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金融:实践特征、国际经验与演化路径

时间:2022-06-29 06:28:17

农村合作金融:实践特征、国际经验与演化路径

内容摘要:本文尝试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实践特征,进而提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演进路径。合作金融组织是以合作制原则为标准,以金融资产形式参与,专门从事规定范围金融活动的经济形式。合作金融在世界各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发展合作金融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经济发展;路径

前,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和民间合作金融组织构成。农信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与政府联系密切,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的变化发生着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并在这种变迁中发生改变。

一、建国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实践特征

从1980年至2006年底,农信社改革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突破。

(一)农信社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农信社每次制度变迁均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而农村经济的制度变迁是自下而上、中央总结各地经验模式,纳入试点范围,监管其效果,再制定政策实施的诱发性政府行为,是农村经济主体的自主。这两种度变革路径的相悖,造成了不同的变革结果。

(二)先天不足、依赖性强。农信社、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历程表明其产权结构存在着先天不足,表现在明晰的个人产权还没有形成。

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需要发展合作金融。按照政府设计,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为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互为补充的完整体系,这三类金融机构存在着服务的差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农村合作金融与当前农村经济组织相匹配。合作金融通过互助互利、灵活多样的资金融通形式,实现对社会货币资金的再分配,改变货币资金在货币与资本之间的分布结构,促进资本的形成和消费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规模农户生产经营存在的外部经济。从资金渠道看,农村对合作金融有广阔的需求市场。资金运行是农村经济运行的传送带,通过向农村经济体主体提供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使农村经济主体能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获得取所需的商品和劳务,促进农村经济货币化进程。

二、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1862年雷发巽(Friedrch Raiffeisen)在普鲁士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农民信用合作社,标志着农村合作金融运动正式开始。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已遍及全世界。

(一)合作金融中的农民问题。在成长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尽管对合作社运动的理解大不相同,但农业合作社的共同特性是农民性质。欧洲国家从农民的利益出发,重视发展农民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强调资本报酬有限、一人一票、成员资格开放、盈余按交易额返还、进行合作教育等。北美通过农业合作社金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价格谈判地位,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政府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从政府职能和行为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发达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因此,政府不直接行政干预微观经济发展进程,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以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准绳,旨在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宏观上协调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演化路径

由于在理论上对合作金融问题缺乏完整的研究,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选择限制了合作原则的实现,限制了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功能,致使建国后农村合作金融虽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但在大多数时间里,因脱离其本来属性,未能完成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农信社全部门业绩未见好转。自2003年起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尽管取得很大成效,但仍然是按照国家所规定的文件全国统一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设计,在这种统一模式下,一旦出现试点的错误,就是系统性风险。我国30年经济改革的一般经验是增量改革与局部创新。

金融业属于服务性产业,它的生命力体现在能否提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以农村金融市场中自发生成,由农户和农村企业主组成的信用合作金融,奉行“根在农村、本在金融、质在合作”,已成为并将成为我国农村领域中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金融组织。农村合作金融今后的演化路径,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又要立足本国实际。按照自下而上――总结经验――试点推广――理论指导――政策实施的改革步骤,进行突出农村经济主体自主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使之发展更有可持续性。

四、结语

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不可避免地要给合法追逐个人利益应有的地位。以农村金融市场中自发生成,适应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放贷个体发展而成的,由农户和农村企业主组成的信用合作金融,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纯粹的内部成员合作的合作组织,转向具有(非赢利)公共性和(赢利)市场性相结合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应该根据内生于我国农村现有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相互抑制、相互促进的效果,据此设计、修正今后的金融改革方案,其中,政府不应将合作金融组织纳入自己的行政体系之内。

参考文献:

[1]黄燕君.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缺陷及创新[J].农村金融研究,2001,4

[2]陆文聪.民营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我国住宅市场及价格运行的主要特征浅析 下一篇:对我国资源定价机制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