙、藏青等色。在众多的藏区颜色中,藏青色有一种很美的质感,如同拂晓前的天空,显得深厚、神秘;而藏橙则神似藏族汉子,明亮又不失厚实;朱砂是仿佛一位藏族女子,热情而优雅;黑色和白色的基地制作是复杂的,传说有的画家甚至会使用奶酪或者鹿血来参合制作。

这些神奇的材料制作出深沉厚重的画布底色,再用黄金来描画、藏橙来点染。于是便产生了唐卡中的黑唐卡、红唐卡、蓝唐卡等等。色彩凝重,直指人心!

3.5 凌厉之美

藏传佛教美术和中原佛教美术的一个区别在于:藏教美术中有大量的金刚、护法的形象;此外佛、菩萨、罗汉、高僧等,也会用忿怒的化身来威慑敌人。这些形象呈现出熊熊的浓烟烈焰、狰狞壮硕的表情和肢体、以及各种人头、兽皮做成的装饰。由于汉地佛教少有此类造像,故内地民众实难理解其确切内涵。

当我们面对一幅表现金刚、护法的黑唐卡,尤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强大的神秘感和力量感。其实这也是一种审美,这种审美大气磅礴、力道张扬,与夏朝时期青铜器的审美情趣近似,可称之为“凌厉之美”。

3.6 想象之美

唐卡的创作,是充满想象的。在脱离对客观世界的描摹之后,画家们极大的运用了自己的想象。无论色彩还是形象、构图还是肌理;乃至手印、脚印并举,无不彰显着画家们创造力。于是,原本世间没有的神佛的庄严、仙女的曼妙、都靠着人类的想象而在画布上滋长。

当我们看一幅幅唐卡的时候,不由得为先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赞叹。这与时下盛行的“照片入画”般创作形成极大的对比。在郎卡杰作品《格萨尔王》一画中,就体现出唐卡画家绝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中表现格萨尔在赛马夺魁后,兴高采烈骑马回来的神情。画家抛弃固定的人物程式:夸大的主体人物、缩小了山石楼阁。特别是将赛马的对手,画得小到和格萨尔的马蹄一般大小。这样违反常规的认知,在画面上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而将主角描绘成手捂腮帮,做吟唱山歌状,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格萨尔得胜时的心情!这一切,都是需要画家多大的想象力啊!如图5《格萨尔王》,郎卡杰作。

4 历史与心灵

4.1 流变之美

绵绵千载、传承不绝。唐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多次蜕变,有必然的历史潮流;也有偶发的星星之火。这些都可能改变审美取向,而导致画风转变。

细细想来,高原上曾经璀璨过:克什米尔风格、波罗风格、江孜风格、古格样式、希吾冈画风……及至如今:勉唐派、钦孜派、噶玛嘎孜画派、安多向巴风格、热贡艺术风格……流行于藏区各地。不同风格的唐卡,代表不同的地域和审美认知。在貌似相同中,实则大不相同。若将不同画风和流派的唐卡,并置一堂。那这些带着鲜明时代性、地域性的文化印记,宛如浓缩地演绎出高原艺术的兴衰演变;集中地传递出文化的流传之美。

4.2 转化之美

除了画面内容和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唐卡还有一项带有神秘体验性质的审美,且称作“转化之美”。好的作品,画面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精神力量,这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可以让人觉得平静、安详和舒服。这种感觉的来源,我认为是来自画家修行的态度。

唐卡画家把绘画看作修行,而非纯粹挣钱的营生。若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每一笔线条的勾勒必是沉着稳定;每一点分染必会均匀和谐;用自己的虔诚入画,画好一点便是一份功德。这恰恰是工笔画的需要!这种精神力量是能通过笔触的闲适、色泽的厚重体现出来的;这样的作品会洋溢着神定气闲;会让欣赏者在观赏时,感受到画家的那份虔诚、超脱和淡定。这是一种意中有、语中无的审美感受。

传统唐卡画家较少会签上自己的名。因为签不签名,功德已在那里。所以,一代代唐卡画家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修行,不带功利的创作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也正是因为这种忘我的修行态度,使得唐卡绘画逐渐从粗朴逐渐走向了精细。

5 理论著述

5.1 理论之美

画家当能画、能写、能感受,若不感受生活和研究理论者,近乎于画匠。由于高山大川的隔阻、语言和文字的壁垒,故而内地民众往往以为唐卡过于程式化,缺乏细致的感受和理论研究,皆是画匠。

其实,唐卡绘画理论浩如烟海。在上千年的演变中,不少优秀的理论家著书立作,为唐卡绘画的发展、探讨、研究、总结做出了贡献。比如:勉拉・顿珠加措所著《造像度量如意宝》;第八世噶玛巴・米久多吉所著《线准太阳明镜》;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著有《度量注释目光》、《噶派艺术注释》;噶瓦・邦单罗追桑布活佛著有《显密经典佛像量度大明》……而现当代则有:康・格桑益西所著的《藏族美术史》;丹巴饶丹、所著《美术史略》、《绘画》……

在这些辞藻丰美、琅琅上口、诗词般美妙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一代代的藏区理论家为唐卡绘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正是这些绘画理论支撑起唐卡绘画的哲学架构,为唐卡绘画在历史中发光、在现代的传承、在未来的弘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结束语

唐卡绘画源远流长、自成一脉;作品浩如烟海,理论博大精深。绝不是三两篇文章、七八页文字就能阐明的。本文简单分析14种审美体验,是根据个人感受,对唐卡审美做一个大概的梳理。只是为大家初步了解唐卡,抛砖引玉而已。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唐卡。既是对唐卡绘画的传承和保护;也有可能为当今工笔画的创作,从材料、制作、到创作,提供另一种参考的可能性。甚至,作为近似敦煌美术的唐卡绘画,能不能带领工笔画家做一次精神的回溯?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注释:①坛城,梵文的音译为“曼荼罗”。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

②此处参考了:琼那・诺布旺典.《唐卡中的天文历算》。

③此处参考了:杨嘉铭,目雅・丁真,杨艺,编著:《康巴唐卡》。

④参见:丹巴饶旦,著,,译,《绘画》。

⑤康・格桑益西.参考《美术史》。

上一篇:浅析电影中的暴力元素 下一篇:《安源小子》色彩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