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29 07:12:45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36—02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一、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教师随时提问,学生缺乏思考。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情况明显增多,互动模式更加丰富,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然而,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数量和质量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有的教师一节课提问十几次,有的教师一节课提问五六十次;有的教师课堂提问不是很多,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次数很多,却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与交流,也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笔者调查发现,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有的教师平均每几分钟就提问题一次,而且很多问题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有的教师则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学生忙于回答和应付,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课文。

2.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教师在提问时,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造成学生无法理解和思考问题,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制约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片面地理解提问的概念,缺乏信息反馈。说到提问,大部分人都会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其实,这是片面地理解提问的概念,是教学单向性的表现,不能构成信息反馈,无法使教学及时得到调整,也不能使自我评价准确地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发动学生提问,积极吸收学生的信息反馈。

4.教师评价简单、敷衍,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评价是来自教师的信息反馈,具有调节和导向的作用。但是在课堂上,不少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置可否,没有给予肯定、详细的评价。当学生的答案只是部分正确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反馈,严重打击了学生自信心,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5.教师单方提问,学生缺乏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挖掘知识的疑点,让学生把对问题的新想法、独特的理解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完全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生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1.教师提问数量适宜,内容准确精妙。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适时、适量地提问,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

(1)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不从文章的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亦然。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使每一节课都能形成高潮点,且在高潮中伴随着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高潮点的设问,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感情升华。这里举个反常的例子,教学《穷人》一文时,有一个使用率很高的提问:“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种‘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因为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的开头部分,所以多数教师都会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提问,学生的回答也相对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优,因为这样的回答仅止于现象,停留于表面。如果教师选择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提出相同的问题,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提问,学生可能会给出与前者迥异的答案: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现象上,而且还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效果也就各不相同。

2.教师提问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应该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想水平为基准,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问题。这样,既不会让学生为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对有难度的问题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发展,同时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和思考,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提问要言语得当,注意语言的运用。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时,运用科学、合理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

(1)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状态,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教师要自觉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抓住文中的主要问题,切入正题,直接提问,做到牵一问而动全文。

(2)指点迷津,校正思维航向的拨问。教师在指引学生攀登知识的台阶时,要及时解开学生的困惑,使学生越过思维的障碍,帮助学生消散疑云、拨开迷雾。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笔者抓住“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中心点起问。学生一时不知道用什么恰当的词语来概括,笔者通过逐步地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地介绍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事件中找出詹天佑杰出爱国的表现。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笔者与学生一同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分析课文在叙述上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的方法,就连“人”字型铁路这个教学难点也被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

(3)全面感知,形成系统的答问。任何一本教材的编排都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一般来说,教师不应变动和调整教材的结构和体系。教师在授课时,应顺应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在章与章、节与节、问题与问题之间,架设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文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4)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层层递问。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精心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并在问与答的间隙,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训练其思维能力。

4.教师要巧抓时机,评价得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应及时恰当地给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适当地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自信的作用。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信任的一笑,能有效地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从容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在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或作出创造性的举动时,教师报以赞许的一笑,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在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教师给以宽容的一笑,能显示出教师的大度,并解除学生的负疚感。

5.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探究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水平之后,吃透教材及与教材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切实做到“自中有人”“心中有本”。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及时有效地点拨、引导学生多向阅读课文,从课文的不同角度,包括教材内容、关键词语、段落结构、特殊标点、各种修辞、写作方法等方面,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质疑空间,而且能把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教师只有长期坚持科学的、系统的、有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质疑问难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谈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培养良好习惯 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