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资源定价机制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8-08 06:09:29

对我国资源定价机制的一些思考

内容摘要:自然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因此科学地制定资源性产品价格,对合理调节资源生产和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资源;资源价格;资源定价机制

一、我国的资源价格机制

(一)资源价格的市场定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部分自然资源的价格虽然已经放开,定价主体也正在实现由国家为主向市场为主过渡。但是,还有一些自然资源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市场定价机制还不完善。如:水、电、煤气、热力等由政府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此外,政府还可干预电、煤和土地的价格。国外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土地等价格均相对较低。以政府为主体的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难以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状况,导致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由于市场机制没能在资源定价过程中发挥作用,因而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得不到发挥,致使偏低的资源价格,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

(二)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缺失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资源价值补偿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为我国现有资源环境税费制度不合理。此外,我国目前尚没有将环境容量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企业支付的废弃和排污费不仅远低于污染对环境损害的补偿费用,甚至也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使废弃物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生产企业虽然有环保设施,但由于在资源环境补偿上未能将企业环境损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效益不能显现,成本很难收回,环保设施成为摆设或应付检查的工具。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几乎不考虑自然资源机会成本,众多企业以粗放型模式进行生产,导致资源的机会成本急剧增加而无人支付,结果资源被严重破坏。

二、加大我国资源定价机制

(一)影响我国资源定价的因素

1、资源的自然属性和资产属性

不同种类资源的自然属性不同,其生产、流通的技术和组织体系特征差别较大,各自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不尽相同。即使对同一种资源,其上中下游的产业技术、产业组织和市场需求的特点也不一样,不同环节的定价机制也存在较大着差别。

2、资源禀赋

与国际上的资源大国相比,我国的资源禀赋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人均值很低、分布不均、能源储量结构不佳和优质能源少。我国煤炭剩余可采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量为6310亿立方米,仅可供开采32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我国土地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资源禀赋不足,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因此,人均值低、分布不均,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必须在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上保持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否则就难以实现资源的集中利用和节约利用。

3、开发利用资源的成本

开发利用资源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社会成本等。我国开发利用资源的成本一般高于国际水平。

4、环境税

资源的开发一般会引发环境问题,使我国近年来逐渐开始重视环境税的征收,使环境税成为影响资源价格的重要部分。尽管目前我国已存在若干具有法律基础又具有环境和资源意义的税收政策与渠道,但与国外相比及与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相比仍差距甚大。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没有把煤炭消费纳入到征收范围内,石油产品的总体税负低(仅占总价格的25%以下),超标排污收费明显偏低、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覆盖面不够等。因此,完善环境税征收体系将对资源价格的合理确定具有重要影响,并进而对资源的节约、资源消费品种的选择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5、资源在国际上的可获得性

在一个开放的国度里,部分资源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从而国际市场价格和从国际市场获得的数量对国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当前最大难点在于对资源的国际价格缺乏影响力。少数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需求规模和综合实力优势,积极干预国际价格,并且越来越重视国际期货市场的作用。

6、资源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替代

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以及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资源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替代是一种必然选择。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将依然以煤炭以主,这一思路必须坚持。但是,从中长期看,必须在能源多元化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二)加大资源定价机制

在江秀平教授的《实践中的中国公共政策》一书中也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资源低价政策,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率利用,已经不能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并造成了大量开发却无力筹措相应的保护不长资金的局面。目前,虽然征收了部分资源费,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及生态公益林保护基金等费用,但是收费标准较低,没有完全反应资源的价值。应形成科学的定价机制,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要研究制定合理的矿产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采补偿机制,以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开采。研究落实有关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形成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机制,抑制高能耗行业盲目发展,减少电力的浪费式消费。对高耗能行业,国家明令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利用,提高土地使用率。

应研究环境产权制定问题,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将环境外部性成本纳入资源及其价格。将环境确定为一种产权,并赋予属地政府环境产权的使用权;通过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手段,将环境费用纳入生产成本,实现环境外部成本内在化。应整合现有的具有生态补偿性质的政策及资金。统筹安排使用生态公益林项目补助、天然林保护补助、退耕还林补助、湿地保护补助等,充分提高现有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小结

最后,从以下四点来小结如何加大我国资源定价机制。

(一)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应当充分获得资源价格,并将其作为调节资源配置、公平企业生产环境的调节器。因此,要调整资源税政策,一是要改变原来从量征收变为从价征收,使资源税征收额和市场价格联系起来;二是要逐步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从价征收可从低标准开始再逐步提高,最后达到资源价格全部收归国有,保证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合理收益。

(二)在完善资源价格方面现行财政税制应做出调整:其一,资源初始价格的税收政策应当调整,改过去的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其二,针对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进行课税,提高各种涉及环境保护的税、费征收标准。其三,在财政分配制度上,应当重视资源属地的利益,让地方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得到应得的利益,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为地方政府恢复生态、治理环境解决资金问题。

(三)积极推行资源产权改革和资产化管理,防止政府失灵和租值耗散。市场化改革要有效率,必须要有一个责权明晰的产权制度。但在现实中,许多资源产权是含混不清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长期代表国家占有资源,并有事实上的处置权和相当程度的收益权。特别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以GDP和财政收入为核心指标的政绩,争相以廉价资源和无价环境吸引投资者,加剧了资源价格扭曲。在这种情况下推动改革带来的资源价格上涨,主要反映的也不是真正的资源价值和相应的社会补偿,而是在产权不清条件下形成的“租值耗散”。因而,结合推进资源所有权市场化、资源使用权市场化等“公”权市场化改革和建立资源资产基础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营运体系等资产化管理框架,使责权利更加清晰,有效消除目前矿业权初始界定中过度国有化和行政化而造成的“政府失灵”问题,就能自觉地排斥对资源开发及应用的短期行为,确保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享有的权益。

(四)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价格管理体制,实现价格管理重心的上移。在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一般商品价格的监管将不应再成为政府价格管理部门监控的重点,价格管理的重心应转移到资源价格、环境价格和公共服务品价格上来。对资源价格改革来说,就是要通过资源价格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资源价格管理权限的科学划分,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价格管理体制,以将环境治理价格、资源耗竭价格、生态功能恢复价格等纳入价格管理范围,并研究科学的定价依据,确定规范的定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江秀平.实践中的中国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62―63页

[2]国家统计局城市司湖南调查总队课题组.我国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研究[J].统计研究.第25卷第3期2008.3.第4―5页

[3]路卓铭.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战略思考[J]

[4]金三林.我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改革迫在眉睫[J].上海证券报.2007.03.19

[5]杨上广.丁金宏.自然资源合理定价的理论研究[J].福建地理.第21卷第2期福建地理2006.6.第15页

[6]牛桂敏.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价格机制的创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3

[7]方耀民.水资源定价的可行方式[J].开放潮2006.01―02期合刊.总第100期

[8]张剑利.谈广鸣.李可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下的水资源定价与水价[J].水利发展研究2004.5第12,14页

上一篇:农村合作金融:实践特征、国际经验与演化路径 下一篇:浅析个人所得税流失